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月16日深夜,北京的天空飄著雪,天寒地凍,紫禁城卻突然起了一場大火,太和門被燒毀。
消息傳出后,慈禧大怒。光緒帝的婚事將近,皇后的轎子必須要經過太和門,這離奇的一場火像是看準了時間專門來搗亂似的。
皇帝的婚期是斷然不能改的,慈禧只能安排裱糊匠們連日趕工,搭了一座紙糊的太和門,遠遠地看去,頗為怪異。當皇后的大紅花轎經過這虛假的太和門,多少讓這場婚禮顯得有些荒誕。民間都說太和門被燒掉,本身就不是一個好兆頭。
被古人稱為三大幸事之一的洞房花燭夜對光緒皇帝來說,是一個讓他尷尬不已的日子。
時光倒退至幾個月前,五位秀女站在光緒面前,等著他做出抉擇,按照規矩「選后中者,以如意予之;選妃中者,以荷包予之」。
光緒這一年17歲了,在清朝皇帝中實屬大齡未婚青年,只因為慈禧戀權,才把光緒的婚事一拖再拖,直到不能拖下去了。
五位秀女是通過層層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其中包括慈禧太后弟弟的女兒葉赫那拉.靜芬、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以及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
慈禧早已決定讓自己的侄女靜芬當皇后,這場決賽不過是走一個過場,結果已經內定,但慈禧還是想試探試探光緒的態度,看看他是否聽話,于是對光緒說道:「 皇帝,誰堪中選,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予如意可也。」
光緒看了看幾位秀女,心中已有人選,但被慈禧約束多年,不敢自作主張,他對慈禧說道:「 此大事當由皇爸爸(慈禧)做主」
一向強勢的慈禧讓光緒自己決定,天真的光緒以為自己翻身做主人了。他面帶微笑,拿著玉如意走向了江西巡撫德馨的女兒,看來看去,就屬這姑娘最漂亮。
就在光緒奔向幸福之際,慈禧突然叫道:「皇帝!」聲音不大,但充滿了威嚴。
短短兩字,對光緒來說,宛如晴天霹靂,這是赤裸裸的警告,光緒妥協了,他面如ㄙˇ灰,把玉如意交給了靜芬。
靜芬比光緒大3歲,既沒有美麗的外表,也沒有有趣的靈魂,慈禧讓自己的侄女當皇后,完全出于私心,既能鞏固娘家勢力,還能幫自己監視皇帝,實在是雙管齊下,至于光緒的心情,不在她的考慮范圍之類。
光緒的新婚之夜,注定很尷尬。看著眼前的新娘子,光緒忍不住大哭了起來,說道:「我們以后還是做姐弟吧,我實在是沒辦法」,沒辦法愛上眼前這個女人,原因很簡單,靜芬的長相實在是讓光緒帝愛不起來。
美國傳教士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里評價道:「隆裕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
新婚后的生活,對靜芬來說如同ㄙˇ水一般平淡,皇帝忙著和珍妃談情說愛,完全忘記了靜芬的存在,只有在被慈禧太后批評的時候,光緒才象征性地來到靜芬的宮里,坐一會兒就走人。
隆裕皇后的性格懦弱,不善言辭,平時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不僅是光緒,就連慈禧都不喜歡這個侄女,怨她太不爭氣,沒有給自己長臉。看看慈禧,最初進宮僅僅是一個貴人,靠著自己的心計和手段,一步一步成了大清的最高統治者,而靜芬呢,卻把一手好牌打爛。慈禧在為自己感到驕傲的同時,難免更加瞧不起靜芬。
最初的日子,慈禧是偏愛珍妃的,珍妃長得漂亮,性格也很活潑,給ㄙˇ氣沉沉的皇宮帶來了不少朝氣。
后來,珍妃因為恃寵而驕,失去了分寸,不僅穿衣招搖,還在宮中賣官賺錢,慈禧知道后,命人把珍妃狠狠打了一頓。
珍妃得罪慈禧的事情,在光緒看來,皇后肯定在慈禧面前說了不少珍妃的壞話,他對靜芬更加怨恨了。
末代皇帝溥儀曾在自傳中八卦道,光緒每次遛狗路過皇后的寢宮附近時,總是放任幾只獅子狗在皇后的宮殿前撒尿,他微微一笑就像是一個惡作劇的小男孩。
光緒的性格多少還是有些幼稚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始終沒有斗過慈禧的原因。
光緒,珍妃,慈禧之間從最初的暗流涌動到后來的直接開撕,靜芬始終是一個局外人。
光緒因為變法失敗,被慈禧囚禁期間,只有皇后靜芬能去看他,然而光緒的心情已經差到了極點,他失去了自由,理想,愛情,卻對慈禧毫無辦法;他心中滿腹怨氣,卻無處發泄。
有一次,靜芬前來看光緒,光緒發起了脾氣,把靜芬頭上的發簪扯了下來,隨手丟在地上。面對暴力,靜芬毫無怨言,仍然每天去看望光緒,時間一長,光緒偶爾也和靜芬說幾句話,對靜芬來說這是她一生中難得的美好回憶。
1908年,光緒和慈禧先后去世,慈禧生前留下遺詔,讓2歲多的溥儀進宮當皇帝。
靜芬是媳婦熬成婆,成為了隆裕皇太后。她最初也想學學慈禧,嘗嘗大權在握的滋味,然而隆裕皇太后沒有慈禧的手段,駕馭不了群臣。慈禧為了防止隆裕太后專政,在臨終前,指定了溥儀的父親載灃當攝政王。
論能力,隆裕皇太后不如載灃,幾番較量下來,她認清了自己的實力,不再爭權。隆裕一輩子沒當過媽,不懂得怎樣帶孩子,和溥儀也不親近。溥儀年紀小,整天哭著要回家找媽媽,有夠尷尬的。
在溥儀的回憶中,隆裕皇太后是一個愛哭的人,無論是家事國事,都讓她操碎了心。
清朝的光景是一天不如一天,不能隨時代進步,注定要被淘汰,歷史是有周期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革命運動風起云涌,清朝廷只能把賦閑在家的袁世凱請出來,袁世凱趁機要求載灃辭職,后來又讓隆裕太后順應形勢,請清帝退位。
清朝早已經盡失民心,就算ㄙˇ賴在台上不走,早晚也會被趕下台。財政早已虧空,壓不住各地的起義。至于兵力,早已腐敗不成樣子,只剩個花架子,中看不中用。隆裕皇太后深思熟慮后只能答應袁世凱的要求,至少留個體面。按照袁世凱開出的條件,清皇室還能繼續被優待。
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的養心殿,舉行了清朝最后一次朝見儀式。隆裕皇太后和6歲的宣統帝上朝會見大臣,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大臣們不再下跪,改為鞠躬。
看到擺在面前的《清帝退位詔書》,隆裕皇太后的神情變得黯淡起來,隨后在上面蓋章。因為心情難過,她忍不住失聲痛哭,懵懵懂懂的小皇帝也跟著哭起來,不少大臣都在抽泣。
這一幕是歷史性的一刻,結束的不僅是一個時代,而是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另外還有一層重要的意義,由清朝到民國,實現了和平過渡,對各方而言都是一件好事,隆裕太后因此被夸為「女中堯舜」,然而太后心中苦,總覺得自己愧對列祖列宗。
此后的隆裕皇太后一直郁郁寡歡,整天愁眉苦臉,僅僅一年時間就離開了人世,和光緒葬在了一起,生前身不由己的兩人,ㄙˇ后也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