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歷史從周開始,便進入了家天下時代,此后的歷朝歷代都是老子攻下天下,然后一代一代的傳給子孫。當然這之間也有例外,不過這里的例外說的是正經的傳位例外,可不是像朱棣那樣強搶自己侄子的天下。這樣的例外里,三國時期的孫策便是其中一位。
說起孫策也算是少年英才了,在父親孫堅歿后,在袁術手下屈居過一段時間,之后用傳國玉璽騙得了袁術的一部兵馬,回到故土江東,經過一番拼誅,最終統一了江東天下。
而正當他要大展宏圖,謀取更大的土地的時候,卻被仇家暗害,去世時僅26歲。在臨歿前將江東的大業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并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言,一命嗚呼了。
那麼這里就有了一個問題,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老子歿了,江山是要傳給兒子的。如果沒有后代還好說,可是孫策當時是有一個親生的兒子孫紹的,那麼為什麼他不將江東的大業傳給孫紹,而是傳給了弟弟孫權呢?
其實孫策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無奈之舉。當時雖然自己攻下了江東天下,可是局勢依舊非常的混亂,天下群雄逐鹿,江東內部也是很不穩定。
即使是他坐鎮也是如履薄冰,更何況當時他的兒子孫紹只有6、7歲,根本不可能管理好江東的天下。讓他接管,很有可能會被權臣架空,最后要麼江東的天下換了姓氏,要麼被其他諸侯滅掉。
而孫權則不同,孫權雖然也很年輕,只有不到20歲,但是他的能力確實有目共睹的。在孫策剛剛鼎定江東的時候,15歲的孫權曾被派到地方上擔任縣令,在他的任職期間展現出了不俗的治理能力。
據《三國志—劉表傳》記載:孫權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
從中足以看出孫權的治理能力,而相比之下,孫策的兒子則要遜色太多。
而且孫策作為一個年輕的梟雄,也早已看出了孫權的實力與野心。他知道自己即使傳給自己的兒子,江山也坐不住,與其這樣還不如干脆讓給孫權,還可以保住自己兒子的一條命。因為自古廢帝都沒有好下場。
這點從孫策臨歿前對孫權的話中可以看出:
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其實鳥之將歿,其言也哀;人之將歿,其言也善。
他的話表面上是在肯定孫權的能力,其實也在暗示孫權,希望他可以放自己的孩子一條生路。
最終,在艱難的權衡了各方條件之后,孫策才將江東的天下交給了孫權。做出了于公于私都最正確的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