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清朝勸降耿精忠時,曾經許諾:「仍受王爵」。
耿精忠見信,麻溜的投降了。
可是,耿精忠最終還是被淩遲處決了。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康熙十五年,王輔臣歸降。清軍增兵江西,連續取勝後,長驅直入,攻入福建。
為了加速戰爭進程,康熙命大將軍傑書「以時事曉諭耿精忠早降」。
傑書寫信:與其被誅,不如率眾歸降,仍受王爵,保全百萬生靈。而且,鄭經和你有仇,你應該當咱們一起進剿鄭經!
耿精忠見信,幹了兩件事。
第一件,擦屁股。
他除掉了一直被他囚禁,「知道得太多」的范承謨(范文程之子),「飾詞免歿」。
第二件,投降。
他于九月十九日剃髮待罪,並派人把「總統將軍」印獻出,迎清軍入福州。
康熙「言而有信」,仍留他靖南王爵,令他率大軍征剿鄭經,圖功贖罪。
此外,追隨耿精忠叛變的曾養性等將領,也仍然留在軍中為將。
看起來,耿精忠是又能「續命」了。
可沒那麼簡單。
想要圖功贖命的,可不只是耿精忠一個人。
他身邊的人,也想要圖功贖罪。
告狀,跟耿精忠劃清界限,是圖功贖罪的最佳選擇!
他藩下參領徐洪弼告狀:耿精忠投降後,仍然想要謀逆!
他的弟弟耿昭忠為了洗刷清白,也跟著來告狀!
康熙「留中未發」。
「留中未發」,只是沒必要和這些人解釋而已。
在另外一道諭旨中,康熙道出了暫時不誅的原因。
吳三桂歿後,當初親筆寫信承諾「可保(耿精忠)王爵」的傑書請誅耿精忠。
康熙回道:現在廣西、湖南、四川都平定了,賊黨引領要歸正者不只千百。馬上除掉精忠,會讓他們寒心。要想辦法讓他自請來京,事情就好辦了。
宜令自請來京,庶事皆寧貼——《清史稿.列傳.卷二百六十一》
耿精忠,除是要除的。
但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直接除掉,影響全域。
要設個局,讓他自己來京城!
設局,就是要慢慢來。
1、分其權。
耿精忠投降後,領兵與清軍一起進攻鄭經,駐于潮州。其弟耿昭忠坐鎮福州。
傑書原本令人替代耿精忠領軍,康熙怕打草驚蛇,制止了。
康熙在等待時機。
康熙十七年春,康熙把告狀的耿昭忠詔入京城,又以耿家祖、父還葬為名,讓耿精忠回到福州。
如此,耿精忠的部隊被分置于福州、潮州,此為」備多力分「之計。
2、勸其自請入京。
傑書奉命勸告耿精忠,要他自請入京。
耿精忠不傻,拖著不去。
到康熙十九年,吳三桂敗局已定。
吳三桂氣勢盛,大清還要忌憚一下影響,只能「勸」。吳三桂敗局已定,再拖下去,「抗拒從嚴」,沒有任何意義。
于是,耿精忠自請入京。
不過,康熙為了穩定局勢,還是讓耿精忠大將馬九玉領兵。
3、控制。
耿精忠到達京城後,康熙當面把參他的檔交給他,讓他自己去刑部解釋。
耿精忠的兄弟耿昭忠、耿聚忠為了撇清責任,又上書,要求除掉耿精忠。
但是,康熙為了穩定局勢,仍然「慢慢來」。
一方面,康熙表示:等徐鴻弼來,當面對質。以此避免過度刺激耿精忠部將。
一方面,康熙讓耿聚忠去福州,安撫所部。
慢火燒,一燒就是一年,時機逐漸成熟。
4、誅滅。
康熙二十年,吳氏被徹底平定。
同時,馬九玉也頂不住壓力,自請解除兵權。
三藩,沒了。
這下就沒什麼好擔憂的了。
台官上奏:查清楚了!依律,淩遲。
這個時候,康熙還不忘展現其仁德,「上欲寬之」。
明珠等人表示:這哥們罪太深,還是要淩遲!
于是,耿精忠與他的部下曾養性等人,一起被淩遲了。
淩遲後,范承謨的兒子范時崇割其肉祭奠其父。
不過,耿精忠的兄弟耿昭忠、耿聚忠等人倒是活了下來,後來隸漢白旗,歿後還得了諡號。
耿氏在福建經營多年,即使在其叛亂歸正後,其實力依然很強。
加之耿精忠反復無常,康熙不除掉他,心中怎能安穩?
大亂之時,許諾其待遇,只是權宜之計而已。
大亂之後,耿尚這些大凶都不嚴懲,大清拿什麼來震懾天下?
耿精忠,必須除掉。問題僅僅是怎麼除掉。
康熙撤三藩時,魄力雖大,但操之過急,動作過大,激成大亂。
處決耿精忠時,他步步為營,手腕已十分老辣了。
看來,耿精忠,正好給康熙練了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