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被賈充坑了之后,為了挽回政治影響,做出了一項大膽的決定——伐蜀。
其實最初目的沒想過滅國,只是取得漢中,獲取一定政治資本,為篡位奠定基礎。
而這次伐蜀,過程精彩紛呈,三大名將: 鄧艾、姜維、鐘會各呈心機。
還夾雜著居廟堂之上的司馬昭攪和, 這群陰謀家們巔峰對決的結果,卻是誰也逃不脫命運的安排。
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
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
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后路;
東路軍由鐘會率主力十余萬人,分兩路從斜谷、駱谷進軍漢中。
1、姜維的應對戰略
三路大軍伐蜀。
姜維卻讓開了關中向漢中的入口。放任三路大軍長驅直入。
這是姜維提出的新戰略:
放開入漢中入口,待敵人大部進入漢中,堅守漢中周圍關隘。并派游軍騷擾敵軍。
待敵人前有重兵把守關隘,后有騷擾游軍。 時間一久,自然無法支撐。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祎姜維傳第十四》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御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并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諸城并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戰略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 魏蜀兩國差距太大了。
這次魏國出動了二十萬大軍,而蜀國只有幾萬人馬。
而就是這樣,魏國也只是出動了整個國家1/3多的軍隊。
要知道,當時魏國全國加起來軍隊超50萬。
這次三路大軍伐蜀,任何一路都能逼得姜維全力以赴。
姜維自己可以忠烈,但不能保證身邊人忠烈,更何況,自劉備起,蜀國荊州外來士族和益州本地士族的矛盾就從沒停歇過。
益州本地士族早就對蜀國離心離德。
漢中的蜀軍按計劃全部退至漢樂二城駐守。
鐘會派李輔進攻樂城的王含、荀愷進攻漢城的蔣斌,自己則帶兵攻陽安關,派胡烈攻關城。
魏興太守劉欽由子午谷出與魏軍主力會師。魏軍全面進逼。
在魏國全面壓力下,蜀國內部果然出了叛徒。
而關城守將傅僉出戰時被部將蔣舒出賣獻關。
傅僉奮戰而歿。關城失守。
此時蜀漢除了柳隱堅守的黃金城與漢樂二城,漢中的多數據點已被攻下。
鐘會聽聞魏軍已得重鎮關城,獲其庫藏糧谷,于是留下兩萬兵力圍住漢樂二城,領東路大軍長驅直入,直逼劍閣。
鐘會又發告《移蜀將吏士民檄》勸蜀地軍民投降。
2、姜維的神操作保住了益州大門
面對漢中失守,益州也可能不保,蜀國很可能亡國的的不利局面,被困沓中的姜維事實上已經成了一支孤軍,隨時可能被殲滅,最差也是被圍困。
姜維正面要面對鄧艾的三面進攻,背后中路大軍諸葛緒已然從祁山插到了陰平橋頭,切斷姜維退路。
而更慘的是關城失守,姜維自身難保,益州門戶洞開。
姜維此時展現出了一代名將的風采,他進行了一番神操作:
姜維不和鄧艾僵持,直接撤退,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后方,詐做攻擊。
諸葛緒怕自己后路被斷,慌忙后退三十里,姜維趁機回頭越過陰平橋頭。
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已經與蜀軍相差一天,追趕不及。
姜維隨后全軍突進,成功進入劍閣。 將鐘會大軍阻擋于劍閣之下。
雖然實力差距太大,漢中丟了,但姜維還是竭盡全力保住了益州的門戶——劍閣。
畢竟,他手頭只有幾萬人,認真拼的話,只能擋住一路魏軍。
而他低估了鄧艾的執念。 鄧艾不愧是和姜維齊名的名將,他愣是在不可能的局面下翻了盤。
縱觀姜維在滅蜀之戰中的表現,可謂竭盡全力,但無奈整個國家實力不濟,更何況蜀國百姓和劉禪自己都放棄了蜀國,他努力的身影猶如唐吉坷德沖向風車一樣,悲壯卻毫無意義。
1、鄧艾,是個草根 男
鄧艾,出身于破落世家,鄧氏曾經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
