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入 郭子興的紅巾軍到1368年擊破各路勢力在南京稱帝,朱元璋雖然掃除了各種障礙一統天下,建立了姓朱的大明王朝。
但在明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面對的實際上卻是一個百廢待興、內憂外患的局面。
首先,在戰爭上,雖然朱元璋順利地將元順帝驅逐出了大都,但元朝殘余勢力依然占據著北方草原,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時時威脅著剛剛誕生的明朝政權。
南方的四川、云南、貴州等地也還盤踞著各方勢力,陳友諒、張士誠的舊部也一直蠢蠢欲動,朱元璋坐在皇位上,壓力也十分巨大。
郭子興
其次,獲得了江山之后仔細一看,朱元璋發現自己要面對的,是一個被元朝禍禍得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經歷了多年的戰火,百姓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百業待興,整個社會陷入崩潰的邊緣。
再然后,朱元璋白手起家,出身貧寒,因此身邊并沒有強大的宗族支持,反而依靠的是那一幫一起的鐵桿兄弟。
鐵桿兄弟們都有雄才大略,在取天下的時候,兄弟同心自然是好事。
但是天下大定之后,這幫兄弟們以開國功臣自居而后居功自傲的,藐視皇權違法作亂的,不給朱元璋面子的比比皆是。
原來的鐵桿兄弟,現在讓朱元璋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皇權權威受到了挑戰,為了握緊手中的權力,難以避免的產生了欲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朱元璋果斷地采取了「重典治國」的雷霆手段。
都說「亂世用重典」,也就是說各大君主帝王在面對社會混亂、局勢不清的情況下,會選擇采用極其嚴苛的律法來進行統治。
朱元璋顯然對這個做法也是十分認可的,這樣才能震懾住社會各個階層,以最快的速度讓大家都安分守己,各司其職好好干自己的活,發展社會。
為了達到「重典治國」的目的,朱元璋嚴格地制定了法律制度,最主要的代表有《大明律》和《大誥》。
《大明律》在前朝法律體系之上,做了詳盡的補充,比如:全面規定了規定有哪些、文武官員所應盡的職責以及對應的處罰方式、對于軍人犯罪的認定等等。
特別是在對待文武官員方面,明確規定了「交朋結黨紊亂朝政」「結交近侍官員」等都很嚴重。
《大誥》則是對《大明律》的補充,是朱元璋為了彌補法律的不足而特別頒布的。
其中規定的酷刑讓所有人都聞風喪膽。
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國」策略,在明朝初期,順應了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元朝末年瀕臨崩潰的社會得到了穩定恢復和發展,為大明王朝后世的興旺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
說起大明王朝,很多人就會想到從乞丐和尚一路奮斗到天下至尊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朱元璋那赫赫有名的「反腐倡廉」的管理手段。
眾所周知,在朱元璋手下當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明初開國功勛們在他的雷霆手段下幾乎全部被一鍋端,在朝的官員們也是拿著最低的工資還要每天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上班。
歷史上有名的「窮官」幾乎都出現在明朝,這讓大家都很感興趣,明朝的官員們到底有多窮?
普通官員們窮得揭不開鍋是普遍現象,你可以說那是官做得太小了,所以窮。
但實際上,當時連官至正二品的名臣吃個肉都可以成為新聞。
在這些窮官們中,最慘的要數這個叫「曾秉正」的了,因為他不但丟了官,還連回老家的路費都出不起了,落得要用兒女換錢湊路費的地步。
從古至今,在很多人眼里,「做公務員」也就是當官,總歸都是一個不錯的工作了。
但這個事情在明朝就不一樣了,在明朝當官,可以算得上是歷史上「最悲催」的公務員之一了。
如果你是個貪官,那麼朱元璋對付「貪污」的手段聞所未聞,再加上滴水不漏的管理,讓你渾身是膽也不敢貪。
但是,即使在這樣嚴厲的法律之下,貪腐行為依然屢禁不止,這個時候朱元璋認為肯定是對貪官的懲罰還是太輕了。
不管是斬首也好、抄家也好,都不足以震懾這些膽大包天的貪官。
于是,朱元璋要舉出例子,將貪官做成一個人皮假人,放在衙門里的官座旁邊。
新來的官員看到原來官員在這個位置上貪污的悲慘下場,簡直就是觸目驚心,再也不敢跨越雷池。
這種做法,終于有效地制住了當時官場的貪腐之風。
如果你是個清官,又因為朱元璋自己是吃糠咽菜窮大的,為了避免官員們因為生活奢靡而無心正事,沾染奢靡的陋習,他給官員們制定的「俸祿」也少得可憐。
在「節儉」方面,朱元璋認為給官員們發的工資只需要滿足官員們日常生活略有結余就足夠了 。
明朝的俸祿除了很低以外,在發放的形式上也是讓官員們很郁悶的。
一方面由于國庫空虛,一方面也是朱元璋為了防止官員們亂花錢,朝廷發的俸祿基本上都不是銀子,有的是「紙幣」、有的是「糧食米面」等實物,至于這些東西是不是值那麼多銀子,只有窮困潦倒的官員們自己最清楚了。
明朝的名臣海瑞,是一個極其有能力又清廉的官,官都當到正二品了。
有一次,海瑞的母親過壽,海瑞是一個再孝順不過的人,于是特意去買了二斤肉給自己母親過壽。
沒想到一個正二品的官員,就因為買了二斤豬肉而成為了大家的談資。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海瑞為官清廉,就靠著朝廷里發的俸祿,能有飯吃就不錯了,大家紛紛感嘆海瑞居然還有錢買肉了!
