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投降匈奴后,確實有機會回去,不過他沒有回去,因此他在這件事上大義有虧,但其實也情有可原,而司馬遷推崇他的人品其實并沒錯,只不過隨著時間變化而有所改變罷了。
說起來,李陵一大家子也真是夠悲催的。
李陵的爺爺李廣號稱飛將軍,跟匈奴人打了一輩子仗,但運氣總是不太好,要麼立下的戰功不足以封侯,要麼戰功足夠了,他又犯錯導致無法封侯,最后還因為迷路而被衛青問責,結果自ㄕㄚ而ㄙˇ。
李陵的叔父李敢也是個悲劇,他原本跟隨霍去病封狼居胥,立下赫赫戰功而被封侯,最后因為找衛青泄憤,結果在跟霍去病一起狩獵的時候,被霍去病一箭給射ㄙˇ了,漢武帝為了包庇霍去病,還說他是被一頭鹿給撞ㄙˇ的。
還有李陵的族祖父李蔡,能力十分突出,原本貴為丞相,但因為卷入政治糾紛,而被漢武帝以侵占漢景帝陵園的一小塊土地而被ㄕㄚㄙˇ,ㄙˇ得著實可惜。
再就是李陵本人,他作為李廣的孫子,父親李當戶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但他繼承了家族尚武的傳統,很年輕就來到邊境防守匈奴人,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還當上了騎都尉,手下有五千荊楚精兵。
因為年輕,李陵的心氣很高,因此在前99年漢匈戰爭再起之時,他不愿意幫貳師將軍李廣利運送糧草,而是帶著手下五千步兵單獨出征。
當時漢武帝的安排是這樣的,李廣利率軍三萬進攻天山以北的右賢王部,李陵則攻打匈奴王庭主力作為牽制,防止其合兵一處。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陵的軍隊人數太少,而且都是步兵,怎麼跟單于的騎兵主力交戰啊,因此這場戰爭的風險是非常大的。
果不其然,李陵剛走到漠北浚稽山,就遭遇了單于率領的三萬騎兵主力,但李陵也絕不是孬種,經過一番交戰,漢軍竟然率軍ㄕㄚㄙˇ了好幾千匈奴人,自身只損失了千余人。
單于有些忌憚李陵,便又調遣了八萬騎兵增援,但李陵一點也不畏懼,他甚至多次率軍攻打到單于所在方位附近,還差一點射中了單于。
不過,因為攜帶的五十萬發箭全部使用完了,加之糧食和飲水出現問題,李陵最終在損失過半之后開始回撤,而匈奴大軍也因為損失慘重而準備撤軍。
但就在這個時候,李陵手下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為被上司凌辱而投奔匈奴,他對單于說,李陵沒有援軍,武器也使用完了,現在只剩下不到兩千人,只要排除騎兵輪番射擊就可取勝。
單于便下令追擊,最終將李陵逼到一處峽谷,匈奴人又從山上向山下滾石頭,大量漢軍士卒被砸ㄙˇ。
到了黃昏時分,李陵見士卒ㄙˇ傷大半,還被匈奴大軍圍得水泄不通,便準備單槍匹馬前去刺ㄕㄚ單于,但終究無法突圍出去。
面對如此困境,李陵決定孤注一擲,于是在深夜帶兵突圍,但跟在他身邊的將士一個個倒下,他很快也被包圍起來。
無奈之下,李陵為了不讓活著的將士枉ㄙˇ,便下馬投降了,其實他并非真心投降,他想相仿祖父李廣當初被俘逃走的做法,先詐降匈奴人,以后再想辦法返回漢朝。
李陵投降的地點,距離漢朝邊境只有百余里,當時有一些漢軍逃了回去,把情況告訴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李陵作為將門虎子,是漢朝的臉面,必定會以ㄙˇ殉國,不然這對漢朝來說就是天大的恥辱。
但是,后來漢武帝聽說李陵投降了,就感到非常生氣,將傳遞消息的李陵部下陳步樂給抓了起來,陳步樂也感到羞愧難當,最后自ㄕㄚ而ㄙˇ。
因為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痛罵他,漢武帝并沒有馬上就將事件定性,而是將太史令司馬遷召來問詢,司馬遷作為史官,評價人的時候相對而言比較公允,再加上事情還沒完全弄清楚,因此他對漢武帝說了一番話,大致意思有以下幾點:
第一,李陵平時為人不錯,孝順長輩,友愛將士,待人真誠,原則性很強,還將國家之事看得非常重,工作也干得很不錯,有國士之風;
第二,李陵以五千士卒與匈奴數萬大軍交戰,戰斗非常激烈,表現也非常好,有古代名將的風范,只不過最后因為寡不敵眾,又有叛徒出賣,所以導致他功敗垂成;
第三,李陵之所以會戰敗,是因為李廣利對匈奴右賢王作戰失利,導致右賢王有機會出兵增援單于,李陵也因此陷入困境;
第三,大臣們一見李陵失利就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其實并不可取,或許李陵只是假意投降,以后還會回來呢?
