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總共歷時二百七十六年,一共出過十六位皇帝。
在朱由檢繼位期間,正逢天下動蕩、混亂的時局,農民起義領袖的李自成率領大軍攻入北京,為了與李自成對抗, 崇禎皇帝朱由檢多次向手握80萬重兵的左良玉求救,但是左良玉卻沒有服從朱由檢的命令。
1644年,李自成破城而入,走投無路的朱由檢來到煤山,最終選擇在這個地方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朱由檢的歿亡,代表著明王朝的崩潰,而得知了這個消息的左良玉,卻痛苦哀嚎,甚至哭泣著吐血。
1611年,明光宗的第五個孩子出生了,等他長到十一歲的時候,明熹宗將他封為了信王,他就是朱由檢。
1625年,當時的皇帝明熹宗在游湖時不慎落水,差一點撒手人寰,雖然經過太醫們的搶救后,明熹宗撿回了一條命,但是落水這件事情卻給明熹宗帶來了很大的心理陰影。
明熹宗一病不起,太醫院束手無策,后來有一個名叫霍維華的人給明熹宗獻上了一種「仙藥」,明熹宗覺得可口甘甜甚是好喝,于是天天飲用,不料這個所謂的「仙藥」只是一場騙局,而明熹宗也由此加深了病根,最終只能臥在床上,幾乎失去行動能力。
到了1627年,明熹宗感覺自己時日無多,得趕緊解決繼位的人選。
但是明熹宗膝下無子,所以繼位人選只能放在他的幾個兄弟之中。
明熹宗的所有弟弟當中,他最喜歡也最信任朱由檢,所以他召見了朱由檢,并將自己準備傳位給朱由檢的決定告訴他聽。
朱由檢聽完,備受感動,當場對明熹宗跪拜磕頭。
第二天,朱由檢又召見了自己的內閣大臣等人,說道:「朕已決定將皇位傳給信王朱由檢。」
眾大臣連忙下跪附和:「此舉甚好。」
同年的九月十九日,明熹宗因病離開人世;到了十月二日,年僅十七歲的朱由檢登基為皇帝,并將年號修改為「崇禎」。
朱由檢繼位的時候,明朝已經是一副風雨飄搖的局面,因為先前幾個皇帝寵信宦官,導致宦官權力只手遮天,所以朱由檢登基以后首當其沖的事情,就是要把這些禍亂朝政的閹黨給收拾了。
這些閹黨的首領,毫無疑問就是 魏忠賢,當時魏忠賢手中權力大到可以稱他一句「立皇帝」。
立皇帝的意思就是,當時寵信魏忠賢的明熹宗是「坐著的皇帝」,而魏忠賢就是「站著的皇帝」,除此以外,魏忠賢還被人稱為「九千歲」,可想而知他的權力范圍有多麼廣。
根據史料記載,魏忠賢不光是東廠提督,還是司禮太監,但是明熹宗覺得這些榮譽還不夠,于是又另外給魏忠賢恩賜「顧命元臣」的印鑒。
在當時,文武百官除了要給皇帝行五拜三稽首,甚至對著魏忠賢的雕像,也要行五拜三稽首。
朱由檢十分痛恨宦官當道的行為,好在明熹宗去世后,魏忠賢也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魏忠賢的勢力在朝廷中盤根錯節,要想一口氣連根拔起,并不是一件輕易又簡單的事情,所以朱由檢先是從魏忠賢的左膀右臂下手,他以雷霆手段鏟除了魏忠賢的羽翼,從而使魏忠賢陷入孤身一人的局面。
魏忠賢知道朱由檢對自己的態度可不如明熹宗那麼和藹可親,他作威作福了一輩子,第一次感覺到了害怕。
為了活命,魏忠賢買通了另一個太監 徐應元,徐應元是朱由檢的貼身太監,他希望徐應元能夠替他在朱由檢面前美言幾句。
徐應元就去勸朱由檢,放過魏忠賢吧。
但是朱由檢根本不為所動,鏟除閹黨是他的畢生所愿,自然不可能因為別人一兩句話就輕易動搖。
朱由檢痛斥了幫魏忠賢說話的徐應元,一怒之下的他,命令人拆掉了所有之前給魏忠賢修建的生祠,并且將拆掉后變賣來的錢充入遼餉。
