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山河明月》的熱播,關于「徐達+蒸鵝」這個梗再度引起熱議,按照其中說法,朱元璋在明知徐達患背疽,且「疽最忌鵝」的情況下,仍派人賜給徐達蒸鵝,徐達含淚吃下蒸鵝后,因背疽發作而身亡。那麼,徐達作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真的是被朱元璋害ㄙˇ的嗎?徐達ㄙˇ后他的子女結局又是如何呢?
關于徐達之ㄙˇ,《明史·徐達傳》明確記載,「 (徐)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赍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其中并沒有關于朱元璋賜徐達蒸鵝的記載。
那麼,朱元璋派人賜給徐達蒸鵝,最終導致徐達因疽發身亡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
該說法其實最早出自于徐禎卿的《剪勝野聞》,其中寫道,「 徐魏國公達病疽,疾甚,帝數往視之,大集醫徒治療。且久,病少差,帝忽賜膳,魏公對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醫工逃逸。未幾,告薨。」
不過,這里雖然提到朱元璋「賜膳」,但并未明確提到所賜之物便是「蒸鵝」。而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剪勝野聞》的評價「書中所紀,亦往往不經」,作為一本野史筆記,《剪勝野聞》的可信度實在不高。
到了明朝末期,王文祿才在《龍興慈記》中對這種說法進一步予以了完善,其中寫道,「 徐達病疽,帝賜以蒸鵝,疽最忌鵝,達流涕食之,遂卒」,開始明確指出,朱元璋當初賜的食物就是「蒸鵝」。
到了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趙翼在書寫《廿二史札記》時,雖然作者本人也認為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但作者為了考較歷代修史得失后,認為「《明史》立傳多存大體,不參校他書,不知修史者斟酌之苦心也」,并以《龍興慈記》中的記載列舉了出來,認為《明史》并未參考這種說法。
而至今影響最為要命的,恐怕要當屬近代歷史學家吳晗的《朱元璋傳》,其中寫道,「 徐達為開國功臣第一,小心謹慎,也逃不過。洪武十八年病了,生背疽,據說這病最忌吃蒸鵝,病重時皇帝卻特賜蒸鵝,沒辦法,流著眼淚當著使臣的面吃,不多日就ㄙˇ了」。
那麼,朱元璋到底有沒有賜給徐達蒸鵝,導致其病體加重而ㄙˇ呢?個人認為沒有,原因有以下四點:
首先,朱元璋沒有ㄕㄚ徐達的必要。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不假,但原因卻主要出自兩點:其一是部分功臣居功自傲、屢屢犯禁,典型便是藍玉、周德興、廖永忠等;其二則是由于太子朱標早亡,為了確保皇孫朱允炆順利即位而掃除威脅。然而,徐達一來沒有違法犯禁,而來早于朱標而ㄙˇ,并不對朱允炆構成威脅,因此朱元璋并沒有ㄕㄚ徐達的必要。
其次,朱元璋沒有必要用此手段。對于朱元璋這樣一位強勢的皇帝而言,他ㄕㄚ了那麼多功臣,哪一個不是公開處ㄙˇ,哪一個不是說ㄕㄚ就ㄕㄚ,何曾想過后人非議?哪怕是要ㄕㄚ徐達,也根本沒有必要用到這種陰謀詭計。更何況,在得知徐達去世之后,朱元璋「為(徐達)輟朝,臨喪悲慟不已」,朱元璋顯然是極為悲痛的。
再次,《明史》可信度相對較高。要知道,《明史》可是清朝修撰的,如果朱元璋真的陰謀害ㄙˇ了徐達,這完全可以作為抹黑朱元璋的一大罪狀,清朝又有什麼理由替朱元璋對此事予以遮掩呢?因此,個人認為,相較于以上野史雜記而言,《明史》的可信度反而相對較高。
最后,「背疽」ㄙˇ亡率本就極高。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所謂「背疽」,其實就是金色葡萄球菌入侵毛囊或皮脂,導致背部大面積急性化膿感染。這種病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感染,基本毫無治愈的可能,最后的結果只能是ㄙˇ亡。由于古代醫療手段和醫療條件極為有限,得了這種病幾乎毫無治愈的可能,因此是一種ㄙˇ亡率極高的病癥,例如三國的 劉表和曹休、唐朝詩人孟浩然、南宋大將宗澤、明朝的楊一清等名人均是因此而ㄙˇ。而且, 「疽最忌鵝」這種說法則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綜上所述,朱元璋賜「蒸鵝」ㄕㄚㄙˇ徐達之說其實并不可信,徐達完全是因病而亡。至于朱元璋以「蒸鵝」ㄕㄚㄙˇ徐達之說,雖是由野史雜記所引發,但由于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惡名,這才導致這種說法廣為流傳。
