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封建王朝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經將近500位皇帝,這些人中乖張暴戾之人不在少數,其中比較為人熟知的朱元璋就赫然在列,盡管他除戰亂平天下,但是後來的種種作為還是給后人留下了濫殺無辜的印象。
朱元璋靠著征戰沙場建立了大明王朝,他這一輩子殺過的人不計其數,為了鞏固帝位,就連跟著他創造歷史的功臣也不放過,但是有一個人卻是例外。
此人被打入死牢等待行刑的時候,朱元璋問了他的姓名,結果死囚如實回答之后朱元璋就赦免了他的死刑讓他官復原職,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賜給他可以赦免五次死刑的「免死金牌」。
朱元璋為何濫殺無辜?這個官員做了什麼被判死刑?朱元璋為什麼不僅赦免他還賜了五次免死機會?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當中,年少時期吃盡了苦頭,十幾歲的時候就與家人離散,為了求生不得不離開家鄉,後來進入皇覺寺成為了和尚,但是起碼能夠填飽肚子。
元朝末年的時候處處兵荒馬亂,動蕩的時局中誰又能夠獨善其身呢,很快寺院就已經揭不開鍋了,僧人們只好離開寺院到處化緣討生活,朱元璋也成了乞丐到處流浪。
機緣巧合之下,朱元璋與幼年好友一同加入了紅巾軍,成為了郭子興的屬下之后,朱元璋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很快就能獨當一面,獨自帶領一隊人馬的朱元璋仍然所向披靡。
朱元璋在一次次的戰斗中樹立起了威信,洪武元年,朱元璋率領大軍攻破了元朝的國都,皇室眾人四散而逃,蒙元在中原大地上的統治宣告結束,漢族重新掌握了統治權。
朱元璋并沒有安逸的享受成功的果實,而是一鼓作氣奪回了已經丟失了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建立起了空前強盛的大明王朝,成為皇帝的朱元璋也勵精圖治從不懈怠。
朱元璋坐擁天下之后就鼓勵農民生產,或許是年少時期的經歷讓他感受到了貪官污吏給百姓造成的巨大傷害,因此他懲治貪官的手段非常殘忍,只要受賄超過100貫就會被判極刑。
雖然他對待百姓還算是不錯,但是對于跟隨他征戰天下的功臣們可就不一樣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當初征戰的時候兄弟們是左膀右臂,但是天下已經穩定,他們就成了最大的隱患。
開國功臣們沒有哪個不是軍功傍身,朱元璋擔心一旦自己離世,后人很難能夠鎮住他們,為了能穩固大明基業,朱元璋開始屠戮功臣,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朱元璋手上沾著無數功臣的鮮血。
朱元璋在位期間究竟殺害了多少功臣,史料并沒有具體的數目記載,但是僅僅胡惟庸案、藍玉案這兩次,被殺之人就已經達到了數萬之多,甚至在胡惟庸死后明朝再也沒有宰相一職。
原本朱元璋其實并不想將他們都殺了,畢竟這些功臣是曾經一起浴血奮戰的生死之交,但是他怕有朝一日自己的子孫后代駕馭不住這麼多的功臣,就只能自己來做這個惡人。
當初跟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一共有34個,但是最后活下來的就只有廖廖4人,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視人命如草芥,這種情況下被他判死刑的人幾乎再無生還可能。
但是范從文卻成了這個例外,他被朱元璋親口下令打入了死牢,但是行刑的前一晚朱元璋卻突然問起了他的姓名與出身,然后就叫人呈上了錦帛,親手將一句話寫下了五份交給他,并告訴他憑此帛可免一次死罪,簡而言之,朱元璋給了他五個「免死金牌」。
在各大影視劇中,免死金牌往往都是劇中角色逃過一劫的「法寶」,有了此牌就可以在犯死罪的時候享受豁免權,但是免死金牌在歷史上并不是一開始就有免死功能的。
免死金牌也不過是民間的俗稱,實際上他并不是都由金子制成的,形狀也并不是方方正正的令牌,它正式的名稱叫做「丹書鐵券」或者是「金書鐵券」,不同的朝代樣式與作用也并不一樣。
最早使用丹書鐵券的人是漢高祖劉邦,劉邦能夠打下漢朝江山并不是單打獨斗,他也是靠著眾多的名將與謀士才建立了漢朝,成為了流傳千古的漢高祖。