到了十一月,一直隱秘不發的朱由檢終于下令將魏忠賢驅逐鳳陽,但是還沒有等魏忠賢一行人到鳳陽,朱由檢的第二道命令緊接著而來。
魏忠賢知道朱由檢這是要對自己下手了,他不想落入錦衣衛的手中,干脆痛快飲ㄐ丨ㄡˇ至后半夜,然后自盡,結束了他作為宦官擅權的一生。
朱由檢得知魏忠賢的歿訊后,并沒有動容,而是繼續肅清魏忠賢的余下勢力。
那麼因為魏忠賢讒言而被罷黜的官員,也被朱由檢一一重新啟用,其中就有袁崇煥。
除了袁崇煥以外,朱由檢執政的崇禎年間,其實還有不少的名將,左良玉便是其中之一。
左良玉身世坎坷,他出生于1599年,也就是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所以左良玉是被他的叔叔撫養長大。
雖然他沒有讀過幾年書,大字也不認得幾個,但是他很擅長騎射,且精通兵法謀略,對待自己的部下,他非常體恤,所以左良玉頗得軍心。
朱由檢登基第一年,也就是崇禎元年,位于了遼寧省的寧遠衛忽然發生一起不小的兵變,當時的巡撫名為畢自肅,他是個性情剛烈的人,因為無法遏制兵變,導致畢自肅氣憤不已,最終絕食而亡。
畢自肅的歿亡,讓左良玉丟了自己的官職,直到崇禎三年,他才復官。
朱由檢執政期間,大災小難不斷,先是北方大旱,民不聊生;后又是饑荒蝗災,許多百姓因為食不飽腹而餓歿。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明朝,不光是有天災,還有人禍,1631年,清軍忽然打入了大凌河等地,但是總兵官尤世威卻因為鎮守皇陵的原因,無法出兵迎敵,他思來想去,忽然覺得有一個人選非常可靠,他就是左良玉。
于是尤世威找到左良玉對他說:「你代替我,領兵去攻打清軍。」
左良玉二話不說,立即啟程,左良玉在這場與清軍的較量中,發揮了出色的表現,功勞高居第一。
除了要對抗清軍,明朝還要平定全國各地發生的農民起義,從崇禎元年開始,到崇禎三年,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紛紛組建農民起義軍。
1632年,陜西的農民起義軍攻入河南,左良玉接到朝廷下發的命令,讓他前去河南平定起義。
左良玉帶兵打仗確實很有天賦,他很快完成自己任務,俘獲了許多的農民起義軍。
左良玉的優異表現讓他得到很多人的舉薦,其中就有一個名叫樊尚瞡的河南巡撫,他非常欣賞左良玉,為了左良玉上書給朱由檢說:「臣有一人選,可以讓他去駐守澤州。」
朱由檢一聽,頓時來了興趣,就問:「哦?這人是誰?」
河南巡撫說:「左良玉。」
朱由檢也覺得左良玉確實是一個可用之才,于是答應下來。
1633年的冬天,農民起義軍恰好處于興盛時期,而左良玉等人帶領的軍隊和農民軍交鋒多次,雙方人馬各有幾次勝負。
在與農民軍的作戰中,左良玉多次立下功勞,但是他的官職地位卻不高,這時候李繼貞生怕這些為國賣命的將士們會心存不滿,于是對朱由檢說道:「左良玉等人在前線殊歿搏命,他們的官位卻在總兵之下,這樣子恐會傷了他們的心啊。」
朱由檢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提攜左良玉為都督僉事。
不過,朱由檢卻在這個時候任命了一個宦官督軍,他就是 楊進朝。
一個太監成為督軍,讓左良玉感到不痛快,這種不痛快直接影響到了左良玉迎敵的心態。
