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5月16日,鰲拜接到康熙要他到皇宮商討國家大事的命令后,內心忍不住輕笑。
因為近年來都是他把持著朝廷大權,康熙不過是毛頭小兒,盡管康熙對他有諸多不滿,但一到重大事件上,還是要詢問他的意見。
因此,鰲拜像往常一樣不慌不忙地來到了宮內。
但沒想到,等待他的是牢獄之災。
剛踏入宮門,一群人便撲涌而上,武將出身的鰲拜雙拳難敵四手,他被綁了起來送入了大牢。
緊接著,康熙和朝廷大臣商議:「鰲拜犯下重大罪行三十宗,按律應當處死。」
在被行刑之前,鰲拜極力請求再見康熙一面,獲準許并見到康熙后,冷靜的鰲拜并沒有哭訴,而是一言不發撕開了自己的上衣,露出后背!
康熙見狀屏住了呼吸,淚水逐漸濕潤了眼眶,思索一番后,遂下令免其死罪。
康熙費盡心思抓住了鰲拜,還列下三十宗罪狀,為何最后沒有處死鰲拜?為何臨刑前鰲拜脫下上衣,康熙淚目下令免其死罪?這其中究竟有著有怎樣的緣由?
康熙為何抓住鰲拜將其打入大牢?這還要從鰲拜在順治皇帝臨終時,受命輔佐年僅八歲的康熙執掌國政大權說起。
鰲拜是滿族鑲黃旗人,祖父索爾果是蘇完部落首領。
少年時,鰲拜跟隨皇太極四處征戰,屢建戰功,被賜號「巴圖魯」,其含義為勇士,是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此后又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表現十分出色。
后來,鰲拜因反對多爾袞繼承皇位,被削權奪職,又因曾和肅王是一個黨派,被別人告發。本應處以死刑,但是罰了很多錢就沒被處死,留下了一條性命。
等到順治帝親政,他才慢慢地回到朝堂之上,一步一步成為決定國家軍政大事的議政大臣。
1661年,順治皇帝身體逐漸衰敗,念及康熙年幼無知,他在臨終時指派了四個輔政大臣,讓他們共同輔佐年僅八歲的康熙處理朝政。
這四人分別是:鰲拜、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
順治帝并不是隨便指派了四個有能力的大臣,而是經過了多方考量之后定下的。
要知道,這四人都是異姓功臣子弟。八旗之爭素來已久,四人屬于不同旗便可相互制約,抑制愛新覺羅氏子孫直接干政,這顯然是一種加強皇權的措施。
雖然清朝的統治集團已經接受了歷代封建傳統的政治意識,認為父死子繼乃天經地義,伯叔輩理所當然不能篡奪,但彼時,旗和旗間因長期斗爭結成了仇隙,旗各有主的政治觀念和心理狀態并未消失,
例如,康熙初年,四個輔政大臣中,蘇克薩哈和鰲拜便斗得你死我活,十分殘酷。
順治帝的相互制約計劃,顯然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沉溺權利罪行累累
鰲拜習慣于盛京舊制,念念不忘太祖、太宗恩德,因此在自身利益和傳統政治束縛之下,他反對適應形勢的輕微變革,抵制「漢俗」。
清軍入關時,滿族社會正處于封建化的過程中,還帶有濃厚的奴隸制殘余,屬于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因此,滿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的中原漢族。
在這種形勢下,清朝統治者籠絡漢族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不損害滿族貴族特權的基礎上,與漢族地主階級建立聯合政權,籠絡漢族地主階級,允許漢人更多地參政,以此鞏固清朝統治。
在多爾袞和順治皇帝執政期間,都任用了一些漢官,并提高了一些漢官的地位,大量明朝文武官員以及鄉紳地主歸順清朝。
這是清朝馬上得天下與馬下治天下,所必須爭取和團結的力量。
可鰲拜開始推行排擠打擊漢官的政策。
