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成帝咸和七年(332年)正元,后趙皇帝石勒舉行盛大宴會。
他問大臣徐光:「朕比得上什麼樣的君主?」
徐光說:「陛下神武聰明,比漢高祖劉邦還厲害。其他人沒得比。」
石勒笑道:「你夸得過頭了。人貴有自知之明。
朕如果碰上漢高祖,就和韓信、彭越這些人一樣,北面事之;如果碰上光武帝劉秀,還可以角逐一番,鹿ㄙˇ誰手還說不清。男子漢大丈夫做事情,要光明磊落。
絕不能學曹孟德、司馬仲達那樣,欺負孤兒寡婦,用詭計謀取天下。」
一通言論,群臣無不心服,全趴地下叩首,齊呼萬歲。
這節論斷,寫入史冊,成為后世品評帝王的標準。
石勒自古以來,出身最低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就是石勒。
石勒從一個奴隸,經過奮斗,成為一代開國皇帝,自然是很自傲的。他對自己的評價牽扯到曹操。
從石勒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看不起曹操的。
那麼,石勒和曹操,到底誰更牛呢?
喜歡三國的自然對石勒不屑一顧,但凡事都怕尋根問底,如果我們多問一句,你說曹操牛,那麼他比石勒強在哪里?
大多數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本文就告訴你為什麼曹操比石勒牛,牛在哪里。看完本文,你就知道, 石勒在曹操面前,就是個弟弟。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口訣,叫做「事上磨」。
要比較曹操石勒兩人優劣,舉幾個小例子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曹操和石勒都曾經和幽州乃至北方的少數民族征戰過。我們就以此為例。
1、石勒偷襲幽州滅王浚
當時占據幽州的王浚十分驕傲,奢縱淫虐。石勒接受了張賓的計謀,先采用了麻痹的手法,向王浚獻厚禮,表示擁戴其稱帝。
王浚很開心,放松了對石勒的警惕。
永嘉二年(314年),石勒打算開始行動,于是先隱藏自己的精銳兵力,然后假稱自己將于三月中旬親自去幽州勸王浚稱帝。
于是,王浚更加驕傲,不再戒備石勒。
王浚二月,石勒開始偷襲幽州的計劃。軍隊到柏人縣時,怕劉琨及鮮卑、烏桓舉兵相攻,駐兵不進。
這里石勒暴露了一個他一生的弱點:做事猶豫,不夠果斷。大家看,他的計劃早就做好了。
已經開始執行一半了。偷襲的軍隊都開拔了,突然想起劉琨、鮮卑、烏桓來了。早干嘛了?
行動過程中又開始猶豫,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停止前進,就地駐扎。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無不符合兩條定律: 一曰謀定而后動,二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決策前想清楚,做好預案。決策過程要慢,但決定之后,執行要快。最忌過程猶猶豫豫。
而石勒在謀劃時沒想到其他勢力的可能的干擾,在行動一半時想起來了。兩個大忌都犯了。
那石勒為什麼最終還是能成功呢?他有自己的ㄕㄚ手锏——智囊張賓。
張賓很厲害,在石勒起家過程中,不聽他的事情都失敗了,所以張賓在石勒這頭有一錘定音的作用。
而張賓,最擅長的就是做決斷。
他看出了石勒的心思,主動獻策,他的話就非常經典了:「王浚占據幽州,只是仰仗段氏三部。
現在三部都背叛他成了仇敵,他沒有外援來抵抗我們。
幽州饑荒,人只能吃素,眾叛親離,部隊非常弱小,幽州沒有強兵來防御我們。
如果我們大軍在城外,敵軍必然土崩瓦解。
張賓這里分析了幽州的外援和自身的情況。接下來,給出了解決方案:
1)速度要快,掌握主動:現在雖然三方有威脅,將軍還是可以懸軍千里征討幽州。
用輕騎兵往返,不會超過兩旬的時間。
就算三方有動作,我們也很快可以回來。現在應該立即出擊不必遲延。
2)安撫住劉琨:劉琨、王浚雖然都是晉朝將領,實際上是仇敵。
如果寫信給于劉琨,送人質請和。劉琨必然很高興得到我們的支持,樂于看到王浚的滅亡,肯定不會救援王浚來偷襲我們的。」
一番話,說明了敵人的內部和外援情況,并針對性給出了解決方案。你說張賓厲不厲害?
