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控制西南,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2022/07/09

1673年,建立只有29年的清王朝面臨著一場嚴峻挑戰——吳三桂造反了。

吳三桂主導的反清戰爭(三藩之亂),歷時八年,波及十幾個省區,嚴重危及清王朝的統治,差點把康熙皇帝拉下馬。

吳三桂發動叛亂的時候,手下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對康熙皇帝的統治造成沉重打擊?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的時候八旗兵不到十萬,滿族軍隊至多20萬左右。

而明朝人口是至少6000萬,是八旗軍的300倍;李自成、張獻忠、明朝各路政府軍的兵力不低于200萬,至少是清軍的10倍。

盡管八旗軍驍勇善戰,但是要想控制關內大片土地,消滅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武裝,兵力嚴重不足。

因此清王朝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將充當馬前卒,實現一統天下的戰略目標。

明朝降將中,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最效忠替清廷,他們赴湯蹈火,為清廷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因此,清廷也給了他們莫大的榮譽和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封王,賜地,擁有高度的自治權。

起義軍和南明政府軍斗爭如火如荼的時候,清廷的八旗軍防衛重心是北方,肩負保衛京師及駐防各地戰略要地的重任;而南方大部就采取權宜之計,讓吳三桂等人去鎮守。

吳三桂駐云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

三藩之外,還有一個定南王孔有德。

但是孔有德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時被圍困在桂林,最后自刎而ㄙˇ,其子也被李定國所ㄕㄚ,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給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吳三桂起兵第二年,孫延齡被吳所ㄕㄚ,廣西成為吳三桂勢力范圍)

康熙皇帝登基前,吳三桂所轄的正規軍有6萬人左右,之前順治皇帝曾經對吳三桂的軍隊進行裁撤,但是裁下的都是老兵弱兵。

吳三桂在發動叛亂前,所控制的軍隊總兵力只有2.4萬,但全部是作戰經驗豐富的精兵強將。

由于三藩事實上成為獨立王國,同時也失去利用價值;臥榻之旁不容別人酣睡,削藩勢在必行。

康熙下達削藩的命令后,吳三桂覺得自己立下汗馬功勞,清廷這樣做是兔ㄙˇ狗烹,太不厚道;他不甘心束手待斃,便開始積極擴軍備戰,打算起兵造反。

但是,到了吳三桂扯旗造反的時候,手下的軍隊已經擴大了4倍,總兵力不低于10萬,加上其他兩藩的軍隊,以及各地響應吳三桂的地方武裝的人數,總兵力在30萬人左右,是平叛清軍的兩倍左右。

吳三桂的軍隊為什麼會在短時間內增加那麼多?

主要是因為他的經濟實力雄厚,物資儲備充足,有著強大戰爭動員能力。

吳三桂剛消滅南明政權的時候,清廷對他非常重用,給予極大自治權「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

當時的云貴,已經成為吳三桂的獨立王國,財權、軍權、人事權全部握在手中。文武官員都是吳三桂直接任命,他任命的官員稱之為「西選」,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一說。

除了官員任命權,清廷在財政、經濟上還給了吳三桂很多實惠和特權、

順治時期,朝廷撥給云南一地的俸餉,每年就高達900萬兩。

不僅如此,云南當地的礦產和鹽業收入也被吳三桂把持,吳三桂甚至在自己的轄區發行貨幣(西錢)。

既有朝廷撥款,又掌握了轄區的稅收大權。

軍事上吳三桂加強了和西藏達賴喇嘛的往來,通過轉口貿易,吳三桂從西藏每年進口數千匹優質戰馬。

吳三桂還悄悄儲備了制造炸藥的硝、硫磺和其它戰略物資。

在起兵之前,吳三桂經濟實力雄厚,戰略物資充足,只要有男丁,擴軍水到渠成。

不過,短時間擴軍,軍隊戰斗力肯定不理想,他們來不及進行軍事訓練,跟正規軍戰斗力相差不少。吳三桂動員起來的軍隊戰斗力并不理想。

既然如此,三藩之亂為什麼還持續8年之久,而且還對清王朝的統治構成了致命威脅?

