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被大家津津樂道為三國毒士。
曹操手下五大謀臣之一。曹丕登基的幕后推手。
被當時人推崇為「 有良、平之奇」。良、平是指大家耳熟能詳的張良、陳平。
這評價可太高了。這麼一位功高謀深的人才,曹丕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封其為三公。
而老對手孫權聽到這個任命,卻笑了,歷史忠實地記載了孫權的評價:
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孫權
孫權為什麼笑呢?其實是在笑曹丕不過如此。
潛臺詞是:別看咱倆的工作都是統治者,你這做法一看就露了怯。和你爹比可差遠了。
孫權有資格這麼笑。當年曹操帶兵攻打江東時,見到東吳軍容嚴整,驚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能讓曹操驚嘆并且赤壁吃足了苦頭的孫仲謀,確實有資格嘲笑別人。
那麼,曹丕任命堪比陳平的牛人賈詡為三公,為何引起這番嘲笑呢?
賈詡是什麼人?
賈詡是個老狐貍,我們上一篇文章講了他如何不動聲色讀透曹操內心,并透題給曹丕,最終曹丕順利成為世子,最終曹魏順利代漢。
這麼大的功勞,甚至有人將其比作張良陳平,憑什麼當個三公會讓人說三道四?他到底比張良陳平差在哪?
還真差了很遠,別說張良,我們就拿陳平和他對比一下。他以下幾條,條條都是ㄙˇ穴,真不適合當三公:
1、詐
賈詡寒門出身,被人舉薦當了官,結果生病去官還鄉。
路上碰到叛亂的氐族人打劫。賈詡張口就來:你們別亂來啊,告訴你,我是段公外孫。
你們敢動我沒好果子吃。如果網開一面,我家肯定給大筆贖金贖身。
這個段公,就是太尉段颎。當時在西北威名赫赫,ㄕㄚ得當時外族聞風喪膽。所以被賈詡借來唬人。最后,氐族人客客氣氣地送走了賈詡,而其他人都被ㄕㄚ掉了。
名將段颎
這件事說明啥?說明賈詡熟知人心又愛使詐。后面還有不少類似情況,使詐是賈詡的一個特色。
有人說,陳平也不是什麼好鳥啊。他當年不是被傳出盜嫂?也是個名聲爛大街的人啊。
我們分析二者不同,就把他們拿到類似的環境下作對比。這樣才能看出本性的不同。
同樣是被打劫,陳平從項羽處辭職,投奔劉邦路上坐上了黑船。
面對船夫,他卻沒有對船夫使詐,而是脫得赤條條陪著船夫劃船,船夫看著這小子沒錢,也就算了。這算 待之以誠。
當然,我并不是說賈詡這麼做是錯的,能夠逃出魔爪就是成功,但是,如何逃出魔爪,則顯露了各人的本性。
使詐是賈詡的本性,在他后面,多次用出這招,比如曹操征討馬超和韓遂時,故意涂抹曹操給韓遂的書信字跡,使馬超生疑。
使詐很有用,尤其是面對對手時,但你一定不喜歡一個使詐的朋友。換句話說,這種人平時一定沒啥朋友。
一個沒朋友的大臣,適合當個孤臣,但不適合擺到三公這種德高望重的位置。
2、私
張繡在賈詡的參謀下,幾次打敗曹操。甚至害得曹昂和典韋都丟了性命。
結果,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大戰。袁紹派人招攬張繡。
張繡很動心,賈詡在旁邊直接對袁紹使者說: 回去告訴袁本初,你們兄弟之間都不能相容,怎麼能容天下國士呢?
