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秦國占了兩個位置:白起和王翦。
如果說白起是所向無敵的ㄕㄚ神,那麼 王翦就是一個運籌帷幄的智將。
在秦滅六國的歷程中,有五國是直接或間接地滅亡在王翦之手。
然而世事無常,隨著秦朝滅亡后,直接幫助秦王蠃政滅六國的名將王翦一家,就面臨著六國后代的報復。
尤其是王翦的孫子王離,率軍敗于項羽之手并被ㄕㄚㄙˇ后,王家何去何從,擺在了王翦的曾孫輩面前。
王離的兩個兒子最后決定通過分家,遠離秦朝都城并隱匿起來的方式,來避免有可能的滅門之禍。
然而他們誰都不曾想到,只是一個迫于無奈的自保動作,不料竟一舉造就了2個千年豪門。
公元前287年左右,王翦生于頻陽,今陜西富平縣境內。
別看王翦出生時家境貧苦,然而他的祖上卻大有來頭。
往前推15代,他算作周靈王太子晉的嫡系子孫。
后來太子晉觸怒周靈王被貶為庶民,所以也就不能保有「姬」這個顯赫的姓氏了。
好在 太子晉的兒子宗敬極有才干,憑借自己的努力官至司徒,隨后辭官隱居太原,周圍人們稱之為「王家」,于是宗敬的后人以王為姓。
有可能是血脈傳承的原因,王翦不但自幼力大無窮,喜歡舞槍弄棒,而且還頗有智謀,愛好研習兵法謀略。
他曾經自豪地表示:「憑我這雙拳,何愁富貴哉?」
二十歲時,王翦投身軍旅。
由于辦事沉穩,機智聰穎,作戰勇敢和出色的武功,很快就在軍隊里嶄露頭角,受到當時秦軍統帥白起的青睞。
白起先是把他調到身邊當作親兵,隨后就升他為將軍。
在秦趙長平大戰中,王翦作為青年將領獨當一面,表現十分出色。
看到王翦的表現,白起對人表示:「吾沒,秦欲統一海內,非王翦將兵不可,否則必敗。」
等到秦國王位傳到嬴政手中,參與平定嫪毐叛亂的王翦,瞬間拉近了與蠃政的距離。
隨后嬴政將王翦倚為國之柱石,命他帶兵對中原各國進行全線掃蕩。
王翦不負厚望,幾年時間,就占領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
王翦先是用水淹之法滅掉了韓國,在與趙軍對壘時,使用離間計剪除了與他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滅掉趙國,替嬴政報了「受苦于趙,幾ㄙˇ」的大仇。
公元前228年,遠在北方的燕王喜感覺,下一個滅亡的肯定會是自己。
于是他命太子丹派荊軻攜帶燕國的地圖和匕首去刺ㄕㄚ秦王,荊軻未能得手,反而惹得秦王大怒,于是王翦率軍北上攻燕。
燕王雖然親自ㄕㄚ掉了太子丹并請求割地求和,卻依然沒有改變被秦軍覆滅的結局。
此時中國的版圖上,只剩下東邊的齊國、南方的楚國和秦國并立。
勝利的消息傳到秦都咸陽,秦王派出一隊隊的使者前來慰問,更是給予各種獎勵和賞賜。
可是這時候王翦卻不喜反憂,這令得多年隨父出征,已經成長為一員大將的王賁十分不解:「父親有功于國,國王甚是信任,別人皆以為喜,而你獨憂,何也?」
王翦嘆了口氣說道:「你知道什麼,秦王這個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我現在率幾十萬精兵強將,他能放心嗎?明是慰問,實則是對我不放心。 」
隨后,王翦就主動交出兵權,心里極為忐忑:惟恐步上白起功高震主被迫自ㄕㄚ的后塵。
王翦是真心的想要隱退,但是作為秦國首屈一指的大將,在攻楚時他卻不得不表明態度。
在攻打楚國用兵多少時,他提出至少需要60萬大軍,而李信則認為僅需20萬即可。
于是嬴政認為王翦已老,就采納了李信的策略,結果秦軍被楚軍打得落花流水,陣亡了七員大將。
無可奈何的嬴政只得親自到王翦府上,請他出山。
王翦當然是百般推辭, 可 君命難違,他最終答應率60萬大軍伐楚。
然而這60萬秦軍幾乎是秦國傾國之師,全部交給王翦,嬴政怎能放心?