總之,司馬遷確實是在維護李陵,不過他所說的話,我認為還是公允的,但漢武帝認為司馬遷在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也是在間接指責漢武帝,漢武帝因此怒而將司馬遷給打入大牢,不久后又將其實施腐刑,司馬遷就這樣斷了命根子。
大約在李陵投降一年多的時候,漢武帝突然回過味,他意識到李陵是因為沒有救援才導致失利的,而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聽信了他人之言,將詔書給更改了,因此沒有軍隊去救援李陵。
為此,漢武帝十分后悔ㄕㄚ掉李陵的家人,便派遣因杅將軍公孫敖深入匈奴接應李陵,但并沒有成功,不過公孫敖帶回來一個消息,說李陵在為匈奴人練兵,準備攻打漢朝。
漢武帝感到很生氣,認為這下就可以認定李陵是真心投降了,便派人將李陵的家人都給抓起來ㄕㄚ掉了。
事實上,幫匈奴人練兵的人不是李陵,而是另外一名降將李緒,李緒是塞外都尉,駐守在奚侯城,匈奴人一來攻打,就投降了,因為他也姓李,所以產生了誤會。
再說李陵,他來到匈奴后,單于對他非常好,封他為右校王,還將女兒嫁給他,賞賜他的財物更是數不勝數。
有一次,漢朝使者來到匈奴,將李陵家人被ㄕㄚ的消息告訴他,還指責他為匈奴練兵,李陵邊說練兵的不是他,而是李緒,使者這才知道李陵是無辜的,但他同時也意識到,李陵受了天大的冤屈,漢朝欠他太多了,再想讓他回去已經不可能了。
后來,李陵怨恨李緒幫匈奴人練兵,致使自己的家人被ㄕㄚ,便找了個機會將其刺ㄕㄚ,單于的大閼氏跟李緒的關系很好,便想ㄕㄚ掉李陵為李緒報仇,但單于為了維護李陵,就將他安排到北方生活。
沒過幾年,漢武帝去世了,漢昭帝劉弗陵繼位為帝,四大輔臣中的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跟李陵關系非常好,也知道李陵的冤屈,便準備接他回來,為了表示誠意,霍光還派遣李陵的好朋友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
任立政等人來到匈奴后,單于雖然不知道他們跟李陵是好朋友,但對他們有所提防,他們因此無法與李陵直接接觸。
有一次,單于舉行宴會,任立政在宴會上使勁給李陵使眼色,還故意將佩刀上的環弄掉到地上,趁撿環時握住李陵的腳,暗示李陵可以回到漢朝去,但李陵無法做出回應。
過了幾天,單于見漢朝使者表現都還不錯,便讓李陵和與另一降將丁零王衛律置辦ㄐ丨ㄡˇ肉招待他們, 任立政在宴會上突然對李陵說,現在皇帝已經大赦天下了,而且霍光、上官桀都是輔政大臣。
事實上,任立政這話已經說得很明顯了,他是在告訴李陵,現在回漢朝去,正是大好時機,不會被追究責任,霍光和上官桀也會給予幫助的。
李陵當然聽懂了任立政的話,但衛律就在旁邊,他不好回答,只是說自己已經著胡服了,言外之意他已經是匈奴人了。
過了一會兒,衛律起身換衣服去了,任立政這才借機對李陵說,霍公與上官大人讓我請你回去,可保榮華富貴。
李陵想了一會兒,對任立政說,我回去很容易,但我害怕回去再次受辱......
李陵的話還未說完,衛律就回來了,他似乎聽到了二人的對話,便對李陵說,你是個賢能之人,不必只在一國居住,從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從西戎到秦國,都是如此,今天還談什麼故國之類的。
說完,衛律就離開了,任立政便對李陵說,你也是這個意思嗎?
