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關羽二人是家喻戶曉的三國人物,他們的故事被演繹成小說和戲劇,為我們所熟悉。但他們的后人結局如何,卻鮮有人所提及。
據《蜀記》記載: 「龐德子會,隨軍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龐德是當年關羽「水淹七軍」時斬殺的魏國大將。
蜀國滅亡后,龐德的兒子龐會為了給父親報仇,把關羽的后人盡數屠戮。
而蜀國的其他權貴家族幾乎都得到了保全,這其中就包括張飛的后人。同為蜀漢開國元勛,張飛與關羽的后人命運卻不盡相同,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其實,結合張飛、關羽二人的性格特點,以及做事處世風格來看,這一結局是必然的。
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魏國遣鐘會、鄧艾、諸葛緒率軍攻蜀。鄧艾偷渡陰平,軍臨成都,蜀主劉禪率眾投降。 既然已經投降,所以蜀漢的權貴階層大都得到了保全。
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后嫁給了后主劉禪,都貴為皇后。劉禪投降后被封為安樂侯,張飛的女兒也隨劉禪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其家族后人也得到了蔭護。
此外,張飛的第二任妻子夏侯氏也與魏國高層政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曹操本是夏侯氏一族,在他當政后,自然提拔本族人掌握魏國大權。
後來魏國雖被司馬氏篡權,但夏侯氏在魏國政壇根深蒂固,護佑張飛的后人還是不在話下的。
而反觀關羽一門,襄樊之戰時,關羽、關平「敗走麥城」,被吳國擒殺。 關羽的次子關興後來殺死了仇人潘璋,告慰了關羽在天之靈。
蜀滅亡前,關興早已戰死沙場,其后人一直位居蜀國權貴階層。直到蜀漢滅亡,龐會為替父親報仇而滅了關氏一門。
同是蜀國數一數二的人物,張飛、關羽二人的家族后人結局卻截然不同,難道只是因為關羽當年殺了一個龐德?
其實從張飛、關羽二人的為人處事風格來看,早已給這一結局埋下了伏筆。
《 三國演義》將張飛描述成了一個勇猛無敵、俠肝義膽、不拘小節的人,是一個典型的粗漢子。
結合《三國志》等正史看,小說可能夸大了張飛勇猛粗獷的特點,真實的張飛除了武藝高強,還有細致周全的特點。
其實,通過《三國演義》的部分橋段也可以看出,張飛是個粗中有細的人,他為人豪爽、俠肝義膽、善于處理人際關系, 用一個現代的詞評價就是「情商很高」。
桃園三結義之前,劉備販屨織席為業,關羽推車販賣為生,而張飛從事的是賣酒和屠宰的營生, 他家境殷實,頗有莊田,在三兄弟中是經濟條件最好的。
兄弟三人結義后,張飛得知二位兄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于是變賣了所有家產,用所得錢財招兵買馬,支持劉備創業。
彼時,劉備、關羽二人只是隱匿于集市的普通人,而張飛敢傾囊相助,足以見其交友之豪爽。
後來劉備集團創業成功,建立了蜀漢政權,證明張飛除了仗義疏財、善于交友之外,還獨具慧眼,早期的政治投資獲得了巨大的回報。由此可見,張飛絕非頭腦簡單之人。
在創業過程中,張飛雖然愛喝酒,有時性情暴躁, 但在大事上絕對維護二位兄長的權威和面子,與軍師諸葛亮的關系也維護地不錯,經常被軍師委以重任,屢獲戰功。
在取西川的戰役中,張飛便獲得軍師的信任,取得進川首功。 尤其是張飛「義釋顏嚴」,彰顯了他的智勇雙全,心胸豁達。
對敗軍之將顏嚴,并沒有怠慢輕視,而是對老將軍奉若上賓,感化了老將軍真心投誠。
而關羽在對待同樣與自己交過手的黃忠時,心胸卻十分狹隘。黃忠在被封為「五虎上將」時,關羽卻說出了「不與老卒為伍」的言論」,把人都得罪光了。
顏嚴老將軍對西川軍事部署了如指掌,有了老將軍的協助,張飛取西川便事半功倍,易如反掌。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張飛不僅足智多謀、善于規劃,而且能放下身架、團結同僚。可以說是智商、情商雙在線。
功勛卓著,情商又高,懂得政治聯姻的張飛,其家族后人怎能不得到護佑。
關羽忠誠仁義、文武雙全、勇冠三軍,是不可多得的帥才,但才華橫溢的人往往比較自負。
關羽就有驕傲自負、心胸狹隘的毛病,不僅導致自己結局悲愴,也為其家族的前途埋下了隱患。
「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關羽是忠誠的,但在離開曹營,投奔兄長的過程中,他的一些做法卻體現了較低的情商。
曹操在送別關羽時,贈送其錦袍,而關羽并不下馬接受,用刀尖挑過錦袍。
曹操待關羽不薄,是真心敬重他,如果想加害他,不需非要等到此時,還落得個不守約定的惡名。
所以是關羽多慮了,低情商的做法惹得曹營眾人對其不滿。
關羽的自負驕傲讓其在政治上顯得十分幼稚。吳主孫權曾經向關羽提親,尋求政治聯姻,卻讓關羽一句「我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拒絕了。
其實拒絕也沒有關系,只是還要順便羞辱對方就不合適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后,東吳生擒了關羽,關羽與蜀主劉備的關系眾所周知。
東吳得了荊州,把關羽放歸蜀國或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這樣既得了實惠,又不至于太得罪蜀國。
但東吳卻選擇斬殺關羽父子,很難說不是因為關羽當年羞辱對方而埋下的禍根。
而對導致關羽后人被滅門的罪魁禍首就是錯殺了龐德。
龐德是魏國數一數二的將才,文武雙全,武藝不在關羽之下,尤其善射,曾射傷關羽的臂膀,才有了關羽後來刮骨療毒的佳話。
只是因為魏軍的統帥于禁無能,不聽龐德勸告,才被關羽「水淹七軍」,大敗魏軍。
龐德被蜀軍生擒,而龐德也是個忠義之士,拒不投降蜀漢,關羽一怒之下斬殺了龐德。
這龐德文治武功都很優秀,又是個忠君愛國之人,這種良才不能輕易斬殺,勸他投降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這類人物也是不會輕易投降的,要誠心以對、費些周折。而關羽在勸降龐德時,被龐德激怒,憤而殺之,確實是沖動之舉。
當時如果無法勸降龐德,穩妥的做法應該是將龐德送回成都,交給蜀主劉備處置。
這樣既彰顯了戰功,又不至于給自己埋下隱患。
只可惜傲慢自負的關羽太迷信自己的才能了,做事處世思量不周,終為后人招致滅門之禍。
也為現代人帶來了啟示:無論自身能力多強,功勞多大,謙虛低調,做事留有余地,或許才是全身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