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漢室忠臣嗎?答案應該說是肯定的,不過要打個引號, 因為他也有私心,而且很重!
至于私心為何, 除了保全漢室之外,還有為自己的家族和士族爭取利益,讓漢朝重回皇族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正軌。
而這個他看中的正軌,恰恰是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
那麼這話何以見得?后來荀彧為何要不滿?為何要尋思?他的真正痛苦何在?
(荀彧和曹操)
荀彧其人從不是一個迂腐和愚忠的人,迂腐的人當不了王佐之才,愚忠的人做不了大事。
這點上,早期的荀彧就用身體力行證明過了。
當年董卓亂政的時候,荀彧的反應是什麼?
他既沒有跟董卓虛以委蛇弄暗斗,也沒有愚蠢的用諫言攻擊董卓,反而是董卓一來,他就直接棄官跑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跑之前還跟自己的侄子荀攸商量,讓荀攸繼續留在董卓那里。
這場景,讓我能想到的詞語就是,分頭下注,誰贏了自己的家族都有成功的可能。
多面下注,是當時世家大族的慣用手法,玩得最666的還是諸葛亮家。
龍(諸葛亮)虎(諸葛瑾)狗(諸葛誕)分居三國,都成就了一番功業,后續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論起輩分來,還是諸葛亮的晚輩。
諸葛亮家如此,潁川荀氏當然也這樣,而且潁川荀氏的雙面下注還不止一次。
后來荀彧帶著自己的弟弟荀諶還有全家一起投靠袁紹后,雖然覺得袁紹不是英明主公,但自己跑路時,依舊讓弟弟荀諶留在袁紹哪里。
這言外之意就是,我即便幫助了曹操,但袁紹哪里也有我的家人。
不管他們誰勝利,自己的家族都不至于出大問題。
由此可見,在荀彧的心中, 漢室的天下或許重要,但比不上自己的家族重要。
這才是真實的荀彧,他心有漢室,但也心有自己的家族,還有自己家族引申出的背后深意。
而這個深意是什麼, 看那段決定曹操成敗的話就懂了。
(荀彧)
荀彧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除了本人英武過人之外,地盤并沒多大,兵馬也不多,跟袁紹是沒得比的。
但當時的曹操還是有理想的人,這理想就是 漢征西將軍!
誰又沒年輕的時候,當意氣風發的曹操,將這個當做人生理想時,難免會對同樣年輕的荀彧產生吸引力。
基于這吸引力,才有兩人的相知相交,才有曹操 :吾之子房的評價。
一個王佐之才,一個壯年雄主,兩人看對眼之后就是魚躍龍門!
(荀彧和漢獻帝)
這魚躍龍門的關鍵,則是荀彧勸曹操迎奉漢獻帝,當時的荀彧是這樣說的:
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
這段話用兩個歷史典故,說出了名正言順的重要性,說出了漢獻帝的重要性。
可荀彧真尊重漢室嗎?他真的尊重就不會說這樣的話。
晉文公對周襄王那可是毫不客氣,并沒一點人臣之禮,不過將周王當旗號而已。
劉邦對所謂義帝那就更不客氣了,心情好就叫你一聲義帝,心情不好你是誰?
由此可見,荀彧很清楚漢獻帝來到曹操這里后的遭遇,也不過是傀儡而已。
傀儡的作用是什麼?達成某種目的就夠了!
荀彧的目的,在這句話之后也呼之欲出:
以匡扶漢室的名義,幫助曹操成功,確保家族利益還有士大夫階級的利益。
從這個角度看,今日無數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其實并不懂荀彧。
他們將荀彧刻畫成了漢室忠臣,無疑是小看了這個王佐之才!
我輔佐的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一個皇族和士大夫共治的天下。
這才是荀彧的政治理想!
在這一點上看,荀彧和曹操合作之初的理想是重疊的。
曹操致力于恢復天下的穩定,荀彧要的是穩定后的皇族和士大夫共治, 你當皇族,我跟你共治!