這是因為清王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起的政權,本身就很難達到大多數人認可。

清軍入關后所到之處,采取了野蠻的屠城政策,讓天下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清王朝建立后,為了摧毀百姓的反抗意志,在剃發等問題上不惜動用暴力,進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

而當時明王朝剛滅亡不久,相對來說明朝政策更加寬松,這讓天下百姓和知識精英更加懷念前朝。

而吳三桂起兵之后,打的是「反清復明」旗號,很快得到無數原明軍降將和士大夫的響應。

據清廷統計,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職,「從賊官」523員之多,許多還是兩榜進士。

這足以說明,吳三桂起兵得到許多漢人文武官員的支持,并沒有因為他曾經引狼入室,鎮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消滅南明武裝,ㄕㄚ害永歷帝而放棄與吳三桂的合作。

吳三桂對滿清「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的聲討,和「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恢復漢人王朝統治的政治口號,還是深得人心的。

那些響應的人,并非全部是吳三桂的擁躉,甚至有不少人只是火中取栗;但是有一點,在反清這個大目標上。大家是一致的。

假設吳三桂推翻了清朝統治,還是會成為很多人聲討的對象,但當務之急,是推翻大清。

對他們來說,比起滿清屠戮漢人的仇,剃發易裳的恨,吳三桂就不那麼可恨了,他畢竟是個漢人。

甚至有人認為,為了推翻滿清統治,利用下這個漢奸有何妨?

總的來說,吳三桂起兵反清是得人心的;因此一呼百應,大軍勢如破竹,清軍望風而逃。

清軍初期潰敗還有一個原因,清廷的八旗軍與三藩相比,兵力懸殊,而且戰斗力今非昔比,一落千丈。

入關后,經過數十年征戰,滿族人口銳減,男丁人數下降。

到順治五年,滿族男丁35萬。按其「三丁一軍」的慣例,其現役官兵不過10萬多一點。

其余則為多年戰爭中陸續俘虜、征服和歸順的漢八旗男丁,即滿清所說的「包衣」和「尼堪」。

這和三藩的50萬大軍相比,顯然太過懸殊。

如果按照八旗兵入關前,或者剛入關時的戰斗力,三藩的這點兵力不在話下。

那時候,八旗軍戰斗力非常強,往往以一當十,創造了「滿萬不可敵」的神話。

可是八旗進關后不到20年,安逸的生活讓人懈怠,勝利的光環讓人陶醉,馬背上的民族來到了地上享樂,馬上功夫漸漸退步。

三藩之亂初期,曾經的馬上勁旅居然箭箭虛發,士兵們上馬之后找不到感覺。

八旗軍的主帥也指揮失當,官兵毫無斗志。

李定國的衡陽之戰,鄭成功的鎮江之戰和廈門之戰,八旗兵被打得落花流水,表現與當初判若兩軍,戰斗力不敢恭維。

在此情況下,三藩軍隊屢戰屢勝,打到長江南岸;清軍主力在北岸設防固守,不敢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廣西、四川、福建、陜西飄揚叛軍大旗,清王朝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問題來了,如果清軍真的如此不堪,三藩之亂如何平息的?

利用了漢人武裝,這正是康熙的高明之處。

在清廷危在旦夕的時候,康熙用起了謀略。

起義軍各自為戰,不是鐵板一塊,康熙分化瓦解,讓漢人自相殘ㄕㄚ。

他首先收買了陜西提督王輔臣,然后又策反了三藩之中的耿精忠和尚之信。

正是依靠漢將作為前線作戰主力,清軍才最終于平定了三藩之亂。

當然,這時候的清軍才剛開始腐敗,還有一定戰斗力,比后來太平天國時期的清軍要強得多。

可是假如三藩不是一盤散沙,能夠團結一致,那麼歷史大機率會改寫,清朝統治能不能繼續都是未知數。

總結吳三桂敗因,主要是其戰略嚴重失誤。

他過高估計了清軍戰斗力,忌憚八旗騎兵;因此他采取保守戰略,打到長江邊不再前進了。反而想要去北京政府談判,產生了和清王朝劃江而治的想法,這正中康熙之意。

當時的情況,吳三桂首選戰略應該是一鼓作氣,從氣勢上壓倒清軍。

對吳三桂來說,最怕的就是保守戰略。

因為三藩山頭林立,除了吳三桂,大家都沒有背水一戰的決心。都在觀望,各懷鬼胎、見風使舵。

如果勇往直前,他們就會跟進。

如果戰略保守,裹足不前,就會生變,給康熙喘息和分化瓦解叛軍的良機。

三藩之亂的平定,清廷是最大的贏家,徹底消除了分裂隱患,其政權得到完全鞏固,為之后的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打下基礎。

而作為最大的輸家,吳三桂被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身敗名裂。

總之,三藩之亂改變了歷史,人民承受了巨大災難。

AD
文章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