鄧艾自幼喪父,隨母親被遷移做了屯田戶。鄧艾是個放牛娃出身。本來沒機會施展才華。
鄧艾的貴人是司馬懿,是司馬懿發現了他的才華,并大力提拔。
而作為報答,鄧艾竭盡全力為司馬家效力,無論是兩淮屯田還是打敗姜維進攻、剿滅忠于曹魏的諸葛誕文欽叛亂,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雖然功績卓著,鄧艾卻始終不能被當時看重家世的社會主流所接受,這也是鄧艾一生的痛。
用句現在的話來解釋,鄧艾就是個草根男,他一輩子的心結就是證明自己。
本次伐蜀初步完成目標,鐘會被姜維大軍擋在劍閣之下,但漢中大部已在魏國手中。
但只是作為偏師牽制姜維的鄧艾并不滿意。他迫切希望通過一場豪賭,證明自己的才能。
2、支持他做出偷渡陰平的執念是證明自己
于是他選擇了偷渡陰平。
維遂東引,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這個舉動,我個人認為并不能讓鄧艾被稱為名將,因為這和魏延的子午谷冒險并無二致。
唯一的區別是魏國當時全國五十萬兵力,本次伐蜀出動大軍近20萬。
豐厚的家底支持鄧艾冒一把險。而魏延的冒險萬一失敗,后果是弱小的蜀國無法承受的。
整個過程也證明了這一行動的不可控——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余里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身為統帥的鄧艾,都要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
可以說,稍有差池,就無法成功就會斷送了大軍。
能支持六十多歲的鄧艾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除了報答司馬氏提攜之恩,恐怕就是證明自己這一執念了。
隨后和諸葛瞻的綿竹之戰,這才是鄧艾可以被稱為名將的地方。
全軍后無援軍、后勤不穩,前有大軍據險而守,能一戰功成,確實不易。
可惜此戰歷史記載不多。無法知曉詳細。
3、鄧艾的傲慢更像是長久壓抑后的爆發
隨后的劉禪率眾出降,徹底成就了鄧艾的威名。
這一戰滅國,讓鄧艾稱為了注定名垂青史的男人。也讓他徹底證明了自己。
證明了自己后的鄧艾,迫切需要別人的肯定。
劉禪先滿足了他。劉禪雖然無法彌合蜀國本地士族和荊州士族的矛盾,最終失國。
但他在保全自身上還是有一套的,他綁住自己、抬棺至軍營拜見鄧艾,態度放得極低。
極大地滿足了鄧艾的虛榮心。
在巨大勝利面前,他擅自循東漢將軍鄧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
他拜劉禪行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
對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自己屬下的職務。
鄧艾任命師纂兼領益州刺史,任命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
派人在綿竹把作戰中歿亡的戰士跟蜀兵歿者一起埋葬,修筑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
鄧艾建此大功,深感驕傲,并且常常對周圍人顯示夸耀,引以為榮。
鄧艾還寫信給司馬昭,表明自己功績的同時,對魏國下一步滅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鄧艾的錯誤在于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
鄧艾上述做法有錯嗎?如果是鐘會這個高等士族來做這一切,就不但沒錯,還是一種可傳之后世的美事。
可鄧艾不行,他是寒族出身,建此大功,必然要引起士族的嫉恨和壓迫。
在當時流行家世和血統的時代,鄧艾這個放牛娃能一戰滅國,這就是在告訴世人寒門也有英雄,羞辱世家按家族定品的行徑。
如果這個鄧艾能夠謹言慎行,低調做人,把功勞都歸為鐘會和司馬昭身上,可能還能逃過一劫,世家們可以用司馬昭、鐘會眼光高明,運籌帷幄給自己貼金,偏偏鄧艾行事如此高調,把鐘會暢想自己入蜀后的騷操作自己先做了個遍。
你讓鐘會怎麼辦?
他是你這次行動名義上的統帥啊,他費盡心力兼并了諸葛緒的大軍,統帥十五萬人,辛辛苦苦正面牽制敵人,最后給你打了下手,看你一個平時看不起的寒門子弟風光?
