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隨著陳勝這句口號的喊出,曾一掃六合、強大無比的秦朝,終究是在一夕之間覆滅了。
對于這句話,大多數人并不陌生,因為國中九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曾收錄了一篇名為 《陳涉世家》的文章,它講的正是: 由陳勝、吳廣領導的,中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有意思的是,這篇出自 《史記·陳涉世家》的文章,還有后半部分,并沒有被選入語文課本。一方面,這固然是因為課本篇幅有限,不便全部選入教材;
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 這篇文章的后半段,充滿了陰謀、背ㄆㄢˋ與算計,就連被視為「英雄」的陳勝,也脫離了大家對他的「期望」。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稱: 陳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暗中指使他人害ㄙˇ吳廣。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呢?如果是真的,陳勝為何一定要把自己的「好友」吳廣給除去呢?
天下苦秦久矣!這似乎是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源所在,也是他們在起兵之后, 「天下云集響應」的主要原因。天下百姓,為何在秦朝的統治下「苦不堪言」?
根據史料的記載,可以得知: 秦朝在統一之后,經常舉全國之力興修大型、巨型工程。舉世矚目的長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的。
這其中,雖然一些工程功在千秋,但卻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徭役的繁重,加之六國貴族的不滿,最終讓不少人對秦朝生出了怨氣。
在此情形之下,陳勝、吳廣二人發起的起義,自然會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但問題的關鍵是: 陳勝起義的借口,經不起推敲。
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ㄙˇ,舉大計亦ㄙˇ,等ㄙˇ,ㄙˇ國可乎?’」
按此處記載,戍夫一旦延誤了日期,就會被誅。吳廣「忽悠」手下的戍夫起義時,用的就是這個借口。
要知道,司馬遷對修史的公正態度,歷來備受認可。也正因如此,后人多信以為真,并在談及秦朝的嚴苛ㄈㄚ律時,對其進行批評、指責。由此,他們還認為: 陳勝、吳廣是反抗「苛政」的大英雄。
然而,這個結論卻被現在的考古研究給推翻了。
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有《徭律》一文再次提到了這項ㄈㄚ律:「御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殹(也),及詣。水雨,除興。」
大概意思就是: 朝廷征發徭役時,若有事不能及時到,需要繳納一副鎧甲作為「贖金」;遲到三到五天,斥責一頓;遲到六天,繳納一面盾牌作為「贖金」;如果超過十天的話,也要繳納一副鎧甲。期間,如果遇到大雨而不能動工,則可以免除此次征發。
相較于 《史記》中的 「失期,ㄈㄚ皆斬」,秦簡中的記載更加可信、合理,也更具有人情味。換言之,就算陳勝、吳廣率領的這支戍夫沒能及時到達,也不會為此被誅。只是,倘若按照這個解釋,那司馬遷在 《史記》中的描寫,豈不是有失偏頗?
倒也并非如此。仔細分析原文,就不難看出:所謂的「失期,ㄈㄚ皆斬」,是陳勝、吳廣口中的話。而司馬遷所在的年代,距離他們二人起義,已有一段時間,自然不會了解得太清楚。因此,他按照陳勝、吳廣所言如實記錄,就是最好的處理辦法。
言至于此,陳勝、吳廣二人起義的真相,也就水落石出了。所謂的 「失期」,只是一個借口;實際上,陳勝、吳廣并非是被逼而反,而是早有預謀。
他們先用 「失期」的言論來逼迫眾人跟隨他們起兵,而后又拿出楚國名將項燕與秦國公子扶蘇的名號,以此吸引一些貴族加入;與此同時,兩人又設計了一些神仙鬼怪之事,讓大家相信這場起義的「正確性」。
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秦漢時期,百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能讀書識字的人,也沒幾個。因此,陳勝、吳廣才能自己「修改」ㄈㄚ律,強迫他們跟隨自己起義;另外,當時的讖緯、迷信思想也很流行,陳勝效仿天子 「君權神授」的套路,將 「大楚興、陳勝王」的觀念牢牢根植在了起義軍中,從而讓自己的地位不可動搖。
被動謀反與主動起兵,性質完全不同。
前者是為求存,一如被陳勝、吳廣蒙騙的戍夫;后者則是為了利益,故而他們早有預謀。在陳勝起義的真相被揭開后,就不難看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確是陳勝的真實想法,但他主要還是為了博一場富貴。
也就是說,這場看似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在將來勢必會因為「利益」而產生出各種糾紛。
歷史上,如楊幺車船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的失敗,皆因如此。陳勝、吳廣的軍隊,在起義不久后,便遇到了類似問題: 即,稱王與否的矛盾。
陳勝在攻占陳縣之后,曾召集地方上的三老與豪杰前來議事。為了奉承陳勝,他們紛紛建議,此時可以稱王: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
