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楊德祖,世代繼承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綿帛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身歿因才誤,非關欲退兵。——羅貫中
羅貫中口中的聰明人楊德祖,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大才子楊修。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楊修只是個普通人,一個在曹操面前鞍前馬后的小兵卒,其實不然,楊修的家庭背景非常雄厚,是著名的弘農楊氏,可謂是世代簪纓之家。
他的祖輩是東漢的高官,從老祖宗楊震開始便已是太尉,之后連續三代盡皆官至太尉,當真是位高權重,正如《后漢書》中所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楊震是楊修的曾曾祖父,楊秉是曾楊修的祖父,楊賜是楊彪的祖父,而楊彪則是楊修的父親,他們四人在當時都是剛正中直的正派人物,就連東漢皇室也得禮讓三分。
只不過遺憾的是楊修并沒有將他們楊家的光榮延續,反而成為了曹操的刃下亡魂。
當他被誅后,身為父親的楊彪自然是悲痛萬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傷痛也讓楊彪日漸消瘦,曹操作為一代奸雄,自然不會忽略楊彪的感受, 曹操雖然沒有因為楊修的事而累及楊彪,但還是裝模作樣去慰問了一番。
目光如炬的曹操一眼就發現了楊彪消瘦了不少,便問他為何消瘦了?
楊彪作為官場老油條,一下就聽出這句慰問背后蘊藏的誅機,一旦自己表現出些許怨恨曹操的意思,那麼接下來自己也只能去找兒子去地下團聚了。
楊彪短暫思考之后,輕聲嘆息回答了曹操一句話,成了千古名言。
那麼作為聰明代表的楊修為何會身首異處,身為父親的楊彪面對曹操的慰問又回答了什麼?
我們一起來看。
楊修為人好學,十分聰明,是當地出了名的才子,建安年間,就被舉薦為孝廉,后來被曹操提拔為主簿。
主簿是掌管文書的官員,雖然職權不是很大,但卻處在國家政權的核心,當時曹操喜好行軍戰斗,朝堂政事多讓楊修來負責,楊修每次的處理都能讓曹操滿意,頗受曹操重用。
但也 正是由于他能揣摩出曹操的心思,最終讓他惹出了誅身之禍。
有一次楊修跟著曹操出行,走到了曹娥碑下,石碑的北面寫著「黃絹幼婦,外孫窠臼」八個字,曹操看著暈頭轉向,就問楊修知道不知道這八個字什麼意思。
楊修微微一笑回答說:知道。
曹操就很郁悶讓楊修先不說,容他想一想,結果曹操一直想了30里才想出這八個字的意思是「絕妙好辭」。
曹操是個愛才的人,他在百官面前直言,自己的才華不如楊修,這更讓楊修目中無人。
又有一次,曹操命人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了一點,曹操便來視察,臨走時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大家就郁悶不知道曹操這是什麼意思。
楊修看到之后立即命人將門拆掉重新修建了一個稍微小點的,建成之后,曹操很滿意,他便向人解釋:門上寫活,分明就是個「闊」字,丞相就是嫌門建的太大了。
上面的這兩件小事還不至于讓曹操動誅心,但是楊修接下來做的這兩件事,卻讓曹操整個人都不好了。
曹操位高權重之后,對于繼承人自然也要考慮,曹操的兒子很多,他最喜歡的當屬曹沖,只不過曹沖早夭, 曹丕和曹植因此成為了競爭者,而就在兩人的爭奪中,楊修參與到了其中,并且多次幫助曹植通過了曹操的考驗。
這事自然沒能瞞得過曹操,曹操得知此事后,很是氣憤,想想也是,曹操本來就想考驗自己的兒子,是和外人無關的,楊修的插手顯然是參與了曹操的家務事。
曹操直接寫信給楊彪,說:
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
楊彪聽聞之后,自然少不了要教訓楊修一番,可是楊修卻絲毫沒有收斂。
礙于楊彪的德高望重,曹操也沒有實際處罰楊修,甚至還一直將楊修帶在身邊,曹操攻打漢中之地,楊修也得以隨軍出征。
當時劉備面對曹操的大軍選擇了固守,曹操久攻不下,便心生退軍之意,當時軍中每夜都要更換口令,當夜曹操定下的口令是「雞肋」。
曹操的屬下心中郁悶,不知道這是何意,但是楊修聽到后就立即回去收拾自己的行李,別人很是奇怪,便詢問楊修是怎麼回事,楊修卻說:
夫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這事傳到曹操的耳中,便對楊修動了誅機,等到回去之后,楊修與曹植喝得酩酊大醉,直接從司馬門駕車出去了,于是便直接以此為借口,將楊修誅掉。
楊修被處歿之后,身為父親的楊彪內心悲痛不已,但是他深知曹操是一言堂,根本講不得半分情面。
但是 身為一個父親,他自然不會對兒子的被誅無動于衷,就這樣,在悲痛的折磨中逐漸消瘦了,曹操雖說誅了楊修,但卻不能對楊彪視而不見,畢竟楊家在朝廷中還是有分量的。
于是,曹操便登門去安慰楊彪,面對曹操的到來,楊彪自然不能閉門不見,閑談之后,曹操便明知故問:
幾日不見,楊大人為何消瘦了?
楊彪聽到這個詢問自然知道這是曹操挖好的一個大坑,他思索以后,輕聲嘆息后便回答了一句話,楊彪說:
愧無金日磾先見之明,尤懷老牛舔犢之愛!
用現在的話來說,意思是說,我很慚愧沒有金日磾的先見之明,到老了還要有老牛舐犢的感情。
其中金日磾的兒子曾在宮中調戲宮女,直接被金日磾給誅了, 楊彪這般說是說曹操對楊修的懲罰是公平的,是由于自己的管教不嚴,才導致的楊修被誅,這與曹操無關。
但是他作為一個父親,面對自己的兒子被誅,說不悲傷那是騙人的,因此日漸消瘦。
楊彪的這句話后來還成為了千古名句,更衍生出了老牛舐犢的典故,現如今這四個字也被形容父母對孩子的愛。
曹操聽過楊彪的這句話很是欣慰,畢竟在言語上楊彪已經對他誅子的仇恨釋懷了,曹操自然也要表現出應有的大度,以寬慰天下士子之心。
曹丕稱帝之后,對楊彪依然很是重視,但楊彪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多次辭謝曹丕的委任,后來得到了善終。
由此可見, 楊修確實只有小聰明,而楊彪才擁有真正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