曹操只要能完成荀彧這個訴求,荀彧不是非漢室不可。
那麼為何后來,荀彧和曹操又有了矛盾,這個和荀彧的訴求還有曹魏政權的基礎有關。
(從親密到生疏)
荀彧其實是一個內心復雜的人,食漢祿讓他跟漢朝有了一份香火情,這讓他愿意將自己的家族跟漢朝連接在一起,但當這種連接會危急自己家族的時候,他勢必會決然切割。
基于這樣的心態,才有他長期保全漢室的舉動出現,因為他指望用自己的努力,讓漢室皇帝,成為一個不掌握實權,反而放權給士大夫的帝王,恢復士大夫治理天下的格局。
讓皇帝不要權,給士大夫權利,這無疑是有點理想主義了。
可,當時的無數士大夫心中,還真就是這樣想的,后續更是有人做了踐行者。
這踐行者就是東晉的王導。
王導其人跟荀彧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士族出身,都是會跑的人。
西晉內亂后,他跑得飛快,第一時間就來到了江南。
到江南后他就積極跟江南士族搞關系,費盡心力扶持瑯琊王司馬睿登基,這也和荀彧很像。
那麼登基之后的 瑯琊王司馬睿是個啥角色? 答案是,皇族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最理想的君王。
(王與馬,共天下)
不管事,放手讓世族治理國家,這就是荀彧理想中的帝王。
如果漢獻帝能成為司馬睿這樣的帝王,士族能夠給力不需要曹操這樣的軍閥出頭,荀彧會毫不猶豫地成為漢獻帝支持者。
可惜的是漢獻帝沒有那個能力,而曹操是當時荀彧能找到的,最適合踐行政治理想的對象。
但是這政治理想依舊沒有踐行,反而是后來的曹操和荀彧漸行漸遠。
這就和他們身份轉變后的不同認知有關。
(王馬公治)
之前說過,如果東漢末年的士族足夠給力思想覺悟足夠高,漢獻帝還有瑯琊王司馬睿那樣的覺悟,荀彧勢必會成漢朝鐵桿。
但,漢獻帝不是司馬睿,東漢末年的士族也不是東晉時候的士族。
這就讓荀彧只能假手曹操踐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恰好這兩個人也互相需要!
遇見荀彧的曹操并不得志發展得不算好,荀彧也需要一個潛力無限的平臺發揮才智。
兩人一拍即合,讓曹操發展迅速,跟曹操發展迅速同步的,還有荀彧個人的輝煌。
荀彧不僅自己身居高位,成了曹操賬下第一治政人才,他推薦提拔的荀攸、郭嘉、程昱、鐘繇也紛紛成了曹操心腹。
荀彧的家族也在和曹操的聯合中,獲益頗多成了當時一等一的士族。
這是曹操能回饋給荀彧的東西,但曹操的回饋也僅此而已了。
(漸行漸遠)
他做不到如瑯琊王司馬睿那樣,也無法讓漢獻帝重新掌權。
原因無他, 曹操的天下名義上是曹操的,但跟隨他的還有一群人,這群人的集體訴求改變了曹操,也讓曹操無論愿意與否都需要不斷進步,直到最后的終點。
同樣的,荀彧理想主義的政治訴求也讓曹操難堪了,進而讓他覺得荀彧是一個威脅。
原因也很簡單,打工人想要當老板,還是當曹操這樣雄主的老板?這就讓曹操不好想了。
于是曹操決定降低荀彧的地位,這也是赤壁之戰后曹操發布求賢令的根源: 士族勢大而已。
士族是三國繞不開的話題,東吳有江東士族,曹魏有中原士族,蜀漢有益州士族。
可曹操何許人也?他不是袁紹士族出身,不是劉表宗親出身,他跟士族的關系是 合作、遏制、防備、甚至消滅的關系。
用你的時候,你就是王佐之才,你勢力過大的時候,就要滅滅威風,你起了心思的時候,那就只能各有心思甚至毀滅了。
曹操要的是專權天下,荀彧要的是共治天下,這出發點的不同,讓他們漸行漸遠。
赤壁之戰前后,曹操為了專權天下,不斷給自己加官進爵,不斷打壓士族。
赤壁之戰前,進位丞相是確定權威,誅士族孔融是誅雞儆猴穩定后方。
赤壁之戰后,下求賢令是遏制士族,「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是鞏固權威,復《禹貢》九州進爵魏公,加九錫建國是為了最后一步的嘗試。
這一輪輪舉措之后,一個以法家思想治國的曹操浮出水面!
(幡然醒悟的荀彧)
幡然醒悟的荀彧發現, 這個跟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理想主義者,成了恢復秦皇漢武的帝王。
當理想中的「士族與皇帝共治天下」無法實現之后,荀彧開始了激烈的反抗。
這反抗真的為漢朝嗎?答案是否定的。
他害怕自己這個曾經的朋友,如此肆無忌憚傷及士族而已。
這擔憂也有有依據,早年間的邊讓之歿,后續的孔融之歿,楊修之歿等等等等,不都是嗎?
隨即,才有荀彧的堅決反對和抗爭。
但抗爭依舊無果,因為曹操始終是曹操,或許講感情,但快當帝王的他變了。
可荀彧的抗爭,還有憤而自戕以身殉漢的舉動,依舊讓曹操膽寒。
是啊,這朋友可不是一般人,而是今日士族領袖,我真能一口氣誅絕士族讓天下臣服?
自覺不可能的曹操選擇了退讓,終其一生也沒有行禪讓之事,不是不愿,而是不敢而已。
這事情交給兒子吧? 我這輩子就這樣了,當個周文王也可行。
荀彧之歿,在這重重因由下, 成了殉漢,士族在那一刻也成了漢朝守護者,他們守護的是漢朝嗎?
不是,他們守護的是皇族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
可以說,魏蜀吳的存亡,和士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那麼,在東漢末年,逐漸發展出的統領華夏700年的士族時代,究竟是如何出現,又是如何控制朝局,最后如何消亡的呢?
請看下一篇 《孫權集團為何是三國中,最后一個被滅國的?淺析士族集團的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