比如,漢大學士品級由正二品降為正五品,而滿大學士仍為正二品。任六部尚書的漢官品級也有降低,之前滿漢尚書均為正二品,現改滿尚書為正一品,漢尚書為正二品。其它漢官品級也都有下降。
漢官品級降低后,其地位低于同一官職的滿官,這導致不少漢官「阿附滿官」,遇事總以「推誘為擔當」不負責任。
鰲拜不但排擠漢官,還嚴厲打擊不利于自己的漢族紹紳地主。
1661年,鰲拜讓江南地主繳納巨額糧款,地主們無法繳納,鰲拜便將這些人分別降革。一時間,江南地主階級遭到了沉重打擊。
鰲拜隨后又制造「文字獄」,著名的「明史案」就是他一手制造的。
浙江湖州富戶莊刊刻了朱國禎編寫的明史,其中多有非議滿族貴族文句,鰲拜下令嚴加懲辦,被殺七十二人,充軍地方也有幾百人。這樣打擊漢族紹紳,極大地削弱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鰲拜不但在政治、經濟上恢復太祖、太宗舊制,還在科學文化上反對采用新歷法。
他認為西方教派思想危害國家安全,毀滅傳統的「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于是竭力禁止傳教,廢除新歷,恢復舊歷,并任命不懂天文推算之學的楊光先為欽天監監正負責推算、編制歷法。
愚昧無知且反對科學的鰲拜,還依靠手中的權勢,濫殺熟知天象通曉歷法的有識之士,極大地阻止了西方科學的傳播和應用。
為達到獨攬朝政大權的目的,鰲拜還使出了種種鄙劣的手段來鏟除異己,清初著名的「換地之爭」就是他一手策劃的。
鰲拜提出:「多爾袞時期劃分的黃旗和白旗的屬地,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應該將二者的土地進行調換」。這一舉措明顯是為了打壓蘇克薩哈,因為鰲拜屬于黃旗,蘇克薩哈屬于白旗。
「換地之爭」在朝堂上下引起軒然大波,遭到了幾位大臣的極力反對,他們紛紛勸阻:「如果將兩地的百姓互遷,不僅勞民傷財,而且勢必會引起兩旗之間的紛爭」。
鰲拜執意如此,最終,這些勸阻的大臣都被鰲拜處死。然后鰲拜強行調換了兩旗的土地,還把心腹安插在內三院和各部院擔任要職,對不效忠他的大臣則隨意罷免。
鰲拜雖同蘇克薩哈有姻親關系,但二人遇事常常意見不合,矛盾日益加劇。數年過去,蘇克薩哈看透了鰲拜的野心,不愿再與鰲拜斗爭,于是向康熙皇帝表示請求辭去輔政大臣的職務,去守護先帝的陵墓。
這個舉措,既可把朝政大權歸還給皇帝,又可迫使鰲拜放棄輔政大臣的權力。
鰲拜知道后大為震怒,他誣陷蘇克薩哈「以怨望,不欲歸政」,辭職是「不仰體遺詔,以盡忠誠,懷抱奸詐,存蓄異心,欺藐主上」。還糾集其黨羽編造了二十四大罪,進行上奏,請求處置蘇克薩哈處以絞刑,施威震眾。
康熙不同意處死蘇克薩哈,卻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按照鰲拜的指示下令:蘇克薩哈一家被處死,并籍沒其家產。
鰲拜輔政期間,不僅殘酷地親手制造了一系列冤案,還數次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平凡小事,害他人致死。
名將費揚古與鰲拜有隙,因此費揚古兒子的侍衛對鰲拜沒有表示出極大的尊重。這讓鰲拜耿耿于懷,最后竟借口「侍衛以擅乘御馬及取御弓矢射鹿」為罪名,將侍衛斬殺棄市。
之后,鰲拜又找借口將費揚古定為死罪,將籍沒的家產全部分給了自己的弟弟穆里瑪。
鰲拜的種種作為,使清初本來不健全的政治制度更加混亂,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和發展。
康熙智擒鰲拜
四大輔臣之中,最為囂張跋扈的就是鰲拜,他日漸放肆,甚至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