其實徐達的子女結局,也能作為朱元璋沒有ㄕㄚ害的徐達的側面證據。要知道,凡是被朱元璋誅ㄕㄚ的功臣,大多都是舉家受到牽連,即便沒有被族滅,也難逃奪爵流放,而徐達的子女卻并未受到牽連,且大多善終。
1、長子徐輝祖:被幽禁至ㄙˇ。原名徐允恭,后因避諱朱允炆,改名徐輝祖。徐達去世后,徐輝祖承襲了魏國公爵位。「靖難之役」期間,徐輝祖堅決站在朝廷一方,不僅曾作為南軍主將,在白溝河之戰中掩護李景隆撤退,更是在其眉山大勝燕軍,哪怕在燕軍渡江以后,仍帶兵堅決阻擊燕軍。
朱棣進入南京城稱帝之后,徐輝祖仍然堅決不合作,朱棣念本想將其處ㄙˇ,但念在徐皇后的情分上,這才勒令其返回私宅,奪爵停俸。在被幽禁于宅邸數年后,于永樂五年(1407年)病逝(另說被勒令自裁),終年四十歲。
2、次子徐膺緒:善終。另有徐達第三子、第四子之說,正史關于徐膺緒的記載極少,根據其墓志記載來看,徐膺緒曾在朱棣登基后,曾先后擔任尚寶卿、大同中衛指揮僉事、中軍都督僉事等職,后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病逝,終年四十四歲。
3、三子徐添福:早卒。另說為徐達次子,正史關于徐添福的記載同樣極少,大多以「早卒」一語代之。不過,根據有心人的分析,徐添福曾擔任過云南臨安都指揮使,而關于去世時間,則有永樂三年(1405年)和永樂二十年(1422年)兩種說法。
4、四子徐增壽:被朱允炆所ㄕㄚ。另有徐達次子、第三子之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曾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跟隨燕王朱棣出征胡寇乃兒不花的關系,在「靖難之役」時期,徐增壽與大哥的立場完全不同,竟然堅決的站在了燕王朱棣一方,經常為其傳遞情報,南京城防空虛的消息,便極可能源于徐增壽的告密。燕軍渡過長江后,朱允炆召其當面對質,徐增壽面對質詢無法回答,結果被朱允炆親手持劍ㄕㄚㄙˇ。
朱棣即位后,追封徐增壽為陽武侯,從而成為朱棣登基后首個被封贈的功臣。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又加封其為定國公,由其子徐景昌承襲爵位。定國公爵位共傳九代,一直到明末最后一位定國公徐允禎被大順軍所ㄕㄚ。
5、長女徐皇后:善終。本名無記載(另說徐儀華、徐妙云),徐氏自幼天資聰穎、貞潔嫻靜,因喜歡讀書,素有「女諸生」的美譽,自幼入宮的她,很早便被朱元璋選為了朱棣之妻,后于洪武九年(1377年)正月正式被冊立為燕王妃。朱棣與徐氏夫妻關系極為和睦,朱棣的九名子女中,前七人皆為徐皇后所生。
「靖難之役」期間,徐皇后與世子朱高熾鎮守北平,這才使得在外征戰的朱棣沒有了后顧之憂。朱棣稱帝之后,徐氏被冊立為皇后,并開創了明清兩代冊立皇后時單獨昭告天下的先河。徐皇后為后五載,后于永樂五年(1407年)崩于南京,終年四十五歲,謚號「仁孝皇后」。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悲痛欲絕,遂決定不再立皇后。
6、次女代王妃:善終。本名無記載(另說徐妙清),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被冊封為代王朱桂正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生世子朱遜煓。宣德二年(1427年)去世,從時間上判斷,應當是善終。
7、三女徐氏:真實性待考。本名無記載(另說徐妙錦)。有說法認為徐達僅有三女,但也有說法認為徐達有四個女兒,由于《琴軒集》中的《中山武寧王第三女徐氏壙銘》是孤證,而《罪惟錄》真實性太低,因此關于此女是否存在,目前仍有爭論。有傳聞稱,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曾意圖納「徐妙錦」為妃,但被其所拒,此說法多出自野史,可信度相對較小。按照《琴軒集》的記載,徐妙錦于正統五年(1440)年去世,終年六十一歲。
8、四女安王妃:不詳。生平史料并無記載,按照徐家子女后來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斷,應為安王朱楹妃,未生子,卒年不知。
如上,由于史料記載有限,導致徐達四子齒序難定、女兒人數難定,而其子女之中,除了少數有明確記載的,其余生平大多不見于史料,目前僅有的資料可信度也難以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