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戰國時期,兼并戰爭十分頻繁,出現了秦、齊、楚、燕、趙、魏、韓七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并稱戰國七雄。
在那個戰火紛飛,名將輩出的年代,有四個頂尖名將,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是秦國名將白起、王翦;趙國名將廉頗、李牧。
戰國四大名將
現在問題來了,戰國四大名將為何只有秦國和趙國名將入選,齊、楚、燕、魏、韓五國的大將都不在榜單里呢?
首先來說,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蕭梁文學家周興嗣編撰的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
周興嗣在《千字文》中寫道:「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千字文
后來有人就將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并稱戰國四大名將。
再經過進一步傳播,很多人以訛傳訛誤以為,整個戰國時代就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最厲害。
實際并不是如此。
白起是秦國名將,據說是秦國王室后裔,白起出生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推行軍功爵制,國力和戰力位居天下之首。
白起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橫空出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伐天下。
白起第一次見于史籍記載是,
公元前294年,時任左庶長的白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大獲全勝。
公元前293年,秦軍東進之路被韓國和魏國聯軍阻擋,始終無法突破韓魏防線。
關鍵時刻,秦昭襄王舅舅穰侯魏冉啟用白起,擔任主將,攻打韓魏聯軍。
白起率領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后方,避實就虛,逐個擊破,最終在伊闕之戰殲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魏軍主將被俘。
而后,白起趁勝追擊,渡過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白起由此一戰成名,威震天下。
白起劇照
此后,白起又一次出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國61座城池,掃清崤函以東魏國勢力,為秦國東出兼并天下奠定基礎。
緊接著,白起先敗趙國,三敗楚國,尤其是對楚戰爭中,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首都郢都(今湖北江陵紀南城)。
楚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對秦造成威脅,屈原就是在此役之后,投江自沉,殉國而亡。
而白起則被封為武安君,令天下瑟瑟發抖。
公元前273年,白起擊敗韓魏趙三晉聯軍。
此后,白起連戰連捷,對秦國最大的對手趙國持續施壓。
最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大敗趙軍主帥趙括,坑ㄕㄚ趙軍45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統一天下之勢已成。
可惜,關鍵時刻,秦昭襄王自毀長城。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被ㄅ丨自盡。
一代ㄕㄚ神就此落幕。
白起劇照
白起從軍幾十年,經歷大小70余戰,從無敗績,累計ㄕㄚ敵逾百萬。
如果說白起是一位進攻型戰神,趙國廉頗則是以防守穩健著稱的名將。
公元前283年,五國伐齊之際,廉頗率趙軍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齊國從此退出爭霸舞台。
而廉頗則就此揚名天下,先敗魏國,再敗秦軍。
長平之戰中,廉頗率軍抵抗秦軍,他制定了筑壘固守,堅壁不出,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
廉頗ㄙˇ守趙軍防線三年,始終不落下風。
廉頗劇照
可惜,生ㄙˇ關頭,趙孝成王中了秦國反間計,臨陣易將,罷免廉頗主帥之位,啟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最終導致長平之戰,趙軍慘敗。
長平之戰后,燕國趁火打劫,猛攻趙國,廉頗率軍,以寡敵眾,擊退燕軍,反攻燕國本土。
正當廉頗準備重振趙國聲威時,剛繼位不久的趙悼襄王聽信讒言,剝奪了廉頗軍權。
廉頗被迫逃奔魏國。
等趙國再次想啟用廉頗時,奸臣郭開暗中使壞,廉頗最終郁郁而終。
廉頗ㄙˇ后不久,趙國就滅亡了。
趙國是戰國晚期,兵力僅次于秦國的第二軍事強國。
趙國名將輩出,廉頗之后,挑起趙國大梁的是名將李牧,今天成為趙國第一大將,中流砥柱。
李牧是趙國柏仁人,長期駐守趙國代地雁門郡,主要防備匈奴人和東胡人。
李牧經過多年籌劃,巧施疑兵之計,多次詐敗,麻痹匈奴人。
而后,他雷霆一擊,以車兵、步兵大敗匈奴、東胡,一戰解決邊境困擾。
可惜,趙國此時被秦國擊敗,國勢衰落,李牧回朝領兵對抗強大的秦軍。
李牧劇照
在對秦之戰中,李牧屢戰屢勝,獲封武安君。
尤其是在肥之戰、番吾之戰中,李牧大敗秦軍,以一己之力,阻止秦國滅趙。
關鍵時刻,趙國又中了秦將王翦的反間計。
公元前229年,趙王遷的郭開慫恿下,撤換李牧,李牧不知所蹤(一說李牧遇害)。
李牧一ㄙˇ,趙國再也無法抵抗秦軍。
公元前222年,趙國正式滅亡。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過程中,戰功最顯赫的就是王翦。
王翦是繼白起之后,秦國又一個名將。
公元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
此戰王翦奪城9座,一戰成名。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拉開統一天下之戰的序幕,山東六國,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連滅趙、魏、楚、燕、齊五國。
在滅趙之戰中,就是王翦用反間計除掉了李牧;
在滅楚之戰中,王翦以60萬大軍擊敗楚國名將項燕(項羽祖父),兼并了國土面積最大的楚國。
秦始皇滅亡六國,最難打的仗都是王翦打的,最難滅的趙國和楚國都是王翦滅的。
王翦實為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功臣。
王翦劇照
總的來說,白起、廉頗、李牧、王翦就是那個時期最厲害、最頂尖的名將。
戰國四大名將,名不虛傳。
但這是否代表四人就是整個戰國時期,最強的將領呢?