朝中每有大小事件,如任免官員、實施政策等,都在鰲拜家里先議定好,然后再通知康熙實行,這實際上是把康熙置于傀儡的地位。
鰲拜專權跋息的行徑,威脅了年幼登基的康熙皇帝的地位。于是,康熙皇帝親政后,決定收回大權并準備取消輔政大臣的輔政權力,這一措施使鰲拜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鰲拜與康熙帝早已存在的矛盾更趨于激化。
康熙事后回憶說: 「鰲拜甚至把部院百官給皇帝的奏疏,私自帶回去同心腹議事,在家定議,然后施行。鰲拜對待大臣辦事不求當理,稍有拂意之處,即將部臣叱喝,輕則辱罵,重則罪狀丟掉性命」。
鰲拜悠意妄為,使他陷入了十分孤立的境地。
在清朝定都北京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對關外的太祖、太宗舊制和傳統感受不深,對漢族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西方科學尚無惡感。
因此對鰲拜力圖恢復舊制,施行倒退的政策十分不滿,這就促使清政府內部形成了巨大的反鰲拜勢力,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索額圖。而索額圖是索尼的兒子。
1669年元旦,鰲拜率諸臣卜殿賀年,身上穿的一件黃袍,其式樣和質料儼然與康熙的一樣 , 狂妄野心昭然于世。這嚴重侵犯了已經親政的皇帝的權力和威信,甚至構成了威協。
年輕氣盛的康熙再也無法容忍了。
康熙沒有表現出想要除掉鰲拜的決心,而是暗地里抓緊準備。
不久后,康熙借口喜歡摔跤踢打,下令從滿州土三旗的子弟中挑選身強力壯的十幾歲孩童來宮里玩耍,并讓這些身強體壯的小孩天天摔跤,進行比賽。
這件事情沒有瞞著鰲拜,還讓鰲拜看到康熙和這些孩子一起玩耍的畫面。這讓鰲拜覺得康熙不過是一個小孩而已,想和自己斗,奪回權力,簡直是癡心妄想。
為了麻痹鰲拜,康熙在暗地里準備的同時,更加與孩子們玩耍瘋鬧,以此來降低鰲拜的戒備之心。甚至,一些事情還主動去詢問鰲拜意見之后再下令,儼然沉溺游戲、無心政治的樣子。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這些孩子對康熙忠心耿耿,并且有信心一舉拿下鰲拜。
一日,康熙像往常一樣下令請鰲拜到宮中商議事務,而鰲拜毫無戒心地只身一人來到宮中。在鰲拜剛踏入內宮后,一群孩童蜂擁而上,將鰲拜按倒在地上。隨后,在康熙將鰲拜送入大牢后,就趕緊召集各位大臣列下鰲拜三十宗大罪,按律立即處死。
這便是開頭中所講的那一幕。
鰲拜在被處死之前,懇求獄卒想要再見康熙一面。
鰲拜在見到康熙后,沒有說話直接脫掉了自己身上的囚衣,給康熙看他傷痕累累的后背。然后打感情牌:「這是為大清事業多少次拼殺疆場留下的呀,有些還是當年救皇上祖父皇太極時的歷史見證吶!」
康熙生出憐憫之心,沉思良久決定放他一馬,由死刑改為終身監禁。
但其余同黨就沒這麼幸運了,鰲拜集團的核心人物全部被處死。
鰲拜雖然沒有被處死,但是年邁的身體以及不適應圈禁生活,最后在獄中郁郁而終。
結語
鰲拜的事并沒有隨著他的去世而被世人忘記。
雍正在位時,他恢復了鰲拜生前的爵位,并為鰲拜立碑,充分肯定了鰲拜對清朝做出的貢獻。
鰲拜出身將門,青年時代馳騁沙場,勇武善戰,立下了諸多汗馬功勞,輔佐了三代帝王。但他輔政后,狂妄無知囂張跋扈,濫殺無辜,制造了很多危機。
康熙念及鰲拜戰功累累,功過相抵,留下鰲拜一命,可再多的功勞也不能掩下曾經犯下的罪惡。鰲拜之后,康熙身邊就再未出現過一個能對皇權稍有一點點制衡的人物,大清完全進入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最高度集權的帝王專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