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去世后,為何大明迅速衰亡?你看看萬歷皇帝任命官吏的憑據
2022/06/15

明朝后期,歷史舞臺上出現了一位彪炳史冊的名臣,即張居正。此人性格耿直,執法嚴明,而且是位著名的改革家,創制了著名的「一條鞭法」,使大明后期的衰退之勢得到相當的扭轉。當時他作為首輔(宰相)輔佐幼年的萬歷皇帝,兢兢業業,大刀闊斧,成為整個大明江山的中流砥柱。

但張居正似乎也成了大明王朝最后的棟梁,他ㄙˇ之后,明朝迅速走向衰落,數十年后便滅亡了。

那麼問題來了,張居正在時,萬歷皇帝還小,可以說是張居正親手把皇帝「帶」大的,是他輔佐了皇帝,并對皇帝有很大的指點教導作用;按說張居正ㄙˇ后,萬歷皇帝真正長大了,應該可以「自理」了,可以獨當一面,執掌大明局勢了, 為何卻讓自己的江山迅速走向衰亡?

原因很多,但有一條很重要,你看萬歷皇帝任命官吏的憑據是啥?不是看對方的才智,而是憑一根竹簽。

大明的衰落

從整個中國古代史看來,明朝還是不錯的。特別是自秦以來,就是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后,享國達300年左右的朝代極為罕見,兩千多年間,也僅明、清兩朝而已。而漢、唐和宋朝盡管也都基本達到或者超過了300年,但這三朝都被攔腰截斷,王莽、武則天和金人把漢唐宋都劈開為兩半,它們實在算不上長時間統一的王朝。

整體說來,能夠長期統一的長命王朝是好的,它可以讓社會處于長期穩定的狀態,避免頻繁的改朝換代,少些戰爭,對于老百姓,對各行各業都是有好處的。但一個朝代太長也未必都是好事。特別像明朝,簡直有點太長了,它的后期,社會基本處在停頓狀態。經濟不前,政治腐敗,軍事荒廢,給清朝的崛起提供了契機,從而使滿清,一個相對落后的群體取代了華夏正統,幾乎達300年之久。

按說,都是中國人,滿清或者漢族,誰當政都還是中華民族的事情,跟日本人或者歐美人無關;但問題是,滿清的取代大明,究竟是不是歷史的進步?這個向來很有爭議;況且,滿清在取代明朝時,社會重新「洗牌」,神州大地再次陷入一片血腥的ㄕㄚ戮之中,數千萬人口的消失,難以計數的財富的喪失,讓中華民族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以至于在近代徹底落后于西方了。 如果當時大明沒有被滿清取代呢?中華民族的命運是不是會更好點呢?這個很難說,但至少充滿懸念,甚至是希望。

但一切的假設都是徒勞。明朝還是亡了。亡得灰頭土臉,無話可說。雖無話可說,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追究一下其滅亡原因還是很有必要的。

其實 大明亡國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作為一國之君,皇帝太懶散了。特別是明朝中后期,經常不上朝,甚至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大有人在。當然,如果臣子很有治國安邦之才,皇帝管不管事都無所謂,管多了也不好,少管點,讓大家各司其職好好干,也可以「無為而治」。但如果臣子們都很懶散,皇帝也懶,那事情就不妙了。再說,即便是下面人能干,皇帝也不該不上朝,你是一國之主,就是上朝沒事干,也得有個勤政的姿態;如果徹底撒手,這江山就懸了。

張居正改革和對皇帝的控制

其實明朝到萬歷皇帝的上一任,即隆慶皇帝時,就有點日薄西山的味道了,吏治腐敗,經濟蕭條,國庫虧空,這時,張居正登上歷史舞臺。他要挽狂瀾于既倒,于是大刀闊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比如政治上的考成法,經濟上的一條鞭法等

張居正于1572年,即隆慶6年時始任內閣首輔(相當于他朝的第一宰相,或者首相)。第二年,隆慶帝駕崩, 萬歷皇帝朱詡鈞繼位,此時他才9歲多。所以,等于說萬歷帝一登基,就遇上了大明朝幾乎最有能力的人當自己的「助手」,此乃萬歷之福,不過也是他的「災難」。如何說呢?

因為張居正當政時還有一個重要的舉措是,對年幼的萬歷皇帝的管教或者控制。當時的萬歷帝小屁孩一個,啥事不懂,基本全靠張居正當家。而張居正也是當仁不讓,想盡力培養一個蓋世明君,因此他以帝王師的身份,一直對萬歷帝要求極為嚴格。 萬歷帝和他的母親慈圣太后對張居正都尊稱為張先生。

張居正對皇帝嚴厲到什麼程度呢?為了讓皇帝多讀圣賢書,張居正控制了小皇帝的上朝時間,即每月只逢三、六、九早朝,其他時間不必上朝,把時間全用來讀書。除了讀經書外,還要讀歷史,研習書法之類的。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他沒有什麼自由的時間,像一般學子一樣學習,甚至比一般讀書人更加用功。時間長了,這讓他確實受不了,但鑒于母親慈圣太后和張居正的權威,他只有忍受。

除了學習外,張居正對萬歷皇帝的日常生活管教得也很嚴格,比如節儉、節欲等,這都讓小皇帝心里不爽,雖然不能公開反抗,但在心中對張居正是比較「痛恨」的。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 就是張居正的「專權」,他也是歷史有名的獨斷專行者,朝中一切都是他說了算,皇帝倒成了臣子的工具。在萬歷帝漸漸長大之后,心里就極為不滿。那時,萬歷想要見哪個大臣,也須經張居正的點頭,皇帝太沒有自立性和自由度了。