另外一個有名的窮官就是前面提到的「曾秉正」了。
曾秉正原本是很受朱元璋喜歡的一個大臣,這從他的發跡之路就可以看得出來。
曾秉正原本只是洪武年間由當地地方官推薦上來的學正,學正也就是一個九品芝麻官而已,但他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也是一個善于抓住機會的人。
洪武九年,天生異象,朱元璋覺得有點不妥,于是就把文武百官都招來問問,大家有什麼看法。
劇照
曾秉正很會說話,上疏千言,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一路把他提拔到了正三品的官職。
但是,曾秉正這個人,做官就跟他的名字一樣,十分的耿直。
曾秉正雖然后來官至三品但畢竟是從地方官員做起的,在這一路升遷的過程中,他也有機會看到更多當時社會的弊端和朝堂上的黑暗。
曾秉正也不是個為了當官前途就對著朱元璋阿諛奉承的人,于是,針對當時的社會情況,多次耿直上言。
朱元璋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心懷雄才大略,對于明初時期的形勢判斷得十分清晰,但又滿懷猜忌,說話稍微有點不小心,就會觸怒他。
曾秉正經常不分場合、不顧形勢就指責官員,甚至反駁朱元璋。
一來二去,曾秉正不知不覺中就多次得罪了朱元璋。
終于有一次,曾秉正再次跟朱元璋在政見上有了分歧,曾秉正依然不屈不撓跟朱元璋對著干,朱元璋一怒之下就罷黜了曾秉正的官革了他的職。
按照明朝的規定,被革了職的官員是不能繼續留在任地的,他必須馬上返回家鄉。
曾秉正被朱元璋一怒之下罷官革職的地方離他的老家十分遙遠,一家老老小小如果要順利地回到家鄉肯定免不了需要一筆路費。
曾秉正官做不成了,趕緊回家收拾行李準備回老家。
沒有想到這一收拾,雖然自己從地方官員升遷到了正三品的官員,兢兢業業也為朝廷操勞了多年,自己家里面居然幾乎沒有幾兩碎銀。
回鄉之路山高水遠,家里居然窮得連路費錢都沒有了。
情急之下曾秉正想起自己可以找一找官場上的朋友,希望可以借到一些銀子,籌措一家老小回家的路費。
但一方面可能是曾秉正平時快言快語得罪的人多了,也可能是曾秉正是朱元璋罷黜的官員,大家都不敢與他交好,借了一大圈沒有人愿意借錢給她。
回到家,面對著空蕩蕩的房間,曾秉正就犯了難了,怎麼辦呢?
回老家,沒錢;不回老家也是不行的,犯法,拖累的是全家人的性命。
在這種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曾秉正沒有別的辦法了。
「中年失業」又沒有人敢幫忙的曾秉正,把目光投向了自己年僅4歲的女兒,女兒一人的性命還是全家人所有人的性命?
曾秉正做了一個讓自己后悔的決定,他忍痛將自己4歲的女兒換錢了,換了一點銀錢帶著全家人回鄉。
這個事情很快就被朱元璋知道了,然而朱元璋知道之后并沒有因為曾秉正為官清廉家中赤貧而感動,也沒有覺得一個正三品的官員家里這麼窮有什麼不對,反而是勃然大怒。
看到這里,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朱元璋知道官員家里因為「窮」而換了女兒換路費為什麼會生氣呢?
第一個原因是,在朱元璋的算盤里,曾秉正這樣一個正三品的官員,每個月有35石的俸祿,如果他勤儉節約,已經足夠他們家日常的開銷了。
第二個原因是,曾秉正一直都是一個飽讀詩書的讀書人,朱元璋覺得曾秉正平時就滿口仁義道德,現在居然上演換女回鄉的戲碼。
曾秉正這個行為在朱元璋眼里這分明就是在作秀,也是對朱元璋這個皇帝的嘲諷。
大怒之下,朱元璋把好不容易湊齊路費的曾秉正又抓了回來,并且說曾秉正這樣換女求財的行為有違倫常,不配有后人。
其實,現在看起來曾秉正真的還是很冤屈的,雖然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每個月35石的糧食比他當初小時候要好多了,怎麼可能真的要落到換女求生的地步?
但實際上在當時的「薪酬體系」下,其實曾秉正這樣的官員每個月實際拿到手的俸祿并沒有朱元璋想的那麼豐厚。
明初時期,政權剛剛穩固,經歷了長期的動亂,國庫空虛。
因此,曾秉正當時拿到的「俸祿」35石,既不是糧食也不是銀子,而是明朝政府的推行的紙幣「寶鈔」。
這些「寶鈔」能不能維持曾秉正一家的日常生活呢?其實并不能。
因為在當時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沒有如朝廷所愿的用「寶鈔」流通,大家也還是只認「真金白銀」,不認「寶鈔」。
可憐的明朝官員們,拿了朝廷發的俸祿「寶鈔」,但是拿到市面上想要用,卻形同廢紙一堆沒有人收。
所以,曾秉正當時也真的不是在作秀,實在是沒錢了才這樣做的,只可惜,朱元璋并不相信。
雖然說朱元璋在明初采取的「重典」手段讓所有人都心驚膽顫,留下了不少冤案,也為后來明朝的衰敗也埋下了隱患。
但當時在經歷了元末的混亂,天下初定,也只有這樣「重典治國」,才能讓朱元璋以最快的速度穩定朝局,開啟后來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