李陵回答說,大丈夫不能反復無常,如果我回漢朝,那將又是一次背叛,我將再次蒙受恥辱。
任立政自知無法說服李陵,便沒有再多說,不久后就返回漢朝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 李陵不回漢朝的原因有二:
第一,漢朝ㄕㄚ掉了他的家人,將他定性成叛徒,他不確定漢朝是否真心讓他回去,擔心回去之后沒有好結果;
第二,李陵不是不愿意回漢朝,只是做人應該從一而終,他已經因為投降匈奴而蒙受恥辱了,如果再背叛匈奴投降漢朝,那他將無法做人了,漢朝人也會看不起他。
那麼,李陵不回漢朝是否正確呢?這個其實很難說。
從國家大義上來說,李陵作為漢朝人,就應該舍棄一切,哪怕是國家有愧于他,他也應該回去,古人講究的忠君愛國思想,就是這個道理;
但從個人角度而言,李陵也不回去也是情有可原,畢竟他不是朝三暮四之人,也有自己的顧慮,尤其是匈奴人對他還不錯,他在匈奴也沒干對不起漢朝的事情,因此不回去也可以理解。
但是,自古都是先國而后家,因此李陵的做法,在當時多數人都是批判的,尤其是當時還有另外一個人作為對比,就顯得更加明顯了,這個人就是蘇武。
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本打算逼他投降,將他架在火上烤,他也寧ㄙˇ不屈,單于便將他送到北海牧羊,并說只要公羊產下羊仔,才會放他回去。
蘇武作為漢朝使者,代表著國家尊嚴,如果連他都投降了匈奴,那漢朝真是顏面掃地,但好在蘇武寧ㄙˇ不屈。
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單于曾多次派遣李陵去勸降蘇武,有一次他對蘇武說,蘇武在漢朝的妻子已經改嫁他人,母親和兩位兄弟也已經去世,子女們更是不知去向,與其在痛苦中掙扎,不如投降匈奴。
但蘇武卻對李陵說,我已經把自己當做ㄙˇ人了,單于如果逼我投降,我就把今天的ㄐ丨ㄡˇ肉當做最后的歡樂,吃完喝完我就去ㄙˇ。
李陵見蘇武如此真誠,感到羞愧難當,還對蘇武說,我與衛律的罪過,上天是知道的!
后來,李陵將漢武帝去世的消息告訴蘇武,勸他不要再堅持,蘇武非但不投降,還面對漢朝所在的方位哭泣,甚至難過到吐血,而且在隨后長達數月時間里,每天都會早晚哭吊。
就這樣,蘇武在艱苦的環境中生活,一直堅持了十九年之久,直到漢昭帝時期,由于漢匈達成和解,匈奴這才將蘇武送回漢朝。
事實上,雖然蘇武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當時絕大多數人都對他持肯定態度,認為他有著強烈的民族氣節,以及高貴的個人質量,因此他回去之后,立馬就被漢昭帝委以高官厚祿,并受到朝野一致尊敬。
因為有蘇武作為對比,李陵的形象就有些拉胯了,人們并不在乎他有何難處,只認為他沒有回歸漢朝,就一定是錯的。
而司馬遷在此時也對李陵的評價,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他在《史記》中寫了這麼一段話,借他人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自是之后, 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說李陵因為不返回漢朝,導致隴西李氏都以他作為恥辱,可見司馬遷也認為李陵應該回來,這其實跟他對漢武帝說的話并不矛盾,因為當時李陵確實有冤屈,百官為了拍漢武帝的馬匹,而且一昧摸黑李陵,司馬遷當然要駁斥了。
只不過,后來李陵明明有機會回漢朝,卻就是不回來,司馬遷就有點不高興了,認為自己信錯了人,還搭上了命根子,實在是不值得,所以開始批判李陵。
但是,李陵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爭議其實還是挺大的,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司馬遷推崇的人品其實也沒有問題,他對李陵的評價,也是根據一段時期內李陵的表現和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并非他有意褒揚或者貶低李陵。
最后說一下李陵的結局,他在匈奴住了二十多年后去世,史書上并非記載他與漢軍有過作戰記錄,但漢匈之間確實存在大大小小的戰爭,可見他不愿意與漢朝為敵,但也不愿意背叛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