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到1402年,即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與他的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發生了一場浩大的戰爭—— 靖難之役。戰爭的結局是以朱棣的「靖難」成功和建文帝的下落不明而告終,這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藩王謀反成功的例子。那麼,朱棣為何能夠「靖難」成功呢?如果建文帝的父親太子朱標還在的話,朱棣還會謀反嗎?他的勝算有多大?
朱棣能夠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朱棣具有軍事謀略的頭腦和驍勇善戰的能力。
早在朱元璋統治時期的洪武年間,北元勢力一直清剿未盡,時而南下侵犯邊境,成為朱元璋的心頭病患。從1370年(洪武三年)到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就先后八次派兵對北元的殘余勢力進行掃滅,其中最后兩次就是燕王朱棣領兵進行征戰的。這兩次,朱棣俘獲了北元的太尉 乃兒不花和北元大將 索林帖木兒,悉收其部落數萬人、馬駝牛羊數十萬頭而還。顯示了朱棣不一般的軍事天賦和應變能力。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更是將他的軍事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如 裝瘋賣傻騙過使者;假裝投降控制北平;乘夜突然襲擊耿炳文部;偷襲大寧收編關寧鐵騎;鄭村壩、白溝河打敗李景隆;夾河、藳城之戰擊敗盛庸;靈壁之戰擊潰何福與平安等等,幾乎每一仗朱棣都是親冒矢石、沖鋒在前,這就極大地激勵了燕軍的氣勢。
最后,戰爭處于膠著狀態之時,朱棣采用了「黑衣宰相」 姚廣孝(即道衍和尚)的計策,避重就輕,只攻不守,直趨京師。
《明鑒綱目》卷二:會詔有司系治中官奉使之不法者,先后奔燕,具言京師空虛可取狀,王乃慨然曰:「頻年用兵,何時已乎?要當臨江一決,不復反顧矣!」道衍亦力勸燕王:「毋下城邑,疾趨京師,此批亢搗虛之策也。」遂定計。
得益于朱棣的軍事謀略和身先士卒,燕軍無不奮勇向前,以ㄙˇ相拼。雖然朱棣也敗過幾次,但他能很快地重新聚攏士兵、提振士氣,并最終戰勝明軍。
朱棣能夠戰勝明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明軍無實力派大將,明軍士兵多但不精,士氣不振。
明軍無實力派大將這主要是朱元璋的問題。明朝開國元勛無數,光被封為公侯的就有 六公二十八侯,除一部分病ㄙˇ和戰ㄙˇ外,鄭國公 常茂被流放、德慶侯 廖永忠被賜ㄙˇ、永嘉侯 朱亮祖被鞭ㄙˇ;朱元璋晚年還大興文字獄,兩次又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誅ㄕㄚ受牽連的朝臣共計五萬余人,韓國公 李善長、涼國公 藍玉、穎國公 傅友德、宋國公 馮勝等,還有一大批侯爵等等,都在這幾次牽連中被屠戮殆盡。據說魏國公 徐達也是被朱元璋賜蒸鵝引病發作而ㄙˇ的。
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時候,開國功臣也就僅剩長興侯 耿炳文和武定侯 郭英了,而此時兩人也已是六十多歲的老頭了。老將耿炳文是善守不善攻,郭英也沒有獨自領兵作戰之經驗,基本都是打打副手而已。他倆雖說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靖難之役,但論謀略、論進攻,哪里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明軍號稱為「中央軍」,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的侵蝕,早已失去了當年的奮勇,哪里是多年戰爭中摸爬滾打的「邊防軍」的對手?再加上很多明軍將領紛紛投降朱棣,他們認為:叔叔打侄子,這是老朱家自己的家事,外人何必插手呢?就是這種心態造成南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不穩。
而且在關鍵之時,明朝駙馬都尉 梅殷,奉命駐軍淮安,任由朱棣攻打金陵也無動于衷,隔岸觀火; 李景隆就更不用說了,50萬明軍都被他整丟了,最后竟然直接開門獻城,使朱棣軍得以順利地進入京城。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可以說,從朱標出生開始,朱元璋就非常器重這個兒子。當時朱標出生時,正是朱元璋率軍攻打集慶(今南京)的時候,朱元璋興奮之余還專門在一座山上刻下了 「到此山者,不患無嗣」的語句。
朱標5歲的時候,朱元璋就請 宋濂等名儒為朱標的老師,教授其經學,接受儒家教育。9歲時,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朱標為世子。一有機會,朱元璋就親自教導朱標如何為人君、如何為民等等。
朱棣比朱標小5歲,兩人同為朱元璋的兒子,經歷卻是大相徑庭。在朱標13歲成為皇太子時,每天過的是錦衣玉食、誦讀經書的好日子;而朱棣等兄弟們則是接受著嚴格的軍事訓練,騎馬、演練等等,畢竟天下還沒一統,戰爭還要繼續打嘛。
在朱元璋的眼里,立嫡立長這兩樣都讓朱標占了,朱標儼然已成了大明江山接班人的不二人選了。
朱標長大后,性格溫和寬厚,心思縝密,尊師盡孝。一次,因為師父宋濂一家牽扯進胡惟庸的案中,朱元璋想要處ㄙˇ宋濂,經朱標和馬皇后力保,宋濂才得免一ㄙˇ。
朱標對弟弟們也很友愛,每當弟弟們犯了錯,朱標就懇求父親饒過他們,因此,朱標在兄弟中的威望也高。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奉命到陜西進行巡視,正好他的弟弟秦王 朱樉因為犯錯而被召回了京師,朱標在調查完秦王的事情后,回去就向朱元璋替秦王求親,朱元璋才又讓朱樉返回了西安。
朱標做太子監國時常以仁和治國為主,而朱元璋則傾向于峻法,父子倆雖時有爭吵,但朱標卻逐漸在朝堂中獲得聲望。左丞相 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 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 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更有 馮勝、廖永忠、楊憲、鄧愈、湯和、劉基等一干老臣輔助,再加上藩王們穩固邊陲,朱標將來若是登基為帝的話,大明江山可以說是固若磐石。
也就是說,如果朱標不ㄙˇ的話,歷史將會被改寫,大明的第二位皇帝就成了朱標,當然也就沒朱棣什麼事了。朱棣若是不服朱標,起來謀反的話,朱標憑著剩余的開國功臣照樣可以把朱棣打趴下,光是涼國公 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朱標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兒)、穎國公 傅友德、宋國公 馮勝就夠朱棣受的了,更不必說還有好多的侯爵的功臣了。
問題就在于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也就是朱元璋64歲那年病逝了。具體是什麼病,史書也沒詳細記載,或許是因為 「胡惟庸案」牽涉ㄕㄚ戮太多,太子朱標與朱元璋爭吵埋下了病根;或許是兩人政見不合等等,總之善良敦厚、溫文儒雅的朱標從陜西回來的第二年就突然暴斃身亡了。
朱元璋悲痛之余,更加喜歡上了朱標15歲的兒子 朱允炆。朱允炆聰明伶俐,非常孝順,和他的父親朱標性情十分相似。朱元璋為避免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儲而發生戰爭,就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
接下來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平以后的道路,又借 「藍玉案」大肆弒ㄕㄚ開國功臣。如果說「胡惟庸案」是朱元璋為太子朱標掃平道路,那麼「藍玉案」就是朱元璋在為朱允炆掃平道路。這些也都可以說是間接的在為燕王朱棣掃平了道路。朱元璋千算萬算,恐怕怎麼也不會算到自己的兒子會起來謀反自己的親侄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