為了籠絡王翦,他當即將宗室華陽公主許配給王翦,與之結為姻親。
就在王翦趕往咸陽赴任的途中,他就遇到了嬴政派禁軍送來的華陽公主。
秦王詔令:華陽公主與王翦將軍在相遇處成婚。
這樣一場別具風韻的婚禮,使得全天下人都為王翦深受秦王器重而羨慕。
然而,王翦卻深知這是秦王對他不放心施展的籠絡之計。
由此引起他的擔憂:一旦秦王嬴政對自己疑忌過重,若再有人從中挑撥,自己一定性命難保。
因此王翦下定決心,必須解除秦王的猜忌之心,這時別無他法,只能采取自污的手段。
出征那一天,秦王在灞上設宴為王翦餞行。
這時王翦開始了自己的行動,他斟滿一杯ㄐ丨ㄡˇ敬奉給秦王,表示自己有一個請求,希望大王應允。
秦王爽快答道:「將軍有話但說無妨。」
于是王翦就說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想要咸陽附近上等的田地以及幾所精美的房舍。
王翦很是激動地表示:自己已經老邁,享受不了幾年的榮華富貴,只希望秦王能夠賜給田宅,好為子孫留下一份產業。
秦王當即滿口答應了王翦的要求,并且認為王老將軍有點太小家子氣了。
然而王翦做的更絕,在率軍出武關后,他又接連五次派人向秦王請求田宅。
雖然 外人看到的是王翦的貪婪,然而在秦王嬴政的心里,卻是看到王翦沒有政治野心的坦蕩,因而才能放心讓他領大軍伐楚。
王翦也正是因此取得了秦王的充分信任,掌握了軍隊的絕對領導權。
后來他在與楚國大將項燕對壘時,有人彈劾王翦的用兵方針,但秦王堅持信任王翦,最終一舉滅了楚國。
回師秦國后,王翦立即卸下兵權,告老返鄉,最終得以壽終正寢。
作為秦朝的名將,王翦不但武功卓絕,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兒子王賁、孫子王離也先后擔任秦朝的大將軍。
然而在秦末的戰爭中,王離卻被項羽所敗,最終被ㄕㄚ,而項羽就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后。
消息傳回王家后,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王威感到了事態的嚴重。
秦一旦滅亡,那些曾經被王翦、王賁ㄕㄚㄙˇ的六國后人,一定會報復王家。
于是兩人商量后,作出了分家,離開咸陽到他鄉避禍的決定。
他們立即行動起來, 王元一支遷到了瑯琊,王威一支則來到了太原。
兩家人都銷聲匿跡,直到西漢建立,才開始出頭露面,并逐漸成長壯大為兩大豪門。
王元將家安在瑯琊后,開始秉承詩書傳家的原則,也可以說是棄武從文。
一直到西漢昭帝時,其后人王吉才開始嶄露頭角,出任昌邑王都尉,漢宣帝時升為博士諫議大夫。
王吉之子王駿,在漢元帝時以孝廉起用。漢成帝即位,王駿擔任京兆尹,表現出極強的政務能力。
王吉的孫子王崇在漢平帝時擔任大司空,被封為扶平侯,王吉祖孫三代先后在西漢政府做官長達八十余年。
三代為官并且都有賢能之名,而且道德學問一脈相承的家族,在西漢真心是為數不多,因而瑯琊王氏開始名聲漸起。
王崇的后人里,又出了王遵、王音等人,分別擔任過中大夫與大將軍等職,但相對來說還只能說是成績平平。
當瑯琊王氏傳到王祥時,又有了新的起色,很多人小時候都看過二十四孝故事,其中 「臥冰求鯉」的主角就是這個王祥。
他先是在220年出任了徐州別駕一職,干的是有聲有色。
魏高貴鄉公曹髦即皇帝位后,王祥被封為關內侯,后又出任光祿勛、司吏校尉,不久又拜司空、轉太尉、加侍中,此時王祥已是耄耋老人。
266年,反抗司馬氏控制的曹髦遭到弒ㄕㄚ,司馬炎權傾朝野,別人見到后都是納頭拜見,惟獨王祥只是「長揖」。
司馬炎不禁感嘆:「今日方知君見顧之重耳。」
等到晉朝代魏建立,司馬昭以詔命的形式聲稱:「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
并以國公的名位將王祥留居京邑,幾乎所有的朝廷大事都向他請教。
晉室衣冠南渡,瑯琊王氏一族的王導與堂兄王敦分別成為宰相和大將軍,兩人一內一外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
王導安撫南渡的北方士族,聯絡南方士族,極力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為穩定江東局面,立下汗馬功勞。
時人言「王與馬,共天下」,道出了王導對晉朝的再造之功,當然也說明了瑯琊王氏在東晉的滔天勢力。
作為權傾一時的宰相,王導曾成功地勸諫司馬睿戒ㄐ丨ㄡˇ、放棄隨意改變儲君等極難更改的決定。
他還曾規勸晉明帝要遠小人,行德政。
明帝聽后很內疚,掩面伏于坐榻之上說:「如公所言,晉室皇祚安得長久!」
南朝時,瑯琊王氏子弟王弘、王曇先后輔助劉裕、劉義隆父子建國稱帝,將王氏家族再次推向鼎盛。
