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朝的氣運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籠罩著,就在韓信被呂后誅ㄕㄚ在未央宮的第三年,漢高祖劉邦也被匈奴單于冒頓,圍困在了白登山。為了解白登山之圍,陳平賄賂單于閼氏,采用劉敬和親之策,才換得劉邦平穩脫身。
但自白登山之圍后,新興的漢朝就被迫走上了屈辱的和親之路,劉邦、呂后為他們的鳥盡弓藏付出了足夠多的代價。
那麼假如劉邦不ㄕㄚ韓信,憑借韓信「兵仙」的指揮才能,漢軍能否擊敗匈奴、避免和親的屈辱呢?本文將從漢軍的真實軍力、匈奴的真正實力和韓信的指揮才能,以及有了「兵仙」之后的漢初走向進行全面分析。
與傳統認知中,白登山之圍是漢軍打不過匈奴人不同,漢初的軍隊陣戰實力絕對是遠超匈奴人的。眾所周知,除去裝備加持之外,一個國家戰斗力最強悍、意志最堅韌的軍隊,絕對出自這個國家建立之初。
以漢朝為例,從沛縣起兵到定都長安,劉邦和他的沛縣老兄們打過秦軍、章邯、諸侯軍,更是和西楚霸王項羽進行了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這樣身經百戰的開國軍隊,如果都沒有戰斗力,那什麼樣的軍隊會有戰斗力呢?
白登山之圍的全過程是這樣的:劉邦分封的韓王信,與匈奴單于冒頓交戰勝多敗少, 向漢朝求援卻被劉邦斥責。韓王信驚恐之下,向匈奴單于冒頓示好,并聯合匈奴人攻下了太原。本質上韓王信也不服匈奴,只是一股找了外援的叛軍。
所以劉邦第一階段的戰爭,是和韓王信的代國叛軍進行的。劉邦的陣容相當豪華,謀士有陳平、劉敬,武將有樊噲、周勃、夏侯嬰等百戰名將。所以結果顯而易見,劉邦軍在銅鞮(太原以南)大敗韓王信的代國叛軍,韓王信大將王喜被ㄕㄚ,韓王信逃入匈奴,沒了資本才做起了匈奴人的向導。
白土曼丘臣、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為王以反,高祖自往擊之。——《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第二階段的戰爭,是和代國叛軍殘部與匈奴左賢王、右賢王聯軍展開的。韓王信逃亡匈奴后,他的部將曼丘臣、王黃聚集殘部,擁立趙國王室之后趙利為王。匈奴單于冒頓派左賢王、右賢王各自率領一萬多騎兵支援,劉邦又一次戰勝了這支聯軍,才得以進入晉陽。
第三階段的戰爭,才是冒頓與劉邦之間的交鋒。由于之前劉邦連連得勝,冒頓對漢軍的戰力并不敢掉以輕心,而是用老弱病殘麻痹劉邦、使用了誘敵之計。
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于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史記.匈奴列傳》
漢軍不是沒有人識破冒頓計策,謀士劉敬就說:「兩國交戰,都應該展示長處在對。匈奴人故意以老弱病殘視人,將短處展示給我們看,這一定是誘敵之計」。
但劉邦已經被勝利沖昏頭腦,他破口大罵劉敬:「你這個齊國的孬種,憑著嘴巴做官,也敢亂我軍心」!劉邦不聽劉敬之言,繼續率領漢朝步兵大縱深追匈奴騎兵,造成先頭部隊脫節,才有了白登山之圍。
由此可見,白登山之圍的本質是漢軍步兵脫節,劉邦狂追匈奴騎兵、中了誘敵之計,而非漢軍打了敗仗被包圍。
冒頓單于的誘敵之計生效后,立刻集中匈奴王庭精銳騎兵,猛攻被圍困在白登山的劉邦親軍。匈奴騎兵從東、西、南、北4個方向,以眾擊寡、全面攻擊糧草斷絕的漢軍。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于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史記.匈奴列傳》
整整七天,劉邦率領的漢軍精銳,在糧草斷絕的情況下,擋住了匈奴單于冒頓的精銳圍攻。如果結合漢軍此前已經轉戰千里的疲憊程度,與匈奴騎兵以逸待勞的優勢,漢軍步兵在固守的陣戰中實力可見一斑。
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本紀中,這樣描述白登山被圍漢軍的處境,沒了補給的漢軍士卒在嚴寒的冬天里,被凍壞手指的都有十之二三。可就是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下,少量漢軍前鋒還是擋住了冒頓的七天圍攻,由此可見這個時期的匈奴騎兵攻堅能力的不足。
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史記.匈奴本紀》
正是漢軍的這種頑強堅守,和匈奴騎兵攻堅能力的不足,代國叛軍殘部又遲遲不能來援,才使得冒頓決定放開包圍圈的一角。但這并不意味著劉邦就能平安脫險,白登山另外三面依舊有匈奴騎兵駐扎,隨時可能對撤退的漢軍發動致命一擊。
劉邦一直等到漢軍主力步兵到來,有了接應才命人緩緩撤軍,并且撤軍途中嚴令漢軍士兵箭不離手、隨時準備反擊。
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史記.匈奴列傳》
由此可見,白登山之圍中的漢軍與匈奴軍,實際戰力處于一種平衡的對峙態勢。論攻堅、陣戰,缺乏鐵器、且紀律性不足的匈奴遠遠不如漢軍;而論速度,漢軍又缺少戰馬,步兵追擊騎兵極易被分割包圍;雙方屬于誰都奈何不了對方的相持階段。
對于韓信的指揮才能,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這樣形容一代「兵仙」的才華: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統籌全局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對韓信來說,統領軍隊多多益善,多少人他都能從容指揮。交戰沒有不能取勝的,攻城沒有不能攻克的,是漢朝開國名將中獨一檔的人物。
對于韓信的軍事才華,司馬遷毫不吝嗇筆墨:「國士無雙」、「略不世出」、「戰無不勝」、「多多益善」、「背水一戰」、「十面埋伏」等30多個成語都為韓信而生,由此可見一代「兵仙」的不世風采。
所以綜合前文中,對漢軍戰力和匈奴攻堅能力的分析。如果韓信活著,且領兵與匈奴單于冒頓作戰,因中匈奴誘兵之計而導致步兵脫節,引發的白登山之圍斷斷不會發生。謀士劉敬都能看破的計策,久經沙場的韓信沒有道理看不破,只不過是連連戰勝的劉邦被勝利沖昏頭腦、不納良言罷了。
但漢初民生凋零,漢軍缺少戰馬的事實,也是無法改變的。韓信可能通過誘敵埋伏,取得數次擊敗匈奴的勝利,但大規模深入草原、反攻匈奴也是不現實的。
不過韓信除了恐怖的軍事實力外,是他遇害那年也不過35歲的年齡,他和劉邦、蕭何、張良等人差了甚至不止一代人的年齡。如果韓信沒ㄙˇ且長期被重用,西漢初年斷斷不至于淪落到和親地步,哪怕防守反擊20年積蓄國力、戰馬,韓信也有足夠時間等到馬踏草原的時候。
可惜,一切的一切,都結束在了知己蕭何送來請柬的未央宮。「兵仙」韓信也永遠停留在了35歲的年紀,而失去了韓信的漢朝,在經歷白登山之圍后。忍受屈辱和親,文景之治積蓄國力、戰馬,最終在漢武帝一朝由衛青、霍去病完成了七戰七捷、封狼居胥的壯舉。
從結果來說,沒有了韓信也是殊途同歸;但從過程來看,如果有了韓信,漢匈之戰的勝利無疑會來得早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