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華古代封建王朝的所有皇帝來說,朱元璋絕對是最傳奇的皇帝之一。
只要了解關于朱元璋人生經歷的人,也一定都會驚嘆,一個身無分文的小和尚,最終竟然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除去朱元璋個人的才能之外,他麾下的謀士、猛將,自然也是他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只不過就朱元璋時期的不少功臣來說,34位功臣,最終只剩下徐達和湯河兩人善終,其余人不是被刺ㄙˇ便是被誅ㄕㄚ,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除此以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朱元璋時期,還有一人曾經大破陳友諒60萬大軍,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被朱元璋幽禁至ㄙˇ。
而時間過去200年后,此人的子孫卻又成功稱帝。那麼這個看起來似乎同樣傳奇的人物,究竟又是誰呢?
朱文正
事實上,從我國歷史發展的時間線上來看,能夠在200年后稱帝的人,其姓氏只有可能是朱。
不僅如此,就那個年代的信息記錄來說,除去皇室成員之外,其他姓氏的起源是否能夠追溯到200年前,這一點也是值得懷疑的。
因此,這個人其實不是別人,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盡管按輩分來講,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但他比起自己的叔叔來說,也僅僅只是小了八歲而已。
當年接踵而至的天災,先后奪走了朱元璋父母以及大哥的性命,大嫂便帶著兒子朱文正投奔娘家,而朱元璋則到了黃覺寺,頭髮一剃便成了和尚。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朱元璋離開黃覺寺,并下山在紅巾軍之中聲名鵲起以后,朱文正和自己的母親便第一時間選擇前去投靠。
事實上,對于朱元璋是否會接納自己,朱文正和母親心中根本沒底。
可天災之下,世上就剩下這麼一個親人,除去投靠朱元璋之外,朱文正也不知該如何生存。
好在對于朱文正的到來,朱元璋顯然十分高興,自此以后,在朱元璋的照拂下,朱文正不斷成長進步。
不僅個人武藝日益精進,就連治兵的才能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戰斗之中逐漸顯現出來。
洪都保衛戰
只不過就朱元璋當時的勢力來看,麾下謀士猛將無數,朱文正想要真正讓三軍刮目相看,還得有更加突出的表現才行。
而恰好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的爭斗過程之中,陳友諒率兵60萬攻打只有兩萬守衛的洪都,便是朱文正唯一的機會。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朱元璋部隊的軍事重鎮安豐告急,朱元璋不得不前往救援。
而洪都作為大后方,同樣無比重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守住洪都,朱元璋救援以后回擊陳友諒,那麼陳友諒必敗無疑。
可如果沒有守住洪都,留給朱元璋的機會便只有持續不斷地「游擊戰」。
經過慎重抉擇以后,朱元璋最終選擇在夾縫之中尋找機會。
而陳友諒眼看朱元璋大軍離開,自然也有了充足信心出兵60萬攻打洪都。
此時兩人都明白:如果朱文正守住洪都,這天下便姓朱;可如果守不住,天下便會姓陳。
可陳友諒怎麼也沒有想到,足足六十萬大軍,竟被兩萬軍士阻攔超過八十多天。
等到朱元璋回援洪都以后,一切沒能有絲毫突破的陳友諒,自此退出爭奪天下的舞台。
幽禁至ㄙˇ
正常情況下來說,立下如此功勞的朱文正,在受到獎賞的時候,無論如何也應該展露風采才對。
可封賞群臣的過程之中,朱元璋卻對朱文正只字不提,誰也無法猜測,此時已經身為帝王的朱元璋心中,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
無法理解朱元璋的朱文正,一怒之下決定投靠張士誠,并反了朱元璋。
只不過還沒等他取得什麼實際性的成效,便已經被朱元璋送到了天牢之中。
面對自己大哥唯一的血脈,朱元璋既不愿ㄕㄚ、也不能放,就這樣,一個環境不錯的天牢,便成了朱文正余生的歸宿。
時間來到兩百年后,在吳三桂主動讓出山海關以后,滿清鐵蹄進入中原大地。
本就因為闖王李自成而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再也無力阻攔,時代的洪流不斷向前推進,只讓所有人感到倉皇與無力。
身為皇室后裔的朱氏王族們,為了心中的皇帝夢,開始在全國各地稱帝,其中朱文正的子孫靖江王朱亨嘉便在桂林黃袍加身。
只不過僅僅過去十幾天的時間,這位靖江王便因同為朱氏王族的福建王打敗,而這一連串的窩里斗事件,也最終徹底葬送了抗擊滿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