這句話一說出來,當時張繡就懵逼了。因為古代講究禮。君子絕交不發惡聲。
你那袁紹袁術人家兄弟相斗來玩梗,明顯是不打算結盟,不但不打算結盟,連后路也直接斷了。
這句話賈詡說出口前,明顯沒跟張繡商量過,所以張繡手足無措,連連說:何至于此。
這屬于什麼?屬于直接替老大做了決定。越俎代庖了。隨后,賈詡建議張繡投曹操。
并說了一大堆的理由: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曹操兵弱,得到我們幫助必然更加看重我們。
而曹操有霸王之志, 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被忽悠瘸了的張繡沒了退路,只好跟著賈詡投了曹操。這是雪中送炭啊。
曹操大喜,史書記載:他握著賈詡的手說: 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讓我名聲傳遍天下的就是先生你啊。
曹操為啥這麼開心,賈詡給他解決了三個難題:
1)張繡在曹操后方,如果干擾曹操,曹操不能專心和袁紹打官渡之戰。
2)收了張繡,曹操胸懷寬廣不計較ㄕㄚ子之仇的名聲傳遍天下,大家都知道曹老板人仗義。
3)賈詡把張繡這個ㄕㄚ子ㄕㄚ侄ㄕㄚ愛將的仇人送到了眼前。
這場投降,收益最大的人是賈詡,從此魚躍龍門,成為了曹操的新寵,心腹謀士,一下進入了曹操陣營核心決策層。
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
收益其次的是曹操,剛才提到了。收益最小的是張繡。不,張繡何止收益小,其實收益是負的。
父子骨肉相連,曹昂又是曹操的長子,為了曹昂戰ㄙˇ,曹操的夫人甚至和曹操離了婚。
這種仇,是不共戴天的啊。曹操為了顯示心胸寬廣,暫時不會動張繡。可是他怎麼可能不打擊報復呢?
之所以不動手,一來是顧忌名聲二來是要借重張繡手下兵馬啊。
當時,曹操就和張繡結為兒女親家。隨后張繡跟著曹操大破袁紹,并掃蕩北地。
在袁家兄弟被掃平后,張繡的用處也就沒了。
沒用的張繡就不需要顧忌什麼了。
《魏略》:五官將(曹丕)數因請會,發怒曰:「君ㄕㄚ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繡心不自安,乃自ㄕㄚ。
曹丕幾次吃飯時碰到張繡,都說,你ㄕㄚ了我老哥,你還有臉在我面前出現?
三番五次之后,張繡心理防線崩潰,終于自ㄕㄚ了。
你說曹丕后面沒有曹操和其他人暗示或指使我是不相信的。
你說賈詡這種熟知人心的人料不到張繡的下場我更是不相信。
那麼,賈詡這種行為,其實就是一個字——「 私」。
什麼是私?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于主公之上。
這種人遇事首先想得是對自己是不是有好處,其次才想著對國家、對君主是不是有好處。
連君主都排在后面,那麼,更別提什麼兄弟朋友之類的了。
與之相反,陳平雖然名聲不咋樣,但干事很光棍。他投靠劉邦,劉邦讓他監察諸將,這是個得罪人的活。
但陳平真的干得有聲有色。結果被管的不耐煩的諸將給劉邦告陳平的黑狀:這小子在這個位置上以權謀私,收好處。
陳平
劉邦把陳平拉過來一問,陳平很坦然啊:我投靠了魏王、項羽和您,換了三個主上。
但不是我的責任:魏王不能用我,項羽不信任我。而大王這里我可以施展才華。
我把項羽賞賜我的金銀全部留給項羽。所以 我是什麼也沒帶,來到這兒,勤勤懇懇干活。
我什麼都沒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禮物。沒有錢,我就生活不了,也就辦不了事。
如果大王聽信讒言,不起用我,那麼,我收下的那些禮物還沒有動用,我可以全部交出來,請大王給我一條生路,讓我辭職回家,老ㄙˇ故鄉。
什麼是光棍?這就是光棍! 貪,但是知道輕重。
遇事以主上利益為先,在保證主上利益的同時,自己也撈點小好處。不過分吧?
