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3年冬月,唐代宗的朝堂之上。
端坐在上方的君王,一遍遍地向群臣強調著一位將軍立下的汗馬功勞,言辭間是止不住的喜悅之態。
說至慷慨激昂之處,唐代宗甚至不顧君主威嚴,催促有關部門加快辦事流程,他要讓台下那位所立將軍盡早成為尚書令。
面對君王如此高的嘉獎,台下當事人 郭子儀將軍的臉上卻不見半分得意。
恰恰與之相反,在明白唐代宗旨意不容拒絕的情況下,郭子儀仍執著上疏,懇請皇帝收回成命。
作為臣子,在朝堂上直接拒絕皇帝的封賞,輕則撤封領罰,重則有性命之危,郭子儀的膽量不可謂不大。
好在唐代宗并未計較他的失禮,一陣沉吟后便又重新下詔,賜給郭子儀6名美人,以及數不盡的珠寶珍玩。
仿佛像就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般,已75歲高齡的忠勇將軍竟自此大開驕奢丨ㄣˊ逸之風,整日沉淪美人鄉,作風轉變之快讓百姓直呼痛心。
然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 四年后的一場事件,會讓郭子儀的形象再度反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公元777年,唐代宗親自下令:收捕當朝宰相