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童年的時候都聽說過北宋時期楊家將的故事,楊家將作為當時有名的武將世家,為北宋的建立以及后來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這一家族中的成員大多都是將士出身,各個驍勇善戰,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和使命,所以在人們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威望。
正因如此,關于楊家將的傳說也廣泛流傳于民間,可是楊家將雖然名聲在外,但是在北宋滅亡之時楊家將為什麼沒有站出來拯救自己的國家呢?這背后是有著怎樣的原因呢?與此同時,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和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是否是一致的呢?
關于楊家將的故事很多人都略知一二,不過人們所知道的這些大多都是出自一些小說,并不是完完全全的真實的歷史, 就比如其中出現的人物楊宗保就是純虛構出來的,穆桂英掛帥也同樣是假的,在真正的軍事戰場上沒有哪個統治者會真的讓一個女子來當主帥,統帥三軍,更何況當時的楊家將又不是沒有將才,沒必要將軍隊和國家的命運交到一個女子的手上。
再就是人們對于楊家將的描述有些夸張了,說楊家將五代都為宋朝效力,實際上真正有名的也就三代人而已,現實中的楊家將是從楊業這一代崛起的,楊業早在北宋建立初期就已經成為聲名顯赫的將領,憑借著自身豐富的作戰經驗以及高超的武藝多次擊退遼國的軍隊,鎮守著邊疆,保衛著宋朝的國土。
只可惜人怕出名豬怕壯,楊業因為太過有名遭奸人潘美嫉妒,兩軍交戰本應該聽從作戰經驗豐富的楊業的,可潘美就要從中阻攔,面對強敵不但不撤軍,還讓楊業去阻攔,這導致楊業被俘,最后英勇犧牲。
雖然楊業這位民族英雄就此落幕,但是他的兒子楊延昭卻是再次重振楊家將的名氣,正所謂虎父無犬子,楊延昭繼承了父親優秀的基因,不僅像楊業一般驍勇善戰,還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憑借著巧妙的戰術和防御工事讓遼國寸步難行,其中有這樣一招非常出名,在寒冬季節在城墻上潑水,最后結冰以增強城墻的堅固,這讓遼國侵略者頗為頭疼,以至于后來敵人都尊稱他為楊六郎。
這個稱號可并不是說楊延昭排行老六,而是有著很多的說法,有的說他鎮守三關,抵御遼軍多年未曾失敗,也有的說是占北斗第六星,能夠震懾住這些少數民族的侵略,可見楊延昭還是很有名望的。
最后一位楊家將名氣就遠不如前兩位了,他的名字為楊文廣,也是小說之中楊宗保的原型,之所以名氣沒有那麼大并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空有報國之志卻無用武之地,也沒有施展自身才能的機會,這也為楊家將的沒落以及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不管是小說中的楊家將,還是歷史中真實的楊家將都堪稱一代英雄豪杰,更是保家衛國的優秀將領,那為何這樣的將門虎子在北宋滅亡之際沒有挺身而出,拯救自己的國家呢?難道曾經的楊家將已經忘了自己的初心了嗎?還是說這背后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原因。
其實當時的楊家將看到自己的國家走向沒落,被遼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也是心急如焚,他們也想盡自己的一份力抵御強敵,保衛自己的國家,但是奈何沒有這樣的機會。
首先當時的楊家將在楊文廣之后已經沒有特別突出的人才了,即便是有的話,也不被朝廷所重視,其次就是當時北宋的統治者一直選擇妥協,明明打得過遼國卻還是簽訂屈辱的條約,就比如澶淵之盟,自此之后,宋朝總是處于被動挨打的地步,本國的軍隊很少上戰場ㄕㄚ敵,等來的就是委曲求全換取的短暫和平。
不被允許參戰,還總是一味的退讓,很多年輕的將領自然得不到鍛煉,而那些像楊文廣一樣的有志之士在朝廷這樣的政策下也是十分郁悶,他們的志向和理想無法實現,最后也就逐漸喪失斗志。
再加上楊家將曾經名聲過盛引得朝中一些奸佞權貴的嫉妒,所以在楊延昭去世之后,這些奸佞小人也開始明里暗里打壓楊家將,這導致將門很快沒落,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北宋滅亡之時,不見楊家將身影的原因,他們自身都難保,又談何保家衛國。
無論是從虛構夸張的楊家將的故事來看,還是從真實的記載來講,楊家將在人們心中的確是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威望的,只可惜這樣忠君愛國的一個家族竟然轉眼間就沒落了,這不由得讓我們深思,為何好好的大家族說敗落就敗落了,更何況還是如此受百姓愛戴的名門世家。
探究這背后的原因,實際上和當時北宋的國策以及統治現狀有關,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以來,宋朝便開始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目的就是防止有武將效仿趙匡胤一樣黃袍加身,可這樣的做法雖然穩定住了國內的政治局面,但是長此以往的話,宋朝的軍事建設不會被當朝的統治者所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整體的軍事實力也會大打折扣。
而這樣的統治現狀也影響到了楊家將的家族命運,他們因為是武將出身,不被統治者看中,在朝中的地位也位于文官之下,楊業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時,北宋統治者的軟弱無能也讓這些將領越來越意志消沉,最后只能放棄建功立業的遠大理想,這樣的北宋又豈會有好的結局,楊家將又怎會繼續延續下去。
倘若北宋的國策能夠改變,當朝的統治者不那麼昏庸,楊家將或許不會銷聲匿跡,宋朝也不會遭受滅頂之災,所以總的來看北宋的滅亡,不能怪楊家將沒有站出來,因為他們自身也是受害者,他們拼盡全力打下的江山基業,守護的國土,最后還是拱手讓人了,唯一留下的就是他們的威名和那份炙熱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