鐘會必然要反擊啊。
而在鐘會構陷鄧艾自取滅亡后,隨之控制局面的衛獾卻第一時間選擇追誅鄧艾父子,證明了干掉鄧艾,不是鐘會一人的決策,更是整個士族集團的利益需求。
鄧艾,證明自己的執念支撐他建此大功,也促使他走向滅亡。
姜維在收到劉禪命他投降的詔書后,無奈全軍向鐘會投降。
你以為姜維就這麼認命了嗎?并沒有,姜維的一生都在致敬他的偶像——諸葛亮。
這種情況,正是諸葛推崇的「鞠躬盡瘁歿而后已」。 他要找個機會絕地翻盤。
而這個機會,就是鐘會。
1、鐘會為何要造反?
鐘會在常人看來,絕不可能反叛司馬昭。
因為他和司馬家的關系太深了。
從司馬師起,他一直為司馬家族出謀劃策。無論是平定淮南三叛、還是支持司馬昭奪位,都立下了大功。
司馬家族也從未虧待他,他十幾年時間,從士族子弟一步步走到了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這種高位。
在得知滅蜀后,更是被拜為司徒,封縣侯。 四十多歲的三公,還有什麼不知足呢?
是嫉妒。嫉妒司馬昭。司馬師雄才大略,鐘會在他手下時老老實實,不敢妄動。
但司馬昭上位后, 他才能不及司馬師。但運氣卻比司馬師好,司馬家族代魏在他手中已逐漸明朗。
而同為世家出身,鐘會的根基其實并不比司馬昭淺。
他父親太傅鐘繇,功勞勢力,不下于司馬懿,他自己,出身潁川鐘氏,才華橫溢,精通玄學。
弱冠入仕,天下形勢幾次被他所攪動。時人譽為張良。
鐘會,論才華、論家世,哪一樣不能和司馬昭相抗衡?在鐘會眼中,司馬昭只是沾了父兄的光才走到了今天。
而鐘家,為何無法和司馬家相提并論?就是因為他們在軍界勢力太弱。
從來不沾兵權。 如果給他鐘會機會,他又何嘗不想成為下一個司馬師呢?
也是這種心理作祟,鐘會無條件支持司馬昭伐蜀。
其實,伐蜀是借口,掌控軍隊才是真實目的。 司馬昭看不懂鐘會這種心理,反而給了這位野心家軍權。
得到軍權的鐘會,其實就認為自己終于龍歸大海,開始蠢蠢欲動了。
2、鐘會的優勢讓他輕松收拾鄧艾
而在伐蜀過程中,鐘會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他的主要目標都在收集軍權上,
他為什麼借口諸葛緒退縮不進,奪了他的兵權? 就是要收集諸葛緒手下兵馬。
他為什麼要收留姜維全軍,并和姜維出則同車入則同塌? 就是要收買姜維及手下蜀國降兵之心。
他要這麼多兵權干什麼?野心昭然若揭。
此時蜀國已滅,整個西部,唯一能構成他障礙的,就是鄧艾及手下大軍了。
此次伐蜀,真正綻放光芒的是鄧艾。 要不是他偷渡陰平,鐘會只能打到劍閣下面無功而返。
可以說,滅國之功,鄧艾所有。
而鐘會此人,自幼聰明絕頂,這也導致他眼高于頂,自視甚高, 他怎麼能容許一個放牛娃搶了他的風頭?