登上皇位之后,劉邦首先想到的就是封賞與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劉邦先是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金銀珠寶,接著就是論功給眾人封賞了不同的官職、爵位以及各自的封地。
但是做完這些之后他還覺得不夠,于是就想了一個辦法,在特制的鐵片上面刻滿大臣的功勛與榮耀,并且每個人的鐵片都有一模一樣的兩份,上面還清楚的刻著持有之人的身份地位。
此物就被稱為是「丹書鐵券」,一樣的丹書鐵券會分別由大臣本人以及皇家掌管,被賜予者可以享受上面所刻的各種特權,而皇家掌管的就是為了查驗所制的備份。
漢高祖時期的丹書鐵券并不能讓大臣擁有豁免權,只是比普通的臣子多了一些特權而已,更多的功能還是象征持有者的權力地位以及功勛榮譽,實際意義和如今的勛章差不多。
劉邦將這樣的丹書鐵券賞賜給了百余名大臣,但是丹書鐵券好像有什麼魔力一般,但并不是救人性命,而是像催命符一般,獲得丹書鐵券的人百十人只有5人得以善終。
丹書鐵券擁有豁免權是從唐朝才開始的,不僅有了免死的功能,就連名字也改成了「金書鐵券」,還在原來鐵質的基礎上加上了更顯富貴與榮耀的鑲金。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就多次將金書鐵券發放給功臣與宗室子弟,這也是丹書鐵券用來免死比較多的一個時期,甚至有的金書鐵券被多次使用,有一個免死的次數竟然達到了9次。
之后的各朝都有皇帝給功臣宗室發放金書鐵券,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自然也效仿歷代皇帝,將金書鐵券賞賜給了隨他開疆拓土的有功之臣,但是這些大臣最終也沒幾人逃過一死。
就連牽連數萬人被殺的胡惟庸、藍玉等人也都曾經獲得過金書鐵券,但這并不妨礙他們被賜死甚至被滅族,偏偏是沒有正式金書鐵券的范從文,不僅免去一死,還得了五次免死的機會。
洪武年間,朱元璋處死了大多數的有功之臣,他們大多被冠上了奸臣、逆黨的罪名,還有一些是因為觸犯了國家的法度,胡惟庸與藍玉兩人被處死之時,牽連之眾數萬。
對于朱元璋的暴行,不論是朝堂的大臣還是民間的百姓都頗有微詞,但是都忌憚他的權利,生怕一句話說錯就惹禍上身,沒有人敢阻止的后果就是朱元璋徹底放飛自我。
朱元璋在位期間還設置了「錦衣衛」,這個部門直屬皇帝管轄,錦衣衛就像是一個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的初衷就是監察百官,并且以相當嚴苛的制度來整治貪官污吏。
每當有形跡可疑的大臣,錦衣衛都會直接出手將他們抓進錦衣衛的詔獄進行審問,詔獄對于滿朝文武來說就像是地獄一般,就算是什麼都沒做,只要進了詔獄,不死也要掉層皮。
這就導致官員們對錦衣衛和皇帝聞風喪膽,在這種情況下,很少能有人直接向皇帝上書諫言,生怕一句話不對就招來了錦衣衛,更不可能敢公然跟皇帝唱反調。
直言進諫的少,但也不代表沒有,監察御史范從文就是這個例外,雖然監察御史只是一個七品官,但是所掌握的權利卻遠遠高于七品,甚至能夠越過上級,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
范從文出身于書香世家,從小就飽讀詩書,後來以國子生的身份入朝為官成為了一名監察御史,盡管是個七品小官,但是上可監察百官整肅朝儀,下可巡視郡縣、糾正刑獄。
想要將監察一職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古以來監察御史都是最容易得罪人的職位,而范從文性情耿直從不貪污受賄,與眾多同流合污的官員們顯得格格不入。
身為一名言官,得罪人簡直就是日常工作,畢竟想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將問題一針見血的指出來,可以說滿朝文武就沒有范從文不敢得罪的人,就連皇帝做的不對他也會毫不留情的指出來。
朱元璋有一次重重懲治了幾名官員之后,范從文就履行了自己的指責諫言皇帝,范從文認為皇帝對于官員的懲治應當嚴格按照律法,不要造太多的殺孽,否則與那昏君紂王沒有什麼區別。
朱元璋剛懲治完對他的江山社稷有威脅的人,就被一個七品小官給懟了,恰好在氣頭上的時候有范從文得罪過的官員上書彈劾他,稱范從文違抗圣旨藐視皇威。
朱元璋直接就下令將范從文關進了死牢,到了行刑的前一晚,有宦官將第二天要處死的囚犯資料呈給皇帝讓他最后確認,但是朱元璋看到了范從文的資料之后就讓人將他從大牢中帶出來親自召見了他。
