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秦國後期的名將,「有名」到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素以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著稱。其輝煌的起點應該是在伊闕之戰。先了解秦國這一時期的歷史,孔武有力的秦武王跟人比賽扛鼎,發生意外,砸斷脛骨,氣絕而亡。秦武王沒有子嗣,幾個弟弟成為了王位的潛在繼承人。
羋八子原為秦武王父親秦惠文王的一位姬妾,是楚國人,聯合了自己的弟弟魏冉,擁立秦武王其中一位弟弟,公子稷繼位,即後來的秦昭襄王。羋八子搖身一變成為了宣太后,而魏冉成為了秦國的丞相。
有說法是白起祖上也是楚國貴族,後流落秦國,居于郿(陝西岐山)。按照白起的成長軌跡,很可能其幼年從軍,歷經多次戰鬥,至此時已成為「善用兵」的基層將領。「他鄉遇同鄉」,魏冉姐弟是倍感親切。
西元前294年,白起得到丞相穰侯魏冉的推薦,出任左庶長。在商鞅主持變法確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中,左庶長為第10級。這一年,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取得勝利。韓國向魏國求救,組成了韓魏聯軍以阻止秦國東進。
這次出征,魏冉舉薦了白起擔任主將,進攻韓魏,史稱「伊闕之戰」。戰前,秦國國內並沒有多少人看好白起,理由有三:
1、秦國兵力為10萬,但並不是精銳。韓魏聯軍兵力是24萬,均為垂沙戰役的主力軍隊。其中韓國軍隊是裝備精良,武裝到牙齒的「材士」;而魏國軍隊則是戰國時期,身披重甲且耐力驚人的「魏武卒」;
2、白起比較年輕,沒有指揮大型軍隊的經驗;
3、伊闕為韓、魏門戶,兩山對峙,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
可見,韓魏兩國是下了X本,為此,都想著在戰爭中,儘量減少損失,保持自己國家的精銳。白起敏銳地感覺到韓、魏之間的嫌隙,他斷定韓軍不敢出擊。于是,繞到魏軍的背後,偷襲得手,反過頭來,又全殲了韓軍,俘獲了韓國主將公孫喜。韓魏24萬聯軍,灰飛煙滅。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殲敵二十萬以上的殲滅性戰役,至此,韓、魏兩國一蹶不振。
(魏武卒)
西元前278年,楚襄王任用善于用微弓細繩射下大雁的人。此人借著楚懷王(楚襄王父親)客亡秦國,故意激怒楚襄王,使其奮發振作,勵精圖治。受到刺激的楚襄王,轉而聯絡各諸侯國進攻秦國,不再臣服秦國。
秦昭王大怒,派出了白起討伐楚國,史稱「鄢郢之戰」。此時的白起,又歷經了奪取魏國61城池,趙國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等多次的戰鬥,軍工爵的「刻度」來到了第16級,為大良造。
白起選擇了千里奔襲,出其不意,放棄後方依託,深入敵國腹地,進攻的目標是楚國的別都鄢。楚襄王也清楚鄢的戰略意義,其為通往楚國都城郢都的咽喉和門戶。一旦鄢守不住,郢都也是朝不保夕,為此,楚襄王在集結了楚軍的精銳。
經過戰爭多次洗禮,變得更加成熟的白起,面對重兵把守的情況下,並沒有選擇強攻。而是採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另闢蹊徑。仔細研究了當地地形之後,築起堤堰,攔蓄夷水,同時挖條渠,直通郡城。
準備就緒,白起派兵佔領了西陵,控制長江,接著順江而下,佔領夷陵(湖北宜昌),一把大火,將楚人的宗廟陵墓,燒得乾乾淨淨。等到楚國知道,面對以取得「制江權」的秦軍,也只能「隔岸觀火」了,楚軍士氣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兵敗後,楚王只好將都城遷至陳(河南省淮陽縣)。
如果說「伊闕之戰」是白起輝煌軍事生涯的「揭幕戰」,那麼,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可以說是其「謝幕戰」了。「長平之戰」簡單的經過是:西元前262年,白起率部攻佔了韓國的新野,造成了上黨郡與都城的隔絕。上黨郡守並沒有按照韓王的意願,歸入秦國,轉而投進趙國的懷抱,引發秦趙兩國的大戰。
戰爭結果,白起坑誅了趙國40萬軍隊後,繼續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此時,秦國國內的政治形勢卻在發生著一些變化。當年擁立有功的宣太后姐弟,因嚴重威脅了秦國王權,被秦昭襄王趕出了統治階層,啟用范雎為丞相。
秦國使用「反間計」 ,讓趙國換將。面臨生歿存亡之際,趙國也用上「反間計」了。受趙國重托的蘇代(蘇秦的族弟)找到范雎,曉陳利害關係:白起如果滅了趙國,必然位列三公,到時候,您范雎就得屈居在他之下了。再說即使滅了趙國,國內的百姓也不願意歸于秦國,會就近遷徙到齊、燕、韓、魏,秦國得不到多少人口的。
范雎深以為然,便勸秦昭襄王接受趙國的割地求和。可以說,秦昭襄王與白起是相互成就,親密無間,此舉使得他們之間的信任出現了裂痕。
等到秦昭襄王想再次進攻趙國之時,卻被白起拒絕。一則趙國已經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開始回X;其次,是咽不下「秦昭襄王下令停止攻擊邯鄲」的這口氣,彼時白起正值生病,估計也與此有關。
在王陵出征失利後,秦昭襄王再次下令白起出征趙國。遭到白起的再次拒絕,還給秦昭襄王上了 「課」: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意思是說,表面上秦軍很強,實際上連年苦戰,已是強弩之末。另外一邊,魏、楚等受秦國威脅的諸侯國,正謀劃共同對付秦軍,對秦國有利的軍事態勢正在發生逆轉。
不肯甘休的秦昭襄王請出了范雎當說客,結果還是一樣。秦昭襄王只得令王齕代替王陵。果然,楚國春申君和魏國信陵君,統帥數十萬聯軍前往救趙,使得疲憊不堪的秦軍漸漸露出了敗像。此時,耿耿于懷的白起還不解恨,幸災樂禍的加了一句: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話傳到秦昭襄王耳邊,這還得了?君王縱有失誤,那也不是臣子可以指責的。于是,再次強令白起出征,仍然遭到拒絕。正如《魔獸世界》裡面,打不贏小兵,我還是英雄?秦昭襄王震怒,治不了你,我還是秦王?
秦昭襄王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職和爵位,降至士伍行列,發往陰密(今寧夏涇川南)禁錮,在范雎的推波助瀾下,秦昭襄王又決定賜劍讓白起自裁。嗚呼,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在封建社會,君王的權威是不容挑戰的,胳膊擰不過大腿嘛。年逾古稀的白起,為了當年的一口氣,始終與秦昭襄王慪氣,不給君王一點臺階下。誠然或許白起分析的事實,只要服軟,領兵出征,以其 「功力」,對戰局的預判,多少還是能挽回損失,而不至于落得自裁的結局。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