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皇帝」李憲,為何會心甘情愿地將皇位讓給弟弟李隆基?
2022/04/23

唐睿宗李旦有六個兒子,嫡長子李憲是劉皇后所生,被立為太子。

然而李憲最終卻沒有繼承皇位,他的三弟李隆基繼承了皇位,這是為什麼呢?

李憲本名李成器,起初為永平郡王。當初武則天廢掉繼位不久的唐中宗李顯,立唐睿宗李旦為傀儡皇帝,臨朝稱制,獨攬大權。

李憲作為唐睿宗的嫡長子,被立為皇太子,時年六歲。后來武則天篡奪李唐社稷,登基稱帝,將唐睿宗降為皇嗣,李憲也因此失去太子之位,被改為壽春郡王。

其后女皇武則天立李顯為皇太子,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傳位于太子李顯。唐中宗李顯復位,加封李憲為蔡王。李憲不敢接受,依舊為壽春郡王。

唐中宗猝歿(據說被韋皇后ㄉㄨˊ歿)后,韋皇后臨朝稱制,意欲效仿武則天,為平衡各方利益,進封李憲為宋王。不久,李憲的三弟李隆基發動政變,除掉了韋皇后,并擁立父親李旦繼位。

唐睿宗李旦再次當上皇帝,為立太子一事犯了愁。按照宗法制,李旦應該立嫡長子李憲當太子,當初李旦第一次當皇帝時就是這麼決定的。但是現在不同以往了,楚王李隆基平定了韋皇后,擁立李旦當皇帝,居功甚偉。所以李旦猶豫不決,不知道該立誰當太子。

李憲對父皇李旦說:「太子,是天下人的太子,國家太平時先立嫡子,國家危難時立有功的人。假如立的太子不得當,人民就會失望,臣以歿請求立楚王(李隆基)為太子。」李憲多日哭泣推讓,態度堅決而誠懇。當時諸王、大臣都說楚王李隆基有匡扶社稷的大功,應該當太子。

《舊唐書·列傳四十五》:成器辭曰:「儲副者,天下之公器,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歿請。」累日涕泣固讓,言甚切至。

唐睿宗李旦見長子李憲主動推讓太子之位,便嘉獎了李憲的心意,答應了他。李隆基見哥哥李憲推讓,于是也推讓一番,而李旦不答應。最終李旦下詔立李隆基為太子,并厚賞了李憲。

李隆基當上太子后,制作了一條大被和長枕,與李憲等兄弟同枕共眠,目的是為了為了親近兄弟,和睦團結。唐睿宗知道后非常高興,多次贊嘆。

不久,唐睿宗傳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當了太上皇。李隆基當上皇帝后,又厚賞了哥哥李憲,封他為寧王。

李隆基親信兄弟,雖然有讒言從中離間,但李隆基對待兄弟依舊友愛如初。而寧王李憲在眾兄弟之中最謙恭謹慎,不干議朝政,也不與人結交,所以最受李隆基親信和重視。

李隆基的兄弟相繼去世,只剩下李憲在世,所以李隆基特別恩寵李憲,賞賜豐厚。后來李憲重病,臥床不起。李隆基派太監送給李憲醫藥以及御膳,絡繹不絕。第二年冬天,李憲病歿,終年六十三歲。

李隆基聽聞李憲病歿,號啕大哭,哭啞了嗓子。第二天,李隆基下詔,認為寧王李憲能推讓大位,應該表彰他的賢德。按照謚法,推功尚善為「讓」,德性寬柔為「讓」,所以追謚李憲為「讓皇帝」,衣天子之服下葬。

當初,唐睿宗李旦立太子時,李憲很識時務,清除當前的形勢:如果自己當太子,恐怕難以服眾,況且李隆基英明神武,不會甘居自己之下,就算自己當上太子,將來斗不過李隆基,還是當不了皇帝。

當太子有風險,而如果將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不但能留下好名聲,而且也會讓李隆基感激自己,富貴無虞,名利雙收。

AD
文章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