再加上收集兵權需要,鄧艾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釘。
鄧艾打仗可以,政治上玩手腕差鐘會太遠。
被鐘會偷改奏折,再加上京中世家看不慣他的功績, 群起而攻之,很快被司馬昭下令檻車入洛。
鐘會勝鄧艾,更多的是家世的碾壓和政治的手腕。
鐘會利用衛瓘解決掉鄧艾后,趁勢兼并了鄧艾手下大軍,此時的鐘會,手握大軍二十余萬。
終于要露出他的獠牙了。
3、能理解鐘會的只有姜維
鐘會的不斷集權,讓姜維看出了端倪。
同處于被皇帝猜忌的位置,讓他更理解鐘會的野心和擔心。
他稍作試探,立刻被鐘會引為知己。 而姜維也正要以鐘會為契機,復辟蜀國。二人一拍即合。
但姜維沒想到的是,鐘會還是太心急了。
他頻繁集中兵權, 讓本是謀反起家的司馬昭起了疑心。
要知道,司馬昭自己參與了父親和哥哥起事的全過程,對兵將調動非常敏感。
隨著鐘會搞掉諸葛緒、鄧艾,接收姜維投降, 司馬昭早就發現鐘會開始尾大不掉了。
為以防萬一,司馬昭派賈充兵出斜谷,自己親自統軍駐扎長安。
這讓鐘會開始坐立不安了。
4、鐘會的弱點
鐘會聰慧異常,他自己也以此為傲。
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
但是,鐘會有個巨大的弱點:眼高手低。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司馬家這個平臺上做出的成績。
背靠這顆大樹,他成就來得非常輕松, 這讓他明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同樣,他出身名門,仕途上一帆風順,這一切讓鐘會產生了一種錯覺—— 一切盡在自己掌握中。
其實,統兵不比打游戲,也不是過家家。要恩威并施。
沒有哪個大將不是經過幾年打熬才能獲得一支歿心塌地的軍隊的。
鐘會這支大軍,成分復雜,既有諸葛緒、鄧艾被兼并的軍隊,也有司馬昭的直屬中央軍團,更有姜維的蜀軍。
想要將這些人擰成一股繩,沒有個三五年是不可能的。
而鐘會,天真地以為自己拿出郭太后的詔書就可以讓將領們就范。
5、鐘會并不知道底層士兵想要什麼
要知道,這支大軍,在外征戰近一年,將士疲敝,而建立了滅國大功。
所有將領士兵們都想著回國受賞。而你卻說我們要造反。
什麼是造反?輸了可是要滅九族的。司馬師準備了十六年,也只搞出了三千歿士。
你鐘會身邊的幾百心腹可以陪著你玩命,可是一群本已經功成名就,思鄉心切,急需回國, 跟你關系不深的驕兵悍將跟你造反,這現實嗎?
你才當了我們一年的領導,可司馬家養了我們十幾年,你說我們聽誰的?
這就是鐘會不接地氣的緣故,他根本不了解底層士兵的所思所想。
以為憑借一個大義就能驅使人家造反,殊不知越是底層,越看重及時回報。
你看哪個百姓關心皇帝姓曹姓司馬?他們只關心明天是不是能吃飽飯。
所以, 哪怕鐘會現在就按人頭髮黃金都更有效果。
大義和大餅是給高層用的。
所以,所有被鐘會邀請到蜀宮殿內的將領都默默不語,鐘會無奈,將他們分開關押。
其中的胡烈,利用漏洞,放出了謠言: 鐘會要坑誅所有魏國將領。
當這一謠言被宮外的士兵們知曉后,立刻鼓噪不安,被人煽動馬上進攻蜀宮。
里應外合之下,鐘會、姜維無路可逃,被誅。
鐘會的世家出身,既是他的長處,也是他的弱點。
世家讓他 有了高人一等的出身和更快捷的仕途,也讓他忽視了底層士兵將領的想法。
鄧艾破姜維,鐘會擒鄧艾,姜維拿捏鐘會。
三人雖然都是一時豪杰,卻各有各的弱點,誰也逃不脫命運的擺弄:
鄧艾家世帶來的自卑,讓他更加在意別人的認可。功成后難免驕狂。
姜維最無奈,他一生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終身致力于蜀國振興。
但他沒有偶像諸葛亮的治國之才,只能眼睜睜看著蜀國衰落而無能為力,最后更是被鄧艾突然滅國,但為國盡忠的執念讓他選擇冒險一搏。
其實,蜀國百姓、劉禪都已經放棄了蜀國,只有他還為了諸葛的囑托而奮斗一生。 他是一個孤獨的戰士。
鐘會成也家世敗也家世,只能說: 世家公子不懂底層的艱辛。
在寫趙高的那篇文章裏,我們認識到人,往往很難跳出自己的階層局限,也很容易掉進人生的陷阱裏。
今天的伐蜀之戰,也是將「性格決定命運」演繹到了極緻。
那麽,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如何破局,成爲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呢?其實很簡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結識萬種人。
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認知,然後把自己從書本、從別人、從世界上學到的東西,再融會貫通,放進自己平時的爲人處世裏,提提升去成長。
時間 不斷纍計之後,人自然就會脫胎換骨,也就能「改變命運」了。
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