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湘軍,在清末的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
就在這支驍勇善戰的湘軍隊伍和太平天國打得難舍難分的時候,京城里的咸豐皇帝卻不由擔心起來:這樣一支善戰的部隊,僅聽命于曾國藩一人,若是曾國藩有謀反之心,那麼將如何收場?
于是,胡林翼出現,開始分曾國藩的權,可原本該擔憂的曾國藩卻表現得大喜過望,對他來說,這就是「天助我也」。
胡林翼同樣也是清末歷史上重要的一筆,不過,論名氣,他和曾國藩相比,還是相差了好幾個等級。
此人為湖南益陽人,一生只活了50歲,可他經歷的一切,都奠定了他在史書中的地位。
胡林翼在道光十五年開始參加考試,從鄉試一路開始,竟然一路上都能披荊斬棘,最后還中了進士。
這在他的家鄉民眾心里,本就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因為胡林翼本就出生于小官宦之家,從小就表現出了放縱和驕傲,很多同齡人都害怕他,認為他就是那種典型的「惡霸公子哥」。
可能是青年時期的獨特經歷,讓他很早開始就非常討厭循規蹈矩的東西。
他本人就是順著科舉考試這條路上來的,可他本人卻非常討厭科舉,甚至公開提出「八股之害,甚于焚書」。
這樣的性格,當個紈绔子弟綽綽有余,想在官場上有所成就,就顯得非常艱難了。
幾年之后,正好胡林翼需要守喪,他也就順勢告別了官場,開始過起了「歸園田居」的生活。
這種人的身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閑不住。
到了1846年,胡林翼找到了自己那些仗義的狐朋狗友,湊了上萬兩銀子,來到吏部捐官。
這筆錢,在當時絕對不是個小數目,重金捐官,自然是得考慮后續收益,只要地方挑得好,幾年時間就能把前期的「投資」給掙回來,后面就可以無所顧忌地撈錢。
吏部那些官吏也是見錢眼開的主,看到這麼多銀子,他們紛紛喜出望外,讓胡林翼去挑個喜歡的地方。
胡林翼一張嘴,這些人眼睛差點都掉到了地上,因為他選擇的是貴州。
可胡林翼卻對大家解釋:自己本來就是科舉出身,起點非常高,如今卻是一個七品小官,捐官也是無奈之舉,這本來就是大清的弊端,我選擇去那些偏僻的地方,本就是要跟那些滿腦子撈錢的人劃分界限。
朋友們更是不理解,還擔心給他借的錢極有可能打了水漂,可是胡林翼顧不得那麼多,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只能行動起來。
帶著崇高的理想,胡林翼背起了行囊,去了貴州。
也就是在貴州,胡林翼開始展現出了自己高超的治理能力,那會當地的官兵面臨著極為嚴重的腐化問題。
他的解決手段也非常獨特:不再依靠那些已經出了問題的官兵,而是要充分結合當地的老百姓,此后,在百姓的配合下,胡林翼更是得知了大量的匪患情況,帶著兵就去處理。
最初的時候,胡林翼只是為了尋找心靈深處的一片凈土,可是,當他的才能逐步體現的時候,哪里匪患問題嚴重,他就會被派往哪里。
最多的一次,他一出馬就捉拿了近300名匪盜,名聲也跟著越來越大。
他的壯舉,就連紫禁城當中的皇帝都知道了,咸豐皇帝還不解地問身邊的人:「為何胡林翼為官的名聲這麼好?」
咸豐年間,也是大清動蕩的一段時期,那會太平軍的行動可謂勢如破竹,從廣西打到湖南。
胡林翼遠在貴州,看似取得了不俗的政績,可他的生活,卻也非常「艱難」,和其他當官的基本沒什麼交情。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胡林翼一門心思撲在了工作上,而他這種為官模式是根本撈不到錢的,沒人看好他的前程,自然就不來依附了。
