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寧歿也不敢取代康熙?你看他背后靠山
2022/06/03

清朝的故事,被現代文藝創作者數次搬上屏幕。

孝莊和多爾袞的曖昧、康熙帝九子奪嫡的驚險,乾隆年間的盛世等等,這個朝代的故事,因為離人們近,被反復拿出來研究探討創作。

作為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他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

幼年登帝的他,一開始拿的就是地獄級難度副本。

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病歿,其子玄燁繼位。

此時的玄燁,將將八歲。

即使再天縱奇才,也終究不過是個乳臭未干的小孩子。

此時的鰲拜,作為軍國大臣,手握40萬大軍。

野心勃勃的將軍對上涉世未深的幼年皇帝,最終的結果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康熙八年五月十二日,鰲拜及其主要同黨已經成擒。

八年蟄伏,鰲拜成為康熙握緊皇權的重要墊腳石。

那麼,在康熙帝羽翼未豐時,甚至被下旨擒拿時,鰲拜為何寧歿也不敢取代康熙?

幼年皇帝VS軍國大臣。

順治在遺詔中寫道:「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保翊沖主,佐理政務。」

從這四個人的履歷來看,索尼能文能武,又是四朝元老,地位較高。

蘇克薩哈與遏必隆立功較少,能力又不很強,所以輔臣中地位與索尼不相上下的,就只有鰲拜。

而索尼年邁多病,在這種情況下,鰲拜地位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所以,盡管順治遺詔里把鰲拜排在輔臣的最后,但他所起的作用不但不是最小,而且正相反。

在四輔臣的內斗中,遏必隆與鰲拜同旗結黨,兩者抱團合作,索尼資格最老,但厭惡蘇克薩哈,自然不會同蘇克薩哈聯合起來抵抗鰲拜。

蘇克薩哈在朝內威望又不如鰲拜。

這亦是鰲拜敢于獨攬大權獨攬朝政的重要緣由。

康熙五年,鰲拜執意要將鑲黃旗與正白旗各自旗下土地互換。

土地,在現在都是作為整個國家極其重要的,掌握土地的主權,是國家的重要權力之一。

而對游牧民族來說,土地的肥沃程度決定了牛羊的數量,而牛羊的數量決定了部落人數的數量。

這樣的事情,牽扯到努爾哈赤時期的土地分配問題,背后更有歷史遺留問題。

即使一定要換,也應該由眾臣一起商量商量再商量才是。

可鰲拜并不是這樣打算的。

蘇克薩哈力阻,其他大臣如蘇納海、王登聯上書表示此舉不可為。

鰲拜惱羞成怒,將這些反對的大臣下獄議罪。

玄燁特召輔臣詢問,鰲拜請將蘇納海等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不能爭,獨蘇克薩哈緘默不語。

玄燁故不允其請。

而鰲拜卻矯詔,將三人除掉棄市。

不服從鰲拜的命令,便被下獄議罪;皇帝不同意,那我就自己動手誅了。

眼中毫無王權章法。

不僅如此,在鰲拜的經營下,其背后勢力愈發強大。

不僅奪過了少年皇帝的朱批之權,更在朝中肆無忌憚的結黨營私,「與伊等相好者薦拔之,不相好者陷害之」。

在朝廷內安插親信,結黨營私,如此,鰲拜逐漸壟斷了中央部院的主要部門,控制了朝廷中樞機關。

「凡事在家中議定,然后施行,且將部院衙門各官,于啟奏后,常帶往商議」。

「文武各官,盡出伊門下,內外用伊奸黨,大失天下之望」。

這一時期,鰲拜怙勢作威,獨斷朝綱達到了[高·潮]。

不僅是軍國大臣手握大軍,在朝內的勢力亦是如日中天。

玄燁十五、六歲,正是康熙七、八年,鰲拜的專權極大地威脅著玄燁的皇權。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那「一人」的命令并不是必須要聽,鰲拜的驕縱自大在康熙初期彰顯無疑。

可惜,天下終究是康熙的天下,也只能是康熙的天下。

玄燁深曉鰲拜朝野勢力之大,以簡單的諭令很難擒拿他。

于是,「以奕棋故,召索相國額圖入謀畫」。

玄燁簡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練習撲擊摔跤,即滿洲所謂的「布庫之戲」。

等到宣召鰲拜入宮的那天,康熙宣召羽林軍入宮。

問道,「你們都是我的肱股之臣、信任的舊部,但是你們是敬畏我呢,還是敬畏鰲拜呢?」

眾人連忙一起回答道,只敬畏皇上。

所以眾人一起暗中等待鰲拜的到來。

有了前面康熙練習撲擊摔跤的前情鋪墊,鰲拜還以為康熙玩性大起,根本沒有設防的便進了宮。

一進宮,便被生擒。

同時,遏必隆也被革職鎖拿,列罪十二款,多屬協從。

康熙清洗了鰲拜黨羽,定班布爾善罪狀二十一條,鰲拜之侄兒賽本得罪行六條等。

鰲拜得知歿刑,「請求晉謁陛下。」皇上降恩賜見時,他請皇上看了搭救清太宗御駕時,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傷疤。