陳勝聞言大喜,他起義初衷,就是博一場富貴,眼下有人支持,他自然樂于應承。于是不久之后,陳勝就自立為王,建立了張楚政權。
對于陳勝的急切,一些貴族卻表示反對,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張耳與陳余,曾對陳勝說道: 「將軍瞋目張膽,出萬ㄙˇ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將軍毋王。」
這里提到的張耳,出身名門,曾擔任過魏國信陵君的門客,其見識、眼光,都遠非常人能及。他建議陳勝暫不稱王,就像后世朱元璋 「緩稱王」一樣,是個高明的建議。倘若陳勝能暫時低調,便不會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也不會提前暴露出很多缺陷。
然而,陳勝剛起兵不久,就得到 「天下云集而響應」,難免會有些飄飄然。再加上他急于滿足自己的個人私欲,并打算通過瓜分利益來拉攏諸將,故而并未采取張耳、陳余的建議。也正因如此,他與此二人代表的貴族小集團,漸行漸遠,并為日后的分崩離析埋下了伏筆。
張耳、陳余二人,因為反對陳勝稱王,逐漸被邊緣化。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二人只是被封為校尉。這間接導致了張、陳二人最終棄陳勝而去,選擇輔佐武臣。因為陳勝自立為王在前,所以在張耳的建議下,武臣也自立為趙王。自此,趙與張楚便結下了更深的梁子。
彼時,吳廣奉命攻打滎陽,數十日無法攻克。急功好利的陳勝非常不喜,遂派出周文帶領數十萬兵馬繼續伐秦。不曾想到,周文卻遭遇秦國大將章邯,陷入了絕境。
昔日埋下的苦果,終于在這次應驗。由于陳勝處事不公,且個人私欲極度膨脹,諸如趙王等其他軍閥,都對周文見ㄙˇ不救。后者走投無路之下,最終兵敗自ㄕㄚ。周文之ㄙˇ,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直接導致吳廣遇害。
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于陳王。」
周文歿后,吳廣在滎陽一帶的壓力驟增。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吳廣與自己的部將田臧產生分歧,后者急于表現自己,竟假借陳勝的名義將吳廣ㄕㄚㄙˇ,并接管了他的軍隊,隨后與秦軍展開大戰。
事實證明: 吳廣的策略是對的,章邯久經沙場,其麾下軍隊也悍勇無比,起義軍與之正面對抗,無疑會吃大虧。因此,他一直在尋求時機。可不曾想到,田臧急于立功,竟ㄕㄚ吳廣而奪其兵,反而被章邯大敗。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田臧一人的自作主張;但陳勝接下來的反應,卻不由得令人懷疑:吳廣之ㄙˇ的背后主謀,很可能就是陳勝!
田臧在ㄕㄚ害吳廣后,將他獻給了陳勝。面對昔日好友之ㄙˇ,陳勝不僅默許了田臧的行為,還加封他為上將軍。由此可見,田臧很有可能是受了陳勝的指使,才大膽將自己的上司吳廣給ㄕㄚㄙˇ了。否則的話,他又怎敢如此猖狂?
那麼,陳勝對吳廣這個志同道合的好友,為何會生出ㄕㄚ心呢?
按照田臧的說辭: 「今假王(吳廣)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吳廣因為幫助陳勝起義有功,所以驕傲自滿,不聽從其號令,故而田臧才要ㄕㄚ之取代。但一個惡人的話,又豈能當真?
再來看司馬遷的評價: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大澤鄉起義時,雖說陳勝與吳廣都是「隊長」。但勸說麾下戍夫起義的主要人物,卻是吳廣,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吳廣在群眾中頗受歡迎。也就是說,吳廣比陳勝更適合當一位統帥;但最終稱王的,卻是陳勝,這便是矛盾的由來。
尤記起義之初,二人相約: 「茍富貴,勿相忘。」
吳廣崛起于微末,始終善待麾下士卒,深受他們的愛戴;反觀陳勝,逐漸被富貴、權力迷失了雙眼,做了很多錯事。他不僅聽信讒言,任用小人,還ㄕㄚ害了幾個老朋友,最為典型的,當屬一個不知名的 「遠方來客」。
話說,陳勝發達后,他當年的一個朋友來投奔他。結果到了門口,卻被門房攔在外面不讓進。于是,此人只好趁著陳勝外出之時,攔在路上呼喚他的名字。
無奈之下,陳勝只好把這位「舊友」帶進宮里。此人入宮后,見到非常氣派的景象,不由感慨道: 「顆頤,涉之為王沉沉者。」大概意思是: 你陳勝當了王者,現在可氣派了!而后,他又回憶起兩人一起做雇工的日子;結果陳勝聽后,覺得很沒面子,便ㄕㄚ了這位「舊友」。
這個小故事,足以說明一點: 陳勝在稱王之后,已沒有了往日的雄心壯志;對于故友,他也能痛下ㄕㄚ手,這便是不少將領都遠離他的主要原因。
對于這一點,陳勝也察覺到了: 相較于自己這邊的離心離德,吳廣卻備受麾下將士愛戴。雖說后者并非是在收買人心,但身為起義軍中的「二號人物」,他如此得人心,必然會讓陳勝感到不好影響,這便是他決定除掉這位老友的根源所在。
陳勝的雕像
另外,吳廣與陳勝合力「導演」了許多好戲。諸如 「失期,ㄈㄚ 皆斬」以及 「大楚興,陳勝王」等,吳廣皆有重大參與。
如果說,前面這位「舊友」讓陳勝覺得沒面子,那吳廣掌握的這些隱秘之事,則會讓陳勝變得更加疑神疑鬼。從他對田臧這個ㄕㄚ手的獎勵來看,吳廣之ㄙˇ,恰逢滿足了陳勝對權力的欲念。
這樣的陳勝,滿心算計與勢利,頓失英雄氣概。因此,在吳廣ㄙˇ后,越來越多的將領對陳勝感到失望,背ㄆㄢˋ了他。昔日風光無限的陳勝,在遭遇眾叛親離之后,最終被自己的馬夫所ㄕㄚ。一代英雄,就此隕落,實在令人唏噓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