按照那會的官場情況,估計胡林翼到退休,都在貴州出不來,他那些朋友,只會離他遠去,順便還因為錢的事情罵他幾句。
結果,有一個人出現了,那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是一個非常惜才的帥才,他覺得胡林翼這樣的人在當時非常少見,得有所任用才行。
在給朝廷的上書當中,曾國藩也提到了要將胡林翼調到湖南地區來,還稱贊他「膽識絕人,威望夙著」。
其實,這兩人早都認識了,還是在北京一起做官的時候。
不過,那會兩人的關系還算是比較平淡的,他們都是湖南人,頂多算是「老鄉見老鄉」,還好兩人年齡不大,只差了一歲。
這次,得勢的曾國藩把一心扎根在貧困地區的胡林翼找來,兩人的年齡都已經四十多歲了。
這次會面意義重大,湖南的戰火也四處而起。
相同的為官理想,也讓兩人有了說不完的話語,有了曾國藩的引薦,胡林翼也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為官者。
而且,胡林翼也是一個將生歿置之度外,純粹追尋理想的人。
去湖南的時候,那里有6000多太平軍四處征戰,而胡林翼的身邊僅僅只有1000多兵士,根本就不是一個作戰等級。
甚至,在出發之前,他還給妻子寫下了訣別信,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碰巧的是,胡林翼來到了湖北前線奮力廝誅的時候,碰巧趕上了湖北巡撫自誅,那會,也是朝廷懷疑曾國藩的時間段。
在晚清,胡林翼的名聲還是比較大的,只不過后來才漸漸消散了。
很多人是通過曾國藩才了解到胡林翼,在那個時代,同樣也是如此。
1854年初,湘軍從衡陽誓師東征以后,也迅速發展壯大了起來,清廷對于曾國藩已經開始了各種各樣的懷疑。
甚至,還有軍機大臣向咸豐皇帝讒言:「曾國落以侍郎在籍,猶匹夫居間一呼,賺起從之者萬余人,恐非國家福也。」
這句話,恐怕也直接說到咸豐皇帝的心坎里面去了,有歷史記載:咸豐皇帝在聽了這段話之后,臉色非常難看,過了很久才有所回應。
之后,咸豐也很快收回了任命曾國藩為湖北巡撫的成命。
在打仗的關鍵階段限制兵權,本來就犯了兵家大忌,容易傷到戰士們的心。
不過,咸豐皇帝也是幸運,他正好趕上了 湖口戰役慘敗,那會的曾國藩坐困在江西地區,郁郁不得志。
為了制衡曾國藩,咸豐就必須得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思來想去,他想到了本來名聲就比較好的胡林翼。
在咸豐的認知當中,胡林翼是貴州官員,有了政績之后不想著如何提升自己的官位,反而繼續要扎根在貴州,說明他本來對核心權力這種東西就不感興趣,是曾國藩上書,才將胡林翼調到了湖南去的。
這麼看來,胡林翼確實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就這樣,咸豐使得胡林翼「由貴州道員,一歲間為巡撫,湖北所請無不從者。」
這樣做的目的,連縣令都能看出來:是想讓胡林翼與曾國藩分庭抗禮。
這對于曾國藩來說,絕對是不幸中的萬幸, 從任命上來看,此時的胡林翼官職是要高于曾國藩,可胡林翼絕對是曾國藩相信的人,因此,咸豐皇帝會讓他來制衡曾國藩,對于曾國藩來說確實是好消息。
畢竟,曾國藩也是那種有著遠大理想抱負的清官,無論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只要實現了自己的心中所想就可以。
這也難怪,胡林翼被提拔,也讓曾國藩大喜過望,感慨「天助我也」。
而胡林翼在得勢之后,根本沒有表現出絲毫驕傲,反而是將自己的政治理念貫徹到底。
首先,他在政治上全面支持曾國藩。
在清廷鎮壓 太平天國的戰略設想上,其實一直都是搖擺不定的,胡林翼對這樣的情況非常不滿意。