右侯張賓石勒說:「我不能了斷的,右侯已經替我了斷了,還有什麼可疑惑的呢?」于是石勒按計操作,派使者送信與劉琨,劉琨果然不但不幫助王浚,且給予石勒以進軍的便利。
隨后石勒快速進軍,攻擊了王浚一個措手不及,用很少的代價擊潰了王浚。
在這場戰斗中,石勒的優點是能用好張賓,缺點是猶豫不決,決策前考慮問題不夠全面。
這當一個像彭越這樣的大將還可以,當一個開國皇帝,則有所欠缺。
試問,哪個開國皇帝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這是開國皇帝的基本操作。
但如果一個開國皇帝考慮問題不周全,則有人替他考慮,這還不算致命。
但做事猶豫不決,則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為啥?因為領導者就是要做決策的。下屬可以提建議,但不能替你做決策。
石勒這個弱點在張賓ㄙˇ后,就暴露無疑。
2、曹操北攻烏桓
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
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一直很好,并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
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考慮是否遠征烏桓。
曹操在決定出征之前,召集眾人議事,將可能遇到的其他勢力干涉情況提前考慮得清清楚楚:
1)劉備劉表可能的干涉。
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
以曹操對劉備的了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后發難。
曹軍諸將也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
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
劉備劉表 2)對應的解決措施:
就像石勒有張賓相助一樣,曹操也有自己的謀臣——郭嘉。
他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見解:「明公你盡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
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這人就是劉表。」
在眾人一片嘩然聲中,郭嘉進行了詳細地分析:
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
二人相互牽制,短期內形不成合力進攻中原。
趁此時機,正可以虛國遠征。
而平烏桓為什麼是必須的?
郭嘉認為: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
如果袁尚和胡人結合起來,我們后方不穩,無法進一步攻伐南方。
而平烏桓為什麼要馬上進行?
「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
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后患了。」
曹操在行動前,已經將問題考慮分析清楚,然后果斷行動。
然而,曹操的北伐,比起石勒,要艱辛得多,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薊縣時,正值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
遠征烏桓曹操果斷聽從當地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
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塹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
八月,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現,于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
二軍相遇,時烏桓軍軍勢甚盛,而曹軍則是「車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唯獨張遼力勸曹操迎戰。
曹操登高瞭望,見烏桓軍雖多,但陣勢尚未擺好,遂命將自己的持麾授予張遼暫用。
張遼指揮先鋒部隊,乘烏桓軍陣稍動之機,向烏桓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敗,ㄙˇ者被野。
烏桓單于蹋頓也被臨陣斬ㄕㄚ。曹軍在白狼山之戰中,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余萬。