陳平以劉邦利益為第一,自己利益為第二。這就是他和賈詡的不同之處啊。
劉邦聽了后覺得沒錯啊,反而更加信任他,給他升官。
后來,與項羽對峙時,給陳平30萬金,讓他離間項羽君臣,怎麼花的,隨便你,劉邦可不查賬。
就這一點,一方面說明劉邦這種領導敞亮大氣,另一方面不得不說陳平這種下屬讓人放心。先公后私。分得清楚。
3、不擇手段
文和亂武
王允在長安ㄕㄚ了董卓,駐扎在陜地的董卓女婿牛輔,自己跑路了。留下 校尉李傕、郭汜、張濟帶著幾萬人惶惶不可終日,都想著解散軍隊自己跑路。
可是賈詡一句話就把他們重新團結起來: 「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
仔細咂摸,這不還是詐術嗎?聞、議、欲。這三個字不就是大忽悠嗎?聽說,討論,想要。
這就是賈詡一貫的詐術啊。這一句莫須有的話,就斷了這些校尉的后路。
隨后,賈詡出了一個讓他被后世唾棄的點子:
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事濟,奉國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
這句話潛臺詞是什麼?反正也不一定能活,還不如大鬧一場,然后碰碰運氣。萬一成了呢。
結果這群校尉又被賈詡團結起來,帶兵攻入長安,千年古都,毀于一旦。
數十萬人流離失所。這就是著名的文和亂武。
這件事說明什麼?賈詡在軍中,如果大軍星散,他只能回老家,這可不是他所愿,至于攻打長安博一下,是否會造成大量百姓ㄙˇ亡,那就不是賈詡考慮的范圍了。
這種思路,說明了賈詡這個特點—— 毫無底線,不擇手段。
陳平干過類似的事情嗎?陳平被詬病最多的就是楚漢相爭時,劉邦被困滎陽,陳平出謀劃策 利用紀信及2000女子掩護劉邦逃跑
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得沒脾氣,受不住了。
想跑又跑不出去,被楚軍圍得ㄙˇㄙˇ的。陳平計策是:讓漢王手下紀信打扮成劉邦樣子,乘黃屋車,傅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皆呼萬歲。圍困松懈了。
紀信不是一個人, 還有2000余女子被甲跟著他出東門。史書記載趁著楚軍松懈, 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皋。
漢王和核心手下跑了。紀信被反應過來的項羽燒ㄙˇ了。
紀信之ㄙˇ
陳平也是不擇手段,在這點上和賈詡沒有任何區別。但陳平這麼做,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劉邦和大多數人逃跑。
犧牲少部分人,解救大多數人。雖然對少部分人不公平,但比起賈詡這種,已經算是有底線了。
所以,我們總結一下,賈詡作為謀士,三大特征:詐、私、不擇手段。
陳平雖然道德上也有問題,但屬于保證主公及大多數人的利益下進行的。
所以,二者從根本性質上是不一樣的。
賈詡連陳平都比不上,更別說張良了。所以,時人所謂 謂詡有良、平之奇。
也只是說賈詡有他倆一樣的聰明才智,但從品德上,差得太遠。
而三公需要的,恰恰就是賈詡缺少的。
三公需要什麼?
如果打個比方,賈詡這種謀士,就像夜壺,一輩子只能呆在陰暗的角落。這種人必須要有,也很有用,但不能拿在明面上。
曹丕讓其當太尉,就相當于把夜壺擺在供桌上一樣。
三公應該什麼人當?鎮國之器。鎮國之器的特點是什麼?
1、德
一說德,大家就以為是老生常談。其實,古人講究這個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一個人是公認的有德長者,周圍人,哪怕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對他也是很信任。這就是很大的好處——溝通成本降低。
無德不足以立信。大家相信你,你推出的措施大家才會當真去做。
當年商鞅變法,第一件事是什麼?城門立木。
商鞅在秦國毫無根基,這樣做就是快速建立起大家對他的信任。
諸葛亮一輩子,寫下的誡子書、出師表,是干什麼用的?
書以言志,讓皇帝劉禪和文武大臣及百姓們知道他是一心為國的人。這樣的人,治起國來,自然事半功倍。這就是德的好處。
魏朝初年的三公,由于實際權力不大,只是地位尊崇,更是需要注重德行。而賈詡缺的就是德。
他當太尉,說出一句話或推出一項政策,大家怎麼想?