而且,當時的清政府對于江南大營一直都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夠通過他們實現圍剿太平軍,順便還能將受挫的湘軍給吞并掉,如此一來,便能一舉兩得。
在1859年,湖北和江西肅清之后,胡林翼也進駐到了黃州,在這年2月,他向朝廷說明了當前的形勢:竊謂征皖之師,必須求統將才略過人者,分為三路,期以歲月,資其成功;臣宜暫駐黃州,養賢致民,慎固不失,庶收得寸得尺之效。
而在戰略上,他則向清廷不斷暗示:想要繼續下剿,就必須要啟用曾國藩。
在陳述中,胡林翼也一再闡明了,想要實行戰略,就必須得有穩固的后方,除此以外,還得有個能讓眾人心服口服的統帥。
要注意的是,胡林翼的這些提議都并沒有什麼私心,他也是為了湘軍。
除了聯合一些官員外,他還多方求援,給多位軍機大臣寫信,揭露江南大營的腐朽。
其二,胡林翼充分調動起各方的關系,重振湘軍。
在1859年3月,胡林翼派兵援助湖南,并且擊退了太平軍的悍將 石達開。
此時的曾國藩,由于事業上的不得志,心情也跟著非常不好,他漸漸看透了朝廷的本質,也開始想著如何去自保。
胡林翼也看出來了,他為了湘軍,只能不斷調和旗將和湘軍將軍之間的關系,調動湘軍各部全力投入到戰斗之中,這也克服了曾國藩的短視行為,客觀上壯大了湘軍的力量,也為曾國藩的復出增加了政治籌碼。
從這個角度來看,胡林翼確實要比曾國藩技高一籌,他的很多想法,能兼顧清廷的猜忌和諸多旗人大將的想法,曾國藩顯然不具備這些能力。
除了想讓曾國藩復出以外,他還舉薦了包括左宗棠在內的多位人才,來充實湘軍的力量。
其三,胡林翼定戰略,克安慶,為曾國藩再起奠定了最后的基礎。
1860年,江南大營潰,曾國藩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受任為兩江總督。
此時的胡林翼希望曾國藩能夠放膽放手,不要拘泥于皖北這一塊小地之上。
這種顧全大局的胸襟,在當年的亂世之中并不多見。
此外,他還彈劾了一部分官員,為曾國藩掃清了障礙,同樣,他這麼做也并不是為了私心,畢竟,按照他當時的影響力,甚至有機會頂替了曾國藩的位置,可他沒有,始終都在想著如何將曾國藩給撈回來。
曾國藩「天助我也」恐怕也是感受到了胡林翼的想法,兩人有著相同的政治抱負,就有了共事的可能性。
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的時候,胡林翼的精神世界仍然沒有崩塌,相反,他更加向學,真正貫通了圣賢之道。
在打仗的日子里,他還會經常聘請一些知名的儒學名士,和他們一同切磋學問,越是到了最后關頭,他對于理學越是表現出了極度的渴望。
他拋卻了任何物質方面的享受,一門心思完成了向圣賢的轉身。
1867年,胡林翼已經去世了多年。
曾國藩在和幕僚們回憶胡林翼的人生往事時,還將胡林翼與孫權、曹操等人相提并論。
胡林翼一生當中的作為,都體現了他在清末亂世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多見的人才,在貴州到湖北,他也被清廷給予了很大的希望。
他的仕途,在中后期甚至要比曾國藩還要暢快,很難想象:若是胡林翼去世的時間再晚上一些,那麼南京大勝之后,唯一封侯的是曾國藩還是胡林翼,恐怕就不好說了。
特別是在曾國藩離開的那段日子里,時局正在不斷惡化,如果沒有胡林翼勉強支撐,那麼歷史很有可能會被徹底改寫。
如果不是胡林翼包攬全局,那麼局面在當時已經是沒人能夠控制的。
有學者評價說:胡林翼的質量的高貴在于大局意識極強,卻并未突出自己,取代曾國藩在湘軍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