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要實行科舉制?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多數人的答案是四個字:選拔人才。此答案看似正確,其實比較膚淺,因為從科舉制的產生和它在后世歷朝歷代的改革來看,其終極目的都不是為了人才的選拔,而是為了一個比人才選拔更為重要的因素。
眾所周知,科舉考試始于隋文帝楊堅,到隋煬帝楊廣時成為定制,從此在中國選官制度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風光了1300多年。讓我們翻閱歷史,來看看楊堅是為著一個什麼樣的目的來推行科舉制的。
公元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做了皇帝的楊堅躊躇滿志,想放開手腳,大干一場,可他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他手下的文武官員大都來自「世家大族」,背景深厚,想做什麼事情阻力很大。
原來,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盛行,人才的選拔權落入世家大族手中。所謂九品中正制,是一種由品評人才的「中正官」向中央推薦人才的制度。這種制度剛開始是好的,按「家世、道德、才能」三大標準選拔了許多優秀人才,可是后來由于「中正官」這個重要職位被世家大族所操控,選拔人才的標準越來越偏向于家世,最終使得世家大族的子弟們無論才德高下,都被選入朝廷為官。
官場幾乎被士族所壟斷,這便大大削弱了皇權。楊堅作為隋朝開國皇帝,雄才大略,豈能容忍皇權受到士族的掣肘,所以他下定決心要打擊世家大族,首先便要將人才的選拔權從世家大族的手中奪過來。
(隋文帝楊堅劇照)
所以,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以取代九品中正制。從此,官員的選拔不再看門第,庶族中有才能者通過考試可以做官,主要有秀才和明經二科。楊堅死后,兒子楊廣即位,楊廣將科舉設為定制,又增設了進士科。
從以上可以看出,科舉制的產生,完全是楊堅為了從世家大族手中奪回官員的選拔權,簡而言之,就是為了加強皇權。楊廣繼承和發展科舉制,也是為了進一步地加強皇權, 至于人才的選拔,倒在其次。
(隋煬帝楊廣劇照)
科舉制到了唐朝,出現了二項比較大的改革,一是「殿試」,一是「武舉」。
公元690年二月,武則天在神都洛陽召集全國貢士考試,以選拔官員。據《新唐書》載,考生超萬人,考了幾天。這種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叫「殿試」。后世如宋、明、清等朝代都沿用了「殿試」這一體制。看起來,武則天似乎單純是為了招攬人才而舉行殿試,實則不然。
要知道,武則天實施「殿試」的背景,是她已經策劃好了在公元690年下半年登基做皇帝,并且要廢除唐的國號,改唐為周。這必將引起大量李唐舊臣的不滿。為了對付李唐勢力,充實自己的力量,她才在690年年初通過殿試選拔部分官員為自己做事。所以,殿試的產生,從主要目的上講,依然是為了加強皇權。
至于武則天在公元702年設立「武舉」,其初衷與「殿試」是一樣的。因為李唐勢力的存在,武則天欲籠絡天下武人,依靠這些自己提拔起來的武狀元充實軍官隊伍,確保軍事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已。
(中間為武則天)
宋朝對科舉制也進行了改革,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是廢除了唐朝奉行的「公薦」和「私薦」制度,真正取消門第限制,允許各行各業的人參加科舉考試。又大幅度進行「擴招」,增加錄取人數,以致「進士入官十倍舊數,多至二十倍」。唐時,一年的進士錄取人數才二三十人,宋時,二三百人乃尋常之數,五六百人也很正常。
宋朝科舉制為什麼這麼改?還不是為了落實宋初大力推行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北宋初年,趙匡胤、趙光義為了杜絕武人割據稱雄的問題,決定讓更多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出來充任各州縣官員。文人的特點,一是身體孱弱,反抗意識淡薄;二是圣賢書讀得多,很聽話,又肯做事。這樣,宋朝皇帝就成功加強了皇權,可以「高枕無憂」了。
(大宋官員,左一為趙光義還沒做皇帝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執行者之一)
到了明朝,科舉制的發展臻于完善。明初將宋朝的三級考試改為四級考試: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每一級考試產生的合格者都有功名,除童試產生的秀才不能做官外,其它三級考試產生的舉人、貢士、進士都可以做官。秀才雖不能直接做官,但也有很多特權,比如不納田租,不服徭役,庭審不受刑、不下跪;可以開私塾,寫狀子,做一些與文字相關的工作等等。這一切,都讓人覺得朱家朝廷還是很重視人才的。
可是,朱元璋恢復科舉制度也不是真正為了人才,朱元璋曾直言:
吾強之,而天下不得不爭。吾柔之,吾不使與彼爭, 然財爭我者亦寡矣。吾有法以柔天下 ,則無如復舉制科!
好個「柔天下」,這便是朱元璋恢復科舉制的主要目的。所謂「柔天下」,無非是「使天下變得柔弱」之意。科舉制能使天下變得柔弱嗎?能的。比如說,朱元璋通過科舉考試,將天下英才都收入囊中,為己所用,這便鞏固了朱家的統治基礎,當然也「柔弱了」天下。又比如說,朱元璋規定以死板的「八股文」應考,「八股文」限制了讀書人的思維,將讀書人培養成聽話的奴才,這也是一種「柔天下」……
而「柔天下」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強自身」。使天下變得柔弱,則無疑使自己變得強大,說來說去,實質還是加強皇權。所以,朱元璋與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的目的如出一轍。
綜上,科舉制有選拔人才和加強皇權等多重意義,但明顯加強皇權是主要的,選拔人才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