在皇權社會,盡管理論上,皇帝應欣賞和支持張居正,因為張居正畢竟是為了大明江山的繁榮富強而工作,他忠于大明江山是無疑的。但皇帝都有私心,他要求自己的臣子不僅要忠于社稷,更重要的恐怕是要忠于他本人。而忠于皇帝本人,是個很復雜的東西。除了人好、能干等因素外,恐怕還有一條就是會討皇上開心,皇上想花錢了,你得想辦法去弄。

如果你經常對皇帝要求很苛刻,讓他省著花錢,就必然會遭到皇帝的厭棄。像清朝的和珅那樣,明明是奸臣,但他極會討皇帝的歡心,所以乾隆帝就很器重他,離不開他。

但張居正不管這些。萬歷帝盡管理智上認為張居正做得對,但在情感上其實十分討厭他,甚至恨他。所以張居正一去世,就遭到了萬歷帝的清算。

萬歷帝的「無為而治」

張居正ㄙˇ時,萬歷帝18歲,正好成年。按張居正的設計,此時的他已然成熟,可以執掌大舉,做一位再世堯舜,曠世明君了。誰知萬歷帝卻恰恰走上了反面。

「ㄙˇ老頭子終于見閻王了,朕可以自由了!」18歲的萬歷心中一定是這麼想的:「老子長大了,也該自己當家做主了吧,嘿嘿。」于是萬歷就開始放開性子胡搞。他首先要做的是對張居正的清算,張居正的家不僅被抄,并且削去他生前的官職和封號,將其家屬或者害ㄙˇ或者流放, 張居正甚至險遭開棺戮尸。

然后,萬歷不再勤政。事實上,從他23歲開始,直到57歲駕崩, 這30多年,他只上過兩次朝,即在他28歲和32歲時「勤政」了兩次。萬歷自23歲就開始稱病不愿上朝了。即便是祭祖這樣的大事,他也是在28歲那年便中斷了,以后全由別人代勞。

皇帝年紀輕輕的,難道真的得了什麼怪病,從而長期請病假不能「上班」了嗎?這個誰信。不過他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倒是有可能的。整天在后宮廝混的人不可能太健康了。不過萬歷也不是徹底不管事,他有一件事是挺上心的, 就是弄錢。你在后宮整天花天酒地沒錢也是不行的。之前受夠了張先生的勤儉節約,這時就變本加厲地花錢了。他最佳的斂財方式,就是重用太監,到各地挖礦弄錢。

對于政事,萬歷則完全撒手,交給大臣去辦。還美其名曰 「無為而治」。但皇帝一懶,大臣也懶。反正皇帝不上朝,大臣的奏章也沒人看,干脆大家也省事了。

萬歷的奇葩在于,他對官吏的任用極其不上心,隨便到極致。比如派遣和升遷中下級文官,用抽簽的辦法決定。吏部把候補人員的名單開列出來,一個官員除了不得出任原籍的地方官,或者其父子兄弟的上下級以外, 他將要出任什麼官職,決定因素不是他的道德和才智,而是出于一根竹簽,搖中誰是誰。

但即便如此,開始還好,起碼各地方政權有個管事的。但到后來,萬歷徹底消極「怠工」,各地政府官員全都消極怠工,許多官吏覺得干著沒勁,都辭職了。

眼看國家機器難以運轉,在萬歷25年正月二十四日, 首輔趙志皋急了,他上書皇帝痛心地說,吏部掌印無官,四司諸業務停辦,朝廷和地方官員舊者不升,新者無職;地方各郡縣官員許多都空著位置;監察部門也無人無力,是本朝200多年不曾有的現象。陛下,您看怎麼辦?

可萬歷帝仍無動于衷,故意跟大臣對抗,我就是不管這些閑事,你們看著辦吧。

結果74歲的首輔趙志皋干脆也宣布生病,回家養病去了,一養就是3年,最后在家中病逝。

到萬歷30年的時候, 朝廷的六部居然空缺正職首長尚書3名,缺副職侍郎10名,中央言諫監察部門缺官94名。省級地方官,缺中央特派巡撫3名,缺少相當于省長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達66名,缺知府25名等等,各個衙門簡直門前落雀了。

此后問題更加嚴重,到萬歷39年時,朝廷九大政府部門,正副首長僅存8人,堅持上班的正職只有1人,副職2人,其余5人全部不上班,白拿工資。內閣大臣就一人 向高上班,朝廷各個機構基本癱瘓。

最后,大家都覺得在中央混著沒勁,干脆都回家走人。萬歷40年九月, 首輔李廷機像手機停機了一樣,辭職不干;萬歷41年七月,兵部尚書孫瑋自動辭職;同年九月吏部尚書趙煥辭職;接著禮部侍郎孫慎行也回家了。這些可都是要害部門,大家都罷工,都沒人管了。

有的還好,他們辭職,萬歷皇帝還批準了;還有不少部門領導辭職,皇帝連批準都懶得批,大家只有自動散伙,各回各家。明朝有個七品芝麻官曾經有句名言: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而此時卻是:當官實在沒啥干,不如回家賣雞蛋。

這樣的政府,焉能不敗?關鍵,要是真的天下太平了也好,大家吃喝不愁,無憂無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那麼要這些政府官員也沒用,凈吃閑飯,回家就回家了。可問題是,當大明在皇帝的帶領下,各級官吏「無為而治」的時候,甚至連無為而治都不想的時候,北邊卻有一個民族,在一個部落首領的帶領下,悄然而動。 這個首領叫努爾哈赤……

萬歷皇帝總共活了57歲,卻當了48年皇帝,是大明朝當皇帝時間最長的了,不過也是最會混日子的人。這估計是當初張居正ㄙˇ活都想不到的事情。萬歷皇帝朱詡鈞于1620年駕崩,離大明亡國還有24年。還好,蒙上帝的福,沒有當亡國之君……

AD
文章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