玄燁鑒于他多年為國建立功勛,不忍加誅,革職羈押。

遏必隆革去太師及公爵,免罪,鰲拜最終歿于禁所。

一代權臣,就此落幕。

此次鰲拜被抓,主要在于輕敵未設防,康熙巧妙地將「戰場」設在了宮內。

鰲拜受到皇上的詔令,不能不去。不去則是違抗了皇意。

且康熙并沒讓鰲拜事先覺得自己是要抓他,反而是因為一些其他如摔跤之類的少年玩性之事。

那麼,手握40萬大軍的鰲拜為何從未想過先發制人呢?

康熙的靠山——孝莊

孝莊,提及清初歷史便不得不提的一個女人。

自努爾哈赤時期長大的小公主,參與了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康熙數位重要男人的斗爭。

雖身在后宮,但前朝的波云詭譎從未離開她,而她也從科爾沁草原上的小公主,成長成為扶持兩代少年天子的偉大女性,為清朝初期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他人無法替代的貢獻。

順治時期,多爾袞攝政時,發生了一件事,「太后下嫁」,即孝莊皇太后與攝政王多爾袞結婚。

貴族的婚姻是一種政治行為,直接為清朝政治服務。

據考證,當時多爾袞制造了八爪龍袍,確有篡位的打算。

「太后下嫁」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政治婚姻。

兩人之間有無真感情后人不得而知,但孝莊和多爾袞結成夫婦契約后,這個包含政治目的的行動,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緩與阻止多爾袞奪位稱帝的作用,實實在在的保住了順治帝的地位。

當然,太后改嫁,要受到維護封建禮教的漢大臣的指責和反對。

孝莊文皇后既然「纖尊下嫁」,藐視封建禮教,這在當時無疑需要很大的勇氣。

這是孝莊皇太后為了保護幼帝而采取的行動,也是對封建禮教的藐視和抗爭。

孝莊的謀略,從不局限在后宮,而是放眼整個天下。

順治十六年七月,堅持抗清的鄭成功從廈門率舟師北伐,攻克長江的門戶鎮江,圍困南京,震驚清廷。

順治帝舉止失措,想要退守關外,受到皇太后的斥責:怎麼可以把祖先以勇敢得來的江山,競這樣卑怯地放棄呢?

福臨從羞愧轉為狂怒,要「親自出征,或勝或歿」,甚至拔劍擊案,以示決心。

皇太后極力勸阻,又遣福臨的奶母與在京外國傳教士反復勸說,終于使狂怒的皇帝冷靜下來,放棄了御駕親征的打算,留在北京坐鎮指揮。

鄭成功圍攻南京很快失敗,宮中的風波才隨之平息。

順治十七年八月,福臨寵愛的董鄂妃歿后,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甚至要削發為僧,也為皇太后等人所勸阻。

制止少年皇帝的輕舉妄動,盡量減少失誤,這也是只有皇太后所能辦到的。

史稱孝莊文皇后「啟世祖章皇帝,式廓大業」,啟迪福臨擴展了清朝創國大業,這是恰如其分的評論。

經歷了多爾袞時期、順治時期的鰲拜,又怎能不忌憚孝莊?

孝莊和鰲拜的爭斗,未有正面沖突,但每一次,都是鰲拜落敗。

順治去世時,留下遺詔,確立了玄燁的皇帝位置和四輔臣制度。

曾有大臣勸過孝莊,希望從順治同輩的其他親王中擇仁而立,孝莊不動聲色的拒絕了,因為孝莊知道,其他親王,又如何能一條心。

這次皇位的更替,是完全按照她的旨意進行的。

皇帝玄燁是她親自選定。

這在清代歷史上,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選擇。

也有大臣勸過孝莊,采用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體制方式。

孝莊再次拒絕了。

弱女與幼孩,在人人尚武的滿族漢子面前,太弱小了。

而且太皇太后聽政,皇室孤零零的面對所有大臣勢力,極易引起朝廷動蕩。

所以有了順治的遺詔。

這封遺詔,實際上是孝莊的主意。

變更祖制,指定皇子繼位,摒棄諸王輔政體制,而是用上三旗異姓大臣輔政,徹底廢除了八旗王貝勒議處、輔治國政的祖制。

多爾袞專權,使順治深受其苦,順治和孝莊對親王攝政體制深惡痛絕,不想讓玄燁重復同樣的歷史,于是以四大臣輔政代替親王攝政體制。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

