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追劇《甄嬛傳》,華妃下線的那一集,賺了多少人的眼淚(當時哭的舉個爪)。
對于雍正,絕大多數人對他的評價是「刻薄寡恩」,意思是冷酷無情,極少施恩于人。
四阿哥胤禛
雍正——愛新覺羅·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是康熙的第八子,齒序為四阿哥。母親是德妃烏雅氏。
胤禛還有兩個兄弟是同母所生,一個是六阿哥胤祚,一個十四阿哥胤禵。六阿哥早夭,只活了一歲多。
九子奪嫡
康熙晚年禍起蕭牆。 胤禛與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共同參與了激烈的皇儲之爭,就是著名的九子奪嫡。
這些奪儲的勢力主要匯為四個黨派:
以胤禔為首的大阿哥党、
胤礽為首的太子党、
以胤禛為首的四阿哥党以及
以胤禩為首的八阿哥党。
老三胤祉站在太子胤礽這邊,老九老十老十四是胤禩一派,老十三胤祥與胤禛交好。
四阿哥胤禛
不同的是,在這場鬥爭中其他黨派鋒芒畢露, 只有四阿哥党隱忍和韜光養晦、伺機而動。
大阿哥胤禔因魘咒太子胤礽一事,被康熙削爵囚禁(這件事老三是「大功臣」);
後期,主要是四與八之爭。
都說雍正刻薄寡恩,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在奪嫡中,胤禛不止一次被困于險境。
儘管胤禛對皇位隱藏野心,對康熙交代的任務出色地完成,時時刻刻關注政局局勢。
但一直表現得不爭不搶,安守本分。無事時去宮中侍奉康熙,甚至是吃齋念佛。
八阿哥胤禩
胤禛的韜光養晦博得了康熙的好感。
胤禩,鋒芒畢露,在商議重選皇儲時,號稱八賢王的胤禩以「禮賢下士」聞于朝野,被投為皇儲最佳人選。
這讓康熙警覺起來,「優秀」過頭反而換來猜忌。
當初,年氏被選入四貝勒府為側福晉。
但彼時作為舅哥的年羹堯並不與胤禛親近,反而傾向于十四阿哥。
年羹堯在拉攏朝臣的過程中,不慎被康熙發現, 年羹堯卻咬定是四阿哥授意,把胤禛拖下水。
直到胤禛把年羹堯「收服」後,年羹堯才成了四阿哥党,傾向于十四阿哥也變成了監視十四。
年羹堯的妹妹明明是胤禛的側福晉,年羹堯為什麼開始沒有站在胤禛這邊?
胤禛作為爭儲的冷門選手,支持他的並不多。
年羹堯本就出身官宦人家,自己又很有才能出眾,宦海沉浮、 曾經的權臣納蘭明珠一眼便相中了年羹堯,將孫女嫁給了其為妻。不久後,妻歿再娶, 娶得還是明珠妻子(注意,不是妾室)本家的重侄孫女。
年羹堯
明珠是康熙朝的老人,出身是高貴的滿洲正黃旗,年羹堯心裡自然願意「高攀」。大阿哥(明珠的外甥)倒臺,明珠的次子納蘭揆敘是八阿哥党, 有了這層關係,年羹堯自然偏向于胤禩等人。
胤禛能登上皇位,有多方面因素,自己本身的隱忍與才幹、兒子弘曆受到康熙的喜愛等等,年羹堯也是這個過程的得力助手。
對于皇位落在胤禛之手,胤禩等人是不會就此甘休,處處給胤禛設難。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胤禛自出生便交由佟佳皇后撫養,與一母同胞的弟弟並不親近。 而親身母親德妃,更多的是寵愛小兒子老十四,對胤禛沒有過多的關心,甚至是冷淡。
當初胤禛繼承皇位,德妃知道後冷冷地說了句「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意思是讓我的兒子(老四)繼承皇位,這不是我想要的。
以及 「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
話語之冷淡絲毫不顧及已是皇帝的胤禛的感受。
可見,德妃有多不喜歡自己的大兒子。
在皇儲爭鬥中,八阿哥党是不會心慈手軟的,胤禛如履薄冰。
自己真正親近的兄弟——十三阿哥胤祥,因為儲位之爭圈進數載。
胤禛對胤禩這些政敵也是恨透了,權利之爭、成王敗寇,搏的就是前程與性命。
對這些人施恩,如何做到。
胤禛有多寵信這個十三弟?