齊代宋時,王儉對蕭道成建立齊朝更是居功至偉。
從王祥開始,王氏家族逐漸由道家而轉向玄學。
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是當時玄學名家,他提出調和儒學與玄學的主張,「圣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
王導因襲了這一主張,王氏家族儒玄兼修,王氏子弟在佛學、文學、書法、繪畫等領域也多有建樹。
因而王家極為注重名士集會,當然, 歷史上最著名的當屬王羲之召集的蘭亭雅集,并且還造就出千古傳誦的書法名著《蘭亭集序》。
一直到明代,瑯琊王氏家族又出了一個王世貞,位列明文壇「后七子」之一,是獨步一時的文壇領袖。
清初引領畫壇畫風潮流的「江南四王」之一的王鑒,也是瑯琊王氏家族的一員。
從漢代到清末,瑯琊王氏家族共涌現出以王導、王睿、王摶為代表的92位宰輔,其他級別的官員更是不計其數。
在中國文化史上,瑯琊王氏家族又培養出以王融、王羲之、王獻之、王世貞等為代表的名人雅士600余位,任何一個中古家族都難以望其項背。
這妥妥的就是一個千年豪門,誰都說不出二話。
王離次子王威則秉承著「燈下黑」的原則,從咸陽出來后,來到相隔不遠的山西太原定居,從此成為太原王氏。
王威九世孫王霸曾經做過西漢皇朝的尚書,等到王莽篡位后,他棄官守志,隱于山林,從此王家再次隱世不出。
到東漢末年三國時,太原王氏家族的王柔、王澤兄弟同時成為魏國重臣,分別官至北中郎將和代郡太守,這時的太原王氏再次名聞政壇。
王柔的兒子王機,曾經是魏國的東郡太守,但是因為早亡而沒有太大的影響。
然而王澤的兒子王昶「開濟識度」,「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他為太原王氏日后成為煊赫大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昶不僅政治才干不凡,而且軍功顯赫。
他曾指揮軍隊在江陵與東吳大戰一場,最終取得大勝。
王昶因軍功升為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進封京陵侯。
后來, 王昶在鎮壓毋丘儉、文欽、諸葛誕的斗爭中,再次以赫赫戰功為他及家族贏得了空前的尊崇,「增邑千戶,并前四千七百戶,遷司空,持節、都督如故」。
由于王昶對曹魏政權以及后來司馬氏的巨大功勞,太原王氏一魯夫黃騰達,躋身為魏晉之時北方一流的高門大族,王昶的后人亦是累世顯貴的公卿重臣。
其長子王渾在晉武帝司馬炎「受禪」即位后,官至徐州刺史、豫州刺史。
273年,孫吳發兵攻打豫州邊城弋陽、新息,時任豫州刺史的王渾僅以一旅之師涉險渡淮,出其不意,大敗號稱十萬之眾的吳軍。
王渾以是役之功,升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逐漸顯達于西晉。
王渾兒子王濟「有俊才,能清言」,是著稱于朝的玄學名士。
晉武帝對他極為欣賞,把他招為駙馬。
王昶另一個兒子、王渾之弟王湛,幼年時「兄弟宗族皆以為癡,其父昶獨異焉」。
與王渾一支顯達于西晉不同,王湛這支則顯達于東晉。
陶潛在筆記《群輔錄》中謂太原王氏「五世盛德,聞之故老」。
他所指的「五世」,就是指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這一脈相承的五世顯貴。
王坦之的四個兒子也都有官職,其中以三子王國寶最受晉安帝重用,被任為副相與會稽王司馬道子一起操縱國政。
然而,太原王氏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404年,出身太原王氏的尚書右仆射王愉與其子荊州刺史王綏因不滿劉裕專權,密謀起兵。
事泄后被劉裕族誅,王氏一家幾乎被消滅殆盡。
顯赫一時的太原王氏家族在南朝一蹶不振,幾近消亡。
家族連遭禍患,太原王氏一支僅存的后裔王慧龍,幾經輾轉渡江逃到北魏。
高門望族的身份背景,使得王慧龍有了崛起的可能。
他先是取得了宰相崔浩之弟崔恬的信任,并娶崔恬女兒為妻。
很快,王慧龍就被任命為北魏龍驤將軍,鎮守南境,他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年之久,「農戰并修,大著聲績」。
因為對劉宋政權的憎恨,王慧龍數次參與北魏與劉宋的戰爭。
由于智勇過人,屢次獲勝,最后積功官至安南將軍、荊州刺史,以其文治武功為太原王氏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
經過太原王氏成員幾世的努力,在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分族定姓時,取得極大的成功。