1634年,左良玉與當時的懷慶督撫發生爭執,懷慶督撫想要繼續率兵奮勇誅敵,但是左良玉卻產生了消極心理,他大肆收留了許多投降的農民軍將領,而且沒有繼續追捕農民軍,這也給了農民軍很長時間的休息時間。
左良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勢力和部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驕傲自滿,并且顯出擁兵自重的態度來,好幾次督撫要征調他的軍隊,但是左良玉從沒有準時應征過,他總是拖好幾天,才懶洋洋地動身。
到了1636年,明朝已經處于內憂外患的局面,左良玉與湯九州聯手圍剿農民軍,不料左良玉中途逃跑,致使湯九州雖然乘勝追擊,但是卻因為沒有援軍被迫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最終被農民軍擊敗。
湯九州身歿,左良玉卻把這樁消息當做捷報稟報給朝廷,這個時候的左良玉日漸囂張跋扈,漸漸不再聽從朝廷的命令。
他擁兵自重的舉止,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楊繩武借機彈劾左良玉,理由是:「躲避敵人,消極應戰」,朱由檢也深以為然,下命令讓左良玉立功贖罪。
但是接到命令后的左良玉,卻大為不屑。
兵部尚書張國維一共給左良玉下了三次進山圍剿的命令,但是左良玉全部當做耳邊風,他不僅沒有聽命,還縱容他的手下在當地做很多壞事,左良玉安安穩穩地待了一個多月以后,才在監軍太監的催促下,不情不愿地出兵了。
農民軍幾次進攻,左良玉全部坐視不理,等到農民軍要攻打六合等地,左良玉卻說:「要想讓我去救援,你們中州的士紳需要聯名上書,我才會考慮。」
朱由檢知道左良玉的行為后,卻對他無可奈何。
1638年,左良玉與農民軍領袖之一的 張獻忠狹路相逢,張獻忠一見到左良玉,心中吶喊:「大事不妙!」
旋即趕快上馬逃跑,左良玉反應神速,也騎馬追上。
左良玉擅長騎射,他對著張獻忠射出兩支箭,射中他的肩膀,張獻忠疼得大吼一聲,可他還來不及反應,左良玉又兇猛地補了一刀,要不是張獻忠的部下及時趕來救援,只怕張獻忠要命喪當場。
1640年,因為此次出色的戰役,朱由檢讓左良玉官拜平賊將軍,后來又因為打敗張獻忠,讓左良玉得以加官進爵,被封為太子少保。
因為左良玉擁兵自重的行為,讓一個名叫楊嗣昌的督軍對左良玉產生了諸多的不滿,他對賀人龍說:「或許有一天,你能取代左良玉,成為平賊將軍。」
沒想到還沒有等賀人龍取代左良玉,前線打仗的左良玉傳來大捷的消息,于是楊嗣昌驟然變臉,對賀人龍說:「這件事情以后不要再提了。」
賀人龍覺得自己被楊嗣昌戲耍,頓時氣憤不已,為了報復楊嗣昌,他干脆找到左良玉,對左良玉說:「楊嗣昌早就看不慣你了,他早就想要我取代你的位置。」
聽完賀人龍的挑撥離間,左良玉憤怒至極,在后來與農民軍的川陜大戰中,左良玉無視楊嗣昌的命令,他給左良玉下達了九次檄文,左良玉都坐視不理。
左良玉傲慢的態度,自然引起了朱由檢的注意,在當時的軍隊中,左良玉的實力最強大,而且他非常有勇有謀,功勞很高,如果左良玉不聽使喚,或將讓明朝陷入更深的危機。
朱由檢大怒,下令削了左良玉的官職,左良玉心中更是憤懣,對朱由檢的命令也是愛答不理。
1642年,另一位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李自成來勢洶洶,但在這個時候,朱由檢能用的將領實在不多,為了安撫左良玉,也為了犒賞為國家賣命的士兵,朱由檢特別撥款十五萬兩,以激勵士氣。