先看看有沒有坑啊,畢竟這家伙坑人可不是一次兩次了。失去同僚和手下的信任,哪怕君主再相信你,你工作也沒辦法展開啊。
2、公
天下為公,處事公道。賞罰分明。
行事堂堂正正。用陽謀不用陰謀。
記得陳平嗎?他當年在自己老家,祭祀完分肉時,將肉分得所有人都很滿意。這就是公。
成為一國三公,最重要也是公。陳平能分好鄉里的肉,也能分好國家這塊肉,這就是一國重臣的風采。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能分肉也能宰天下的陳平
同樣,諸葛亮一次北伐失敗,揮淚斬馬謖,為的也就是一個公,賞罰必須要分明。
公,至少要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同時兼顧少數人的訴求。就像分肉一樣,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而賈詡的私,讓他注定無法做到陳平一樣的宰執天下。
3、底線思維
三公,不能干毫無底線的事。因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三公是一個國家最高層官員。
如果還是毫無底線,毫不顧忌,那麼下層官吏會變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所以,才有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名言,一方面說明治國必須很謹慎,另一方面也說明稍有不慎,這個小鮮就會被破壞,要有底線思維。
顯然,毫無底線的賈詡干不了這活。
曹丕能用賈詡當三公,漏了自己的底
曹丕用賈詡當三公,孫權既是在嘲笑賈詡,更是在嘲笑曹丕。
賈詡無德,上面說得很清楚了。曹丕能用這種人,說明什麼?
1、曹丕公私不分
曹丕其實是在酬功,報答賈詡在他爭奪世子過程中的出謀劃策。具體見我上篇文章。
但酬功不能公私不分。拿國家重器作為獎品。你大可以給賈詡金銀封邑,但不能拿百姓江山開玩笑。
能干出這種事的皇帝,水平如何,可想而知。
2、曹丕底氣不足
賈詡這種情況,你說曹丕完全不知道,那絕對不可能。
知道了還讓賈詡當三公,只能說曹丕夾帶中德高望重的人不夠,大多數可能還對曹丕篡漢不滿意,抱著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
為什麼這麼說?從曹丕任命的另一位三公—— 華歆說起。
這位華歆,為官清廉,資歷也夠,當三公其實綽綽有余。
但他有一個黑歷史,和賈詡「各領風騷」。華歆曾經揪著漢獻帝皇后伏氏的頭髮,當著漢獻帝的面拉走處ㄙˇ了伏皇后。
作為漢獻帝的尚書令,我們理解他急于給丞相曹操效忠的心理,但吃相未免太難看了。
作為魏國開國皇帝,曹丕找了這麼兩位三公,不得不讓人懷疑還是有不少老臣不滿他篡漢而不愿意出仕,這才輪到賈詡、 華歆二位品行稍有不足的人。
真正適合當三公甚至相國的,其實是荀彧。他確實配得上國之重器的稱譽。
可惜,道不同不相為謀。終究不愿做魏臣。
反思與啟發
隨著年齡的增加,越發理解傳統文化中注重德、公、禮、孝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這其實是減少社會內耗,增加溝通效率的好東西。
而賈詡,雖然一代鬼才,卻最終蓋棺論定為「毒士」,雖然聰明上可以與張良、陳平相提并論,品德上確實差得太遠,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啊。
最后,用裴松之的話做個結尾吧:陳平勉強可以和張良并列。
而比陳平還不如的賈詡,也不配與荀彧等人在魏書中合傳,還是劃到程昱這些人里面去吧。
臣(裴)松之以為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張子房(張良)青云之士,誠非陳平之倫。
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馀無所附,故前史合之,蓋其宜也。
魏氏如(賈)詡之儔,其比幸多,詡不編程、郭之篇,而與二荀并列;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
其照雖均,質則異焉。今荀、賈之評,共同一稱,尤失區別之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