曹操一舉掃平烏桓。
大家看到,在整個行動過程中,曹操遇到的困難比石勒多得多,但是曹操沒有任何猶豫,也沒有質疑出征前做好的戰略決策。因為他知道作為領導,你要是遲疑了,下面人就心亂了。
他不但不能遲疑,反而更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
而曹操從烏桓回來后,開始追問統計當初勸諫不能出征烏桓的人,大家以為曹老板要秋后算賬,都惴惴不安。
結果曹操說:我這次出行,遇到很多意外因素,雖然成功,但很大一部分歸功于運氣好。
大家說的才是萬全之計。所以要封賞大家,后面希望大家繼續勸諫我。
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
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之。
事前有預案,過程果斷處理異常,事后有分析總結。這就是曹操,一個優秀老大的一貫做事方式。
為啥這麼說?因為在之前的官渡之戰,曹操一面要穩定朝中局勢,與那些保皇派(例如董承、吉平)作斗爭,一面還要防范南方的孫策、劉表等人,尤其是暗中蠢蠢欲動,「猘兒難與爭鋒」的孫策。正面戰場還要面對袁紹的各方面巨大優勢。
整體來說,曹操處于一個內憂外患的尷尬局面,這比平烏桓難度大多了。這種困境,居然讓曹操徹底翻盤,他的能力毋庸置疑。
石勒和其相比,事前預案不夠完善,過程猶豫不決,事后沒有反思分析。
二者高下一目了然。如果石勒碰到曹孟德,估計只能做個五子良將吧。
石勒和曹操做出一番事業后,都要面對自身衰老,繼承人如何選擇的問題。
1、猶豫的石勒沒能阻止石虎的崛起
石勒傾心于自己兒子,溫良恭謙的石弘,將其立為太子。我們且不說為何天下未定要立一個文質彬彬的太子。
這是石勒自己的考量。但選定太子之后。應該給他清理障礙。這是每個君主必須做的。
太子石弘后世的朱元璋,在太子朱標去世后,決定立皇太孫朱允炆后,就開始了大清洗計劃,將他認為的可能危害皇太孫的人物一一清除,哪怕是藍玉這種大將都照ㄕㄚ不誤。
石勒手下,對太子最大的威脅是石勒侄子石虎。
石虎此人,能征慣戰卻又殘忍好ㄕㄚ。他的殘忍,讓兇殘成性的羯胡老大石勒都看不下去。
石勒ㄕㄚ人是為了震懾對手,達成消滅或降服對手的目的,而石虎ㄕㄚ人,純粹為了娛樂,滿足他變態的ㄕㄚ戮欲望。看到石虎是這樣的人,石勒很不安,想ㄕㄚ了他,母親王氏說:「快牛為犢子時,多能破車,汝當小忍之。」
石虎石勒又一次猶豫了,然后決定再看看,石虎在他手下越做越大,勝仗一個接一個,最終,石虎攀登到了太尉、尚書令的高位,成為了僅次于石勒的龐然大物。
此時,張賓已ㄙˇ,沒人能讓石勒這麼信任,幫石勒下決心了。
石勒后期的謀臣徐光和程遐都認為一旦石勒去世,石弘都不能駕馭石虎。
多次向石勒進言,要求強化太子權力,讓太子親近朝政,并削弱石虎權力。石勒雖然給了太子更多的權力,但始終沒有除去石虎。
最后,石勒ㄙˇ前,石虎已經完全掌控了石勒周圍近侍。
石虎不許親戚大臣見石勒,令無人知道石勒的病況。
后又矯詔召命石勒用以防備石虎而出為外藩的秦王石宏及彭城王石堪到襄國,將他們留在襄國,即使石勒知道后立刻命二人回到駐地,石虎仍然不讓他們回去,更騙石勒說二人已在歸途上。
石勒有一次又一次的機會除掉石虎,但卻始終不能下決定。這種猶豫不決最終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兒子。
石勒ㄙˇ后,石虎很快干掉石弘自己做了皇帝,然后,四處征伐,修建宮殿,骨肉相殘,把趙國搞得亂七八糟。
可以說,石勒的猶豫不決最終導致了后趙的滅亡。
2、曹操也猶豫,但更有決斷
選接班人是大事,曹操也在曹丕和曹植之間猶豫。只是曹植幾次失誤后,讓曹操看清他無法承擔大任,賈詡的話,讓他痛下決心。
曹操怎麼做的?他直接ㄕㄚ了曹植的智囊楊修。
要知道楊修是頂級門閥,楊修自己也是曹操的大秘。但楊修是曹植的謀主。
不ㄕㄚ楊修,曹植就不會ㄙˇ心。或者說曹植ㄙˇ心,楊修也不會ㄙˇ心。ㄕㄚ掉楊修,徹底杜絕曹植復起的可能,然后資源傾斜給曹丕,從而確立曹丕世子地位。
最終,曹丕在曹操一系列安排下順利接班稱帝。
3、帝王最重要兩件事
一位帝王,最重要就兩件事: 如何當上皇帝,如何傳位給下一代。
曹操雖然沒有皇帝之名,但卻有皇帝之實。這方面不比石勒差。
而傳位,石勒的猶豫讓他再一次拉開了與曹操的差距。
石勒自視過高,卻多謀少斷。后世和他相同經歷的朱元璋評價更為客觀:
「石勒當晉室初亂,不逢勍敵,故易以成功。然勒聰察有余而果斷不足,故馴致石季龍之禍;俱未再世而族類夷滅,所謂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也。」
而反觀曹操,謀定而后動,多謀更善斷。至于未能掃平天下,除了遇到劉備諸葛亮孫權周瑜這些能人外,自己理想太過宏大也有關系。(具體可見我曹操文章)
我一直認為: 無論讀史還是做事,一定要注意「事上磨」。
從細節和具體事件上,才能看出不同時代人物之間真正的高低,才能給自身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