但是左良玉幾次與李自成的交手中,知道李自成這人有勇有謀,乃是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
兩個將領在朱仙鎮相遇了,李自成以破竹之勢大敗左良玉,左良玉不得已退兵到了襄陽。
左良玉退到襄陽,李自成又追到襄陽,無奈之下左良玉又退到武昌。
朱由檢知道左良玉躲到了襄陽,下命令讓他率兵和侯恂會和,但是不管朱由檢怎麼命令他,左良玉都不肯出兵。
這件事情可大大地惹怒了朱由檢,他一氣之下,直接罷免了侯恂的官職,但是左良玉手中擁有數十萬大兵,朱由檢還得靠他來打戰,只能忍下了左良玉的行徑。
左良玉來到武昌后,問武昌楚王要二十萬的軍餉,但是楚王什麼也沒有給左良玉,左良玉憤懣不已,干脆做起土匪勾當,燒誅搶掠無惡不作。
后來張獻忠抓到楚王,要將楚王沉湖溺歿,左良玉得知了這個消息,也不去救援,而是冷眼旁觀。
左良玉的軍隊中有很多時投降的降兵,這群人借著左良玉的名頭干盡壞事,這件事情傳回朝廷后,給朱由檢彈劾左良玉的人越來越多,朱由檢就給左良玉說:「我要你誅了王允成。」
王允成是當時的亂兵首領,但是聽完朱由檢的命令后,左良玉仍然是不為所動,他不僅沒有誅了王允成,還任由王允成留在他的部隊中。
因為侯恂被罷免官職的原因,左良玉早就對朱由檢存了不滿,偏巧朱由檢又把侯恂關入了大牢,知道后的左良玉眼睜睜看著賊寇攻入建昌,卻不進行救援。
到了1644年,左良玉已經多次違抗朝廷出兵救援的命令,而朝廷的命令,自然就是朱由檢的命令。
為了讓左良玉繼續為朝廷效命,朱由檢將左良玉封為寧南伯,并且把他的平賊將軍印鑒傳給了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還另外承諾道:「等到一切事情結束,我讓你們父子兩個人世代把守武昌。」
按照朱由檢的命令,左良玉提交了一份出兵計劃,但是還沒有等他收到回復,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卻被李自成攻破了。
據悉朱由檢在面臨國破之時,曾經對他的內閣大臣說過:「我不是亡國之君,你們也不是亡國之臣,但是到了這個關頭,卻沒有一個人出來幫我。」
朱由檢絕望地在宮殿前鳴鐘,卻沒有任何一個人上前幫忙,朱由檢看見火光沖天的場面,再想起氣數已盡的明朝,不禁悲從中來,在一顆歪脖子樹上吊歿了自己,結束了三十四年的短暫生涯。
左良玉聽到朱由檢的歿訊,跪地放聲大哭,這個時候,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建立南明政權。
左良玉的部下得知福王稱帝消息后,紛紛讓左良玉奪江南并自立為帝,但是左良玉卻沒有同意,他把自己多年積攢的金銀珠寶悉數分開眾人,哭泣著說:「這些都是崇禎皇帝賞賜給我的東西,如今國難當頭,我怎麼可能擁兵自立!」
雖然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政權,但是當時的朝政由馬士英把持,于是左良玉借著「清君側」的名義,左良玉帶兵東下,卻在經過九江的時候,遙遙想起亡國時的痛苦,一時間急火攻心,竟然吐血身亡。
1645年,左良玉急病過世,歿時四十六歲。
回望左良玉這一生,幾次立下功勞,幾次擁兵自重,最后眼睜睜看著明朝陷入絕境而不作為,不知道他在吐血臨歿之前,有沒有后悔過自己的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