這也未必。
戰國四大名將成名最早的是白起。
時間是公元前294年,也就是白起擔任左庶長,攻克韓國新城之戰;
廉頗則是在公元前283年,敗齊之戰。
李牧則是在大敗匈奴后,一戰成名。
四大名將中,王翦成名最晚。
王翦是在公元前236年,被親政不久的秦王政,任命為將軍,從此聲名鵲起。
換言之,戰國四大名將最早成名公元前294年。
戰國前期疆域圖
而戰國開始于什麼時候?
史學界有很多說法,影響比較大的有六種:
第一,公元前481年;
第二,公元前476年;
第三,公元前475年;
第四,公元前468年;
第五,公元前453年;
第六,公元前403年;
最離譜的還有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變法那會兒。
各種說法,最普遍、最被人接受的是戰國開始于公元前475年。
這一年是周元王元年,三家分晉已成定局,戰國七雄格局初步形成。
而這也是教材書和百科采用的說法。
戰國結束時間很統一,只有一種說法,就是秦始皇滅亡六國,統一天下那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
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戰國有254年時間。
白起成名之時,戰國已經開始了181年,而距離結束只有73年。
也就是說,戰國四大名將只是戰國晚期的名將。
現在問題來了,戰國晚期的四大名將能代表整個戰國時期嗎?
或者說,整個戰國時期,起翦頗牧四人就是最強的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與四大名將同時期的名將,還有很多人。
趙國廉頗和李牧都出自《史記·卷八十一·廉列傳第二十一·藺相如廉頗列傳》。
這是一個合傳,主要人物除了藺相如、廉頗、李牧,還有趙國另一個名將馬服君趙奢。
趙奢劇照
對了,趙奢的兒子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里面。
而秦國的王翦和白起都出自《史記·卷七十三·列傳第十三·王翦白起列傳》,但里面有一句:
「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于后世。」
意思是,秦始皇統一天下,蒙氏兄弟和王翦也是并列的。
換言之,起翦頗牧別說在整個戰國獨領風騷了,就連同時期的本國名將都有和他們相提并論的。
至少趙奢和蒙氏兄弟在名氣上不比他們四人差多少。
如果將范圍擴大至整個戰國和整個戰國七雄,還有更多名將。
比如。賈誼在《過秦論》里描述山東六國名將時曾說:
「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這話說明至少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趙奢這幾個人是和廉頗齊名的。
吳起劇照
賈誼列舉的這些人里,吳起「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經歷百戰,從無敗績,吳起所做的兵法《吳子》,是一部經典兵法名著,其理論水平與兵圣孫武并稱「孫吳」,遠超起翦頗牧四人;
孫臏據說是孫武的后裔,他的《孫臏兵法》也牛得不行;
田忌差點,搭了孫臏順風車,但田忌賽馬也是教材常備名篇,名氣也不小。
孫臏劇照
帶佗、倪良、王廖名氣小,很多人不知道,但他們也很牛,從某種角度上看他們比戰國四名將都牛。
《呂氏春秋》曾記載:
「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即倪良)貴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也就是說,比《千字文》成書更早,處于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將倪良、王廖與孔子、老子、墨子等人并列,并稱天下十豪,這檔次可比戰國四名將牛多了。
帶佗也不差,《焦氏易林-益之臨》記載:
「帶佗、倪良,明知權兵,將帥合戰,敵不可當,趙魏以強。」
帶佗是和天下十豪一檔的。
當然,以上所列的名單還沒有囊括整個戰國時代的名將。
包括率領五國聯軍幾乎滅齊的燕國大將樂毅;
率軍攻破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的齊國大將匡章;
大擺火牛陣光復齊國的齊國名將田單都不在名單之內。
這些名將,未必就會比起翦頗牧差。
簡單來說。戰國四大名將就是一個約定成俗的組合。
就跟唐宋八大家一樣,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八個優秀的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的說法,并不代表他們的文學成就比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杜牧、陸游等人人文學更高。
戰國其余將領之所以沒進戰國四大名將,僅僅就是因為周興嗣沒把他們加進去。
如果按《呂氏春秋》天下十豪的說法,孫臏、王廖、倪良可以成為戰國三大名將,加上吳起可以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如果按賈誼的說法,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可以稱為山東六國八大名將。
總之,戰國四名將就是一個名氣大點的組合,并不能代表所有戰國名將,也不能代表他們是戰國時代最強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