「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王慧龍之孫)四姓,衣冠所推,咸納其女以充后宮。」
太原王氏作為「天下四姓」,重新躋身于北方一流高門大族之列,歷經北魏、北齊、北周,直至隋朝始終強盛不衰。
王慧龍的曾孫中,王遵業成為黃門侍郎,王廣業ㄙˇ時是太中大夫,王延業位居中書郎,為天子講《孝經》,季和位至并州大中正、治書侍御。
當時的王氏一門可謂群星閃耀,被時人稱作「英英濟濟,王家兄弟」。
太原王氏因其顯赫地位和家學門風,不僅主導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而且在文化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甚至是他們的衣著、言行,都是當時人們效仿追逐的標榜。
當時王慧龍曾孫、人稱「小宰相」的王遵業「嘗著穿角屐,好事者毀新屐以學之」,這可謂是當時的著名男星和頂流網紅。
唐初重新確立望族,「天下四姓」變更為「五姓七家」: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趙郡隴西二李,太原王氏依然威名不墜。
即使門閥勢弱,推行科舉制度,由于其優良的家學傳承,唐朝時太原王氏依舊人才輩出。
唐朝時,太原王氏一脈出了以王珪、王涯為代表的7個宰相,而更多的太原王氏族人以文才學識而留名史冊。
王通為隋末唐初大儒,「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學養,講學河汾,造成唐初開國一班文武兼資的盛世人才,在人文文化上立下莫大功德」。
王績為嗜ㄐ丨ㄡˇ不羈的文學家,「彈琴、為詩、著文,高情勝氣,獨步當時」。
王通的侄孫王勃更是以神童早慧著稱,不但名列「初唐四杰」,他所作的《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后來還涌現了王維、王縉兄弟, 兩人在仕途和文學上都有不俗的表現。
王維不但是盛唐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更因精通音樂、擅長繪畫,成為「南宗繪畫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下聞名。
王維之弟王縉則是一位官至宰相、能文能武的重臣。
時人稱呼兄弟二人是「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
盛唐時的王翰、王之渙、王昌齡則延續了太原王氏的威名,他們都是當時最流行的邊塞詩人群體里的明星。
無論是王翰的「葡萄美ㄐ丨ㄡˇ夜光杯」、王之渙的「春風不度玉門關」,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成為后世不斷傳誦的名句。
即使到明清時,太原王氏依然名聲不墜,王錫爵是萬歷朝著名的「太倉相國」。
清初引領畫壇畫風潮流的「江南四王」里,太原王氏家族的王時敏和王原祁赫然占據了兩席。
他們的書畫作品對清初以來整個畫壇的畫風,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
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之所以能夠成為屹立千年的豪門, 即使面臨斷絕的困境,依然能夠反敗為勝,甚至更有進益,就在于始終傳承不墜的家學門風。
家風來源于家族歷史的積淀,更是傳承著家族的文化。
瑯琊王氏家風的底色是立德、立功、立言,王祥傳下信、德、孝、悌、讓「五至」遺訓,成為瑯琊王氏家族子弟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瑯琊王氏「子孫皆奉而行之」, 他們重視教育子弟,崇尚孝悌,并且以孝友作為傳家的根基。
而太原王氏最終成為「天下四姓」,躋身一流大族之列,也是與其家族歷來注重子弟教育和家學門風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王昶專門為教育子弟而寫的《誡子侄書》成為太原王家家訓的典范之作。
他告誡子孫「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要求后人「立身行正,遵儒者之教」,「戒驕淫,務實道」、「進退合宜」「知足而足」,以葆家門傳承,家風綿延。
傳承自王翦一脈的兩大千年豪門,其成功之處讓后人深思,甚至會成為有志于此的家族的夢想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