胤禛登基後不久,胤祥就被封為怡親王,處理重要政事,是胤禛所有兄弟中唯一的鐵帽子王,許他世襲罔替。
在胤祥歿後,將名字中的「允」字重新改回「胤」字,不僅是兄弟中唯一不避皇帝名諱的,也是清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十三阿哥胤祥
因為胤祥的緣故,胤祥的母親章佳氏也從敏妃,連升兩級,追贈為皇貴妃,並將其遷葬景陵(康熙墓),清朝皇貴妃葬帝陵系便從雍正開始。
雍正也是個有趣的人。
胤禛給人的刻板印象是深沉的、城府的,不苟言笑。
但從胤禛給臣子奏摺的批復中,倒也顯出了真性情的一面。
有回胤祥奉雍正諭旨外出遊獵,給胤禛上了個奏摺,胤禛看後回復
「朕躬甚安,爾等安好?朕確為爾等憂慮。所憂慮者,當爾等肥壯而返還時恐怕認不出來也。」
(我很好,你好嗎?我確實擔心你,擔心你胖了我認不出來了)
杭州織造孫文成喜歡給胤禛上請安奏摺,回回問皇帝安,胤禛基本上一律回復「朕安」。
等到孫文成上了道正經摺子,胤禛還回復了個「朕安」。
諸如這些:
「喜也憑你,笑也任你,氣也隨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惱也從你,朕從來不會心口相異。」(這個排比不錯,整齊)
「爾等如此使朕暢快……朕之親切寶貝爾等俱好麼?」(你們讓我很開心……我叫你們寶貝行嗎)
這麼肉麻的話,真的是看著內斂的雍正皇帝說的出口的嗎?
《雍正行樂圖》
當然,胤禛不處理政事時,就利用難得的閒暇時間玩玩「角色扮演」。
在《雍正行樂圖》中,畫著胤禛的各種形象。
或是文雅的儒士,或是遊山的詩人,或是尋狩的獵人……
可見胤禛的真性情和幽默風趣的一面。
胤禛對年氏有多寵愛?
年氏的父親年遐齡,在康熙時期,官至正二品巡撫。
兩位哥哥,年希堯康熙時曾任工部侍郎、內務府總管、左都禦史等要職(後因事革職);
年羹堯則做過川陝總督(正二品)、撫遠大將軍等。
年氏嫁到雍親王府後,從康熙五十四年到雍正元年,先後為胤禛生下第四女、皇七子福宜、皇八子福惠和皇九子福沛。
十一年間,所有子嗣皆為年氏所生。
胤禛繼位之初,就下旨將年氏立為貴妃,地位僅次于皇后。
可惜好景不長,雍正三年十一月,年氏患病。
年氏
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一般都是「養尊處優」,缺少鍛煉,如弱柳扶風,又生了三子一女,體質難免下降。
胤禛也曾說,年氏「體素羸弱」。
年氏病體未愈,前往謁祭景陵(康熙墓)的胤禛回京後還要準備冬至大典,政事繁多,心中仍不忘掛念年氏病情。
年氏病重時,又冊封她為皇貴妃。
雍正帝(胤禛)
眾所周知,胤禛是個「工作狂」, 但年氏病重後,胤禛一連五日幾乎沒有處理政務,而是一心向著年氏。
年氏歿後,胤禛更是一反常態(乾隆當初因富察皇后離世也是如此)。
年氏身為皇貴妃,歿後,是清朝第一個皇貴妃喪禮,並無先例, 禮部在喪禮的承辦上受到了胤禛的責怪,認為喪禮「草率」,多人因此被議罪。
都說愛屋及烏。
胤禛在對年氏的寵愛還體現在對待其家人和孩子。
年氏
身為年氏哥哥的年羹堯已是胤禛除掉的對象, 但還是在年氏歿後,才將年羹堯列罪九十二條,勒令自裁。
且年羹堯之歿, 不禍及父兄等其他親族。(這是很少見的)
年氏父親歿時,還原職太傅,按一等公爵禮葬。 年氏長兄年希堯仍被給予官職。
年氏離世後,僅剩唯一的孩子,八皇子福惠受到了胤禛的格外疼愛。
福惠原本不叫福惠,叫弘晟,因為身體虛弱,胤禛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改了福惠。
平時給皇子賞賜時,也是福惠最優。
甚至當時來朝的他國使臣,面對胤禛對福惠的疼愛,懷疑這就是未來的儲君。
連乾隆帝后來也說,胤禛對皇八子很是鍾愛。
福惠歿時, 葬禮不僅按親王禮制,規格還超過了當年順治帝給董鄂妃之子的喪禮。
年氏歿後,諡號「敦肅」。
生同衾歿同穴,年氏與胤禛合葬于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