輔政大臣與攝政王執政相比,更有利于幼主皇位的穩定。

其一,兩者政治地位差別大。

攝政叔王皆為宗室近親,皇帝叔伯長輩,又為一旗之主,軍政地位極其特殊,極有可能隨時推翻少年天子自己掌權。

而輔政大臣,皆為異姓臣子,與皇上除君臣關系之外,八旗中尚有嚴格的主仆名分。受到太皇太后和諸王的雙層制約,不敢輕視太皇太后和幼主。

其二,兩者權限各異。

攝政即替君執政,代行皇權。

攝政王能獨自處理軍國大政,并以皇帝的名義頒發諭旨,體現自己的意愿。

輔政大臣職能僅為佐理政務,受皇太后的制約。

四大臣不得擅自決定朝政,必須共同協商,呈請皇太后恩準,以皇帝諭旨或太后懿旨發布,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太后和皇帝的旨意。

從一開始,孝莊就在為康熙鋪路,將皇權更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輔臣制度,在前四年里,見效很好。

興民生,強軍隊,為后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鰲拜逐漸勢大,孝莊開始想辦法削弱鰲拜的勢力。

康熙四年九月初八,稟照祖母慈諭,12歲的玄燁舉行大婚典禮,索尼的兒子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宮,退必隆之女落選,成為皇妃。

在為孫兒擇立皇后時,孝莊舍去遏必隆之女,選中赫舍里氏,旨在防范鰲拜借鑲黃旗之女成為皇后之機,進一步擴大他的實力,同時也是針對主幼臣驕的情況,對清朝元老索尼及其家族予以榮寵的籠絡措施。

僅僅一招,便再次分化了四大輔臣之間的關系。

孝莊此舉還改變了皇太極和福臨時期皇后莫不出自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慣例。

這并不意味著忽視滿蒙貴族聯姻政策,而是從鞏固皇權、安定政局的現實需要出發,反映出這位杰出女性的戰略眼光與靈活策略。

玄燁大婚標志著少年皇帝正在步入青年,其親理政事已為期不遠。

12歲便大婚,放在那個年代仍顯得為時尚早。

換言之,孝莊是以此為孫兒早日親政制造輿論,打下基礎。

當鰲拜得知玄燁選后的結果時,因希冀落空,「心懷妒忌」,氣惱萬分,竟與遏必隆一起入宮「奏阻」,這恰恰證明孝莊此步棋的巧妙:既分化了四輔臣,使索尼同整拜之間出現芥蒂,又促使索尼更為效忠皇室,增強了皇室的力量。

這就是孝莊的謀略,不著一兵一卒,卻運籌帷幄天下于手掌中。

當鰲拜已經到了皇室不能容忍的地步時,孝莊便不得不下決心除掉他。

十六歲的少年皇帝生擒鰲拜,縱使再天降奇才,勿庸置疑,背后一定離不開孝莊的謀略。

所以,輔臣鰲拜想要奪權,首先要考慮的是扶持了兩代帝王的孝莊太后。

在鰲拜心里,孝莊太后的手段是他無法招架的。

無論是在多爾袞時期孝莊皇后和攝政王的左右算計,還是順治歿后頒布的輔臣體制,前朝后宮的一切,都有孝莊的身影,這讓鰲拜在心里深深的忌憚這個女人。

同時,鰲拜還要面臨的既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叛亂之名,異姓王想要那個位置,更有封建時期皇權的重重壓制。

鰲拜手上雖有40萬大軍,但這40萬大軍,是清朝的大軍,不是鰲家軍。

這40萬個將士,愿意和他一起賠上造反的名聲嗎?

這是鰲拜拿不準的人心。

也是鰲拜禁止科道,阻塞言路的根本動因。

身前生后名,總歸是惦記的。

這便是順治和孝莊太后給康熙背后看不見的隱藏在那個年代所有人意識層面的隱形靠山。

最后,鰲拜也許也并沒有一國之主的心思,而只是貪圖榮華富貴的安逸享受。

不然早就在康熙初初登基一切還未明朗時開始籌備。

從來無心,這也是他從未想過取代康熙的原因之一。

AD
文章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