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期對待戰俘的方式一般都是趕盡ㄕㄚ絕、鏟草除根的,原因也是害怕他們的后代會做出報復的行為,因此不如一開始就把他們徹底清除,這樣永絕后患。
但也有人尚存慈悲之心,不忍心ㄕㄚ掉敵人的后代,但很多時候都是沒有好報的。當年李世民放過了單雄信的妻兒之后,也沒想到會在幾百年后給大唐埋下亡國的禍根。
正是「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以ㄕㄚ戮開端往往會以ㄕㄚ戮結束。不過要是當年單雄信投降李唐的話,是否會得以善終呢?其實沒有這種如果,因為單雄信與李淵的仇怨早已根深蒂固。
隋末唐初的瓦崗軍是當時農民起義軍中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隊伍,他們浩大的聲勢不亞于《水滸傳》中的梁山聚義。雖然瓦崗軍里沒有108條好漢,但有勇有謀之人也不少。
翟讓是瓦崗寨的首領人物,他開始起事之后,他的老鄉王伯當、單雄信、徐世績紛紛加入他的隊伍。后來王伯當又引薦了李密加入陣營,李密謀略過人,在他的幫助下瓦崗軍勢如破竹。
隨后瓦崗軍一路攻下了滎陽,這里是中原的戰略要地,但李密看中的是鞏縣的那個大糧倉。拿下這個糧倉之后不僅能保證軍隊糧草的充足,而且這里距離洛陽只有一步之遙。
這個布局是瓦崗軍壯大起來的關鍵,隨后瓦崗軍又相繼攻下了黎陽倉,起義軍也增加到了二十萬。此時的瓦崗軍已經控制了中原一大片的區域,達到了鼎盛時期。
就在此時,瓦崗軍內部也出現了矛盾。單雄信與徐世績兩人本是好兄弟,他們情同手足一直都彼此信任。然而與翟讓、李密等人卻有著隔閡,特別是翟讓和李密兩人的矛盾更加激烈。
起先在王伯當的建議下,翟讓將位置讓給了頗有謀略的李密。他也順勢自封為魏公,翟讓則任師徒,單雄信和徐世績分別為左右大將軍。
后來翟讓在部下王儒信的煽風點火之下,又想把「大哥」的位置給奪回來。李密知道了此事后,便設計ㄕㄚ了翟讓。
此時恰逢瓦崗軍與王世充會戰,徐世績在戰爭中被砍傷,后來得知李密ㄕㄚ了翟讓,單雄信和徐世績都很憤怒,但如今他們沒有反抗的能力,于是只能求饒,繼續跟著李密。
從這里開始瓦崗軍就進入了分崩離析的階段,后來在與宇文化及的作戰中,瓦崗軍潰敗投降。單雄信投奔了王世充,而李密和徐世績則投奔了李唐。
單雄信勇猛無敵,特別擅長在馬上用槍作戰,當年李密沒有ㄕㄚ他也是因為愛惜他將領之才。投奔了王世充之后,他依舊深得其信任,并多次領兵作戰。
一次李淵派李世民前來攻打洛陽,王世充派單雄信前去迎敵。單雄信想跟李世民單挑,但徐世績知道他不是李世民的對手,于是便勸他不要輕舉妄動,于是單雄信退守。
幾個月后王世充的軍隊被李世民擊敗,他也宣布投降李唐。但單雄信卻拒不投降,而他不投降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單雄信本是跟隨翟讓和李密的,后來又投靠了王世充,如果再次投靠李淵的話,這種朝三暮四的行為在忠義之人的心理是非常不齒的,他不愿意成為世人恥笑的「三姓家奴」。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單雄信與李唐有不共戴天之仇。隋文帝時期,他派遣李淵去攻打周國的東昌,守城的正是單雄信的父親單禹。
東昌城被圍困之后,單禹因為拒不投降而被李淵斬ㄕㄚ。兩軍交戰難免有傷亡,這是可以理解的。單雄信那時對李淵也只是有些許恨意,而正在讓他與李家結下仇怨的是李淵還ㄕㄚ了他的哥哥單道。
在影視劇里曾有對這件事有過交代,當年李淵害怕隋煬帝猜疑,于是提議要回老家太原。結果宇文述等人害怕李淵回去后造反,于是派出了ㄕㄚ手半道要取他的性命。
交戰中幸得秦叔寶及時趕到打退了刺客,后來李淵騎上馬去追擊殘余部隊。沒料到途中遇到了單道,但當時的李淵剛經歷過大戰,只聽到馬蹄聲,還沒看見人就拔箭射了出去,結果把單道給ㄕㄚ了。
弓箭上刻著李淵的名字,所以這件事證據確鑿也沒什麼可說的。就因為這次誤ㄕㄚ,使得單雄信與李家結下了ㄕㄚ父ㄕㄚ兄之仇,所以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即便是ㄙˇ也不可能去效忠仇人吧。
李世民知道了其中的緣由之后,于是便下令ㄕㄚ了單雄信。好兄弟徐世績為他求情結果被拒絕。在單雄信臨ㄙˇ前,徐世績割下自己一塊肉給單雄信吃,并承諾會幫他照顧好家人。
雖然徐世績是偷偷照顧單雄信的后代,但按照當時李世民的勢力,想要找到他的家人趕盡ㄕㄚ絕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單雄信的妻女都活了下來,說明李世民是有意放了他們一馬。
只是讓李世民都沒有想到的是,單雄信的后代會在三百年后動搖了大唐的國本。
公元878年,繼王仙芝起義之后,山東的「富二代」黃巢也發動了起義前來響應。這個起義軍是唐朝末年最為聲勢浩大的一支,它們轉戰了大半個大唐江山,是導致唐朝國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黃巢起義軍的成就頗有當年瓦崗軍的風范,而巧合的是,在黃巢軍中也有單雄信的后人,他們被譽為「黃軍四杰」,即單興、單旺、單茂、單盛。
據說這四人是單雄信的第11代后人,在黃巢軍中他們雖然名氣不大,但也是不可忽視的主將勢力。黃巢軍后期的發展,也是在他們的推動下完成的。
雖然最后起義失敗了,但這段起義的歷史對唐朝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使得本來正在走下坡路的唐朝直接跌倒了谷底,改朝換代的歷史腳步也因為起義而加快了不少。
在黃巢起義后,唐朝垂ㄙˇ掙扎了二十三年后被朱溫取代,自從唐朝滅亡,中國正式進入五代十國的動蕩時期。
也許單雄信沒有想到,自己的后人會參與到了滅亡唐朝的行動當中。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報仇了吧。難怪許多中國人喜歡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對于單雄信來說是三百年都不晚。
這樣的結局恐怕是連李世民都沒有預料到的,當初他的仁慈造成這樣的局面。雖然大唐的覆滅跟單雄信的后人沒什麼關系,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這小小的力量也足以摧毀唐朝的百年基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