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一念執著,萬般無奈。
弘一法師曾說:「放棄與放下的區別是,放棄是犧牲本來屬于你的,放下是放下那些從來就不是你的。」
很多人認為執著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但更多時候,放下才是。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偏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有些東西,如果拼盡全力也得不到的話,就試著去放下吧。
一個人格局變大,從三個放下開始,格局越大,越會放下。
01
放下對別人過高的期待
作家馬德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慢慢明白了為什麼我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想起曾經在網路上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好友倪藍想買房結果首付還差幾萬塊錢,就想著找朋友湊一湊。
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一個大學室友,上大學期間,她和這位室友關系最好。
室友前兩年買房的時候也曾找她借過錢,她當時借了五萬塊錢給室友。
她還知道,室友這兩年事業發展的也很成功,手里面肯定有閑錢。
倪藍滿懷期待地撥通了室友的電話,電話里室友表現的還是一如既往地熱情。
可當倪藍提出想要借錢時,對方卻突然開始變得沉默起來。
倪藍打保證說,錢我用來應急,不會用很久,下半年肯定能還你。
倪藍當時心里想的是,都這麼說了,室友肯定不會拒絕,而且之前買房也曾找她借過錢。
結果室友支支吾吾地說,實在不巧,我最近也想買房,想換個大點的房子,手頭實在是沒錢。
倪藍聽罷,像是霜打的茄子,瞬間蔫了下去。
別高估了你在別人心里的位置,你可以對人對物有所期待,但一定要有個度。
有時候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何不選擇放下?
放下對父母過高的期待,不埋怨父母給的太少,用成熟的心態理解父母,凡事多靠自己奮斗;
放下對孩子過高的期待,理性制定可執行的目標,別給孩子成長道路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放下對朋友過高的期待,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別去抱怨對方的袖手旁觀和愛莫能助;
放下對愛人過高的期待,人無完人,相處起來難免磕磕絆絆,相互體諒包容才能不離不棄。
《了凡四訓》寫道:「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一念執著,萬般無奈。
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任何人,才能活得自由自在,抵達內心的豐盈和澄明。
格局越大,越能放下對別人過高的期待,做到親疏隨緣,淡然處之,才是與人相處的最佳姿態。
02
放下對自己過高的要求
著名作家王小波說:「人生中所有的痛苦,都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憤怒。」
但如果已經拼盡全力,結果還是事與愿違,除了無力憤慨,我們還有一種選擇:放下對自己過高的要求。
這不代表妥協放棄,而是終于認清自己。
凡事太高估自己,一味地較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實是在為難自己。
有人覺得自己總是不夠美,一次又一次的邁進美容醫院的大門;
有人覺得自己還不夠富裕,拼了命的用身體來滿足無止境的物欲;
有人無法接受自己的天資有限,一遍遍的重復練習卻收效甚微。
此時,只有放下對自己過高的要求,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點,你才能坦然自洽地度過一生。
《左傳》有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作家亦舒說過:「我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略有積蓄,已婚,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發財。」
或許有人會問,這算是什麼成功?
明明就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
但即便是平凡的生活,也要無數普通人拼盡全力,只有和自己和解,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真正的人生。
格局越大的人,早就放下對自己過高的要求,盡力而為后在恰到好處時戛然而止,才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03
放下對完美人生的執念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糾纏許久,只會消耗了當下。
麥家在《人生海海》中說:「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求而不得是常態,而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學會放下,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小確幸,才能寵辱無驚地過好這一生。
曾讀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位大師在臨終前,想從兩位徒弟中選一個繼承人,于是他讓兩人去樹林找回一片最完美的樹葉。
大徒弟帶回來的一片樹葉,并不完整更談不上完美,他說:「師父,我并沒有在這片樹林中找到最完美的樹葉,我拿回來的是我認為還算完整的一片。」
二徒弟心中一直念念不忘那片最完美的樹葉,不停地在樹林里翻找,卻徒勞無功,最后空手而歸,他對師父說:「樹林里有很多樹葉,但是我沒找到完美的。」
大師見狀,默默地將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這是為什麼?
因為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的樹葉。
一偉大哲人說過:「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達到十全十美這種愿望,是人類的尺度。」
與其求個事事完美,不如要個問心無愧。
放下對完美人生的執念,豁達面對長短皆逝的流年,這是最好的活法。
當你看到別人和自己的不完美都能放下時,當你意會到不完美才是人生的本質時,你的格局最大。
古訓說:「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放下對別人過高的期待,是一種釋懷,不懷恨在心;
放下對自己過高的期待,是一種智慧,不自尋煩惱;
放下對完美人生的執念,是一種選擇,不貪心妄想。
你的格局越大,越會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