范從文規規矩矩的跪在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手里拿著他的資料,開口就問他與范仲淹是什麼關系,因為他的資料上的祖籍就是范仲淹的家鄉蘇州。
兩人又同姓范,古代世家大族盤根錯節關系復雜,朱元璋有此疑問也正常,果不其然,范從文回答自己就是范仲淹的后人,是文正公的第十二代孫。
朱元璋聽后哈哈大笑,連聲道好,還說怪不得范從文的身上有剛正的氣質,范家后人果真沒有讓朝廷失望,一片赤膽忠心,這次念他是直言進諫就饒他一命。
聽到被赦免的范從文并沒有表現的太過驚喜,就像他被丟進大牢也沒有后悔與悲傷一樣,自始至終寵辱不驚,頗有先祖的傲氣,平靜的謝恩之后也沒有多說什麼準備起身告退。
朱元璋并沒有就這樣讓范從文離開,他招手讓下人將錦帛取了過來,拿起朱筆就在錦帛上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并且一連寫了五條。
他將這些寫好的錦帛賞給了范從文,并且告訴他這五條錦帛每條都可免一次死罪,他的祖先是宋朝的名臣,作為他的后人也應該向他學習直言進諫保持剛正。
其實朱元璋赦免范從文有他自己的考量,雖然他的確欣賞范仲淹,也并不僅僅因為范從文是范仲淹的后人就赦免他,還有另外的原因。
其一是朱元璋對范仲淹的欣賞,朱元璋年少時期因為官場黑暗、朝堂腐朽受了不少苦,因此對于魚肉百姓的貪官恨到了骨子里,對于范仲淹這樣真正將百姓放在心里的好官自然是無比敬佩。
范仲淹的年少時期也過得非常艱辛,盡管出身世家,但是父親早亡,母親帶著年幼的他改嫁,他寒窗苦讀最后成為了進士才終于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范仲淹自從踏入官場之后就一心為民,不僅推行新政,還多次解救百姓于苦難,他從不為了自己的前途阿諛奉承,更不會為了升官發財勾心斗角,他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為了百姓。
范仲淹德才兼備,在多個領域都有著出色的成就,沒有一個皇帝不想擁有像他這樣有才能有智慧,并且一心為民忠心耿耿的臣子,雖然朱元璋殺了不少大臣,但這并不妨礙他對范仲淹的敬佩。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范仲淹與范從文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姓「朱」,當年范仲淹的母親改嫁的人叫朱文瀚,而范仲淹年少時劉就叫朱說,直到進士及第才改為范仲淹。
因此范仲淹也算是半個朱家人,他一生清廉又是朱元璋崇拜的對象,對于范從文自然就多了「偶像后人」的濾鏡,之前的「胡言犯上」也變成了「直言進諫」。
拋開范從文與范仲淹的關系不談,或許朱元璋赦免他也有自己的考量。畢竟監察御史得罪人在所難免,而范從文并不畏懼強權,敢在沒人吱聲的時候對他的作為提意見,也說明了他是個稱職的言官。
朱元璋心里也明白,開國之初朝廷存在著不得不處理的弊病,但是這些毒瘤根植太深,想要將他們徹底清除就必須破釜沉舟,而在此過程中一個敢「直言犯上」的言官必不可少,畢竟發現問題所在才能將其連根拔除。
范仲淹一生清廉正直,為民著想恪盡職守,用自己的所作所為踐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論是國家的政務大事還是百姓的家長里短他處理的都堪稱完美,這或許就是千百年后仍有人崇拜敬仰他的原因。
范從文沒有因為皇權威嚴不可抗爭,就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閉口不言,身為監察御史,他在盡自己所能整肅朝儀,諫言暴戾的皇帝按照法度行事,甚至將生死置之度外。
身為帝王,為鞏固統治痛下殺手與求賢若渴為民辦事這兩者之間并不沖突,不能因為他的過錯就抹殺了所有的功績,也不能因為貢獻就忘記了他的殘忍。
在抨擊他對跟隨自己多年的功臣大開殺戒的時候,也不能忘了他為百姓極力發展生產、普及惠民政策,批評他對犯罪官員連坐過于殘忍的時候,也不能忽略他興修水利、整肅元朝遺留的不正之風。
對于朱元璋此人,歷史上的爭論已經夠多了,但是評價一個人物不能只從一兩件事情入手,褒貶不一也是因為他的確有功有過,不論怎樣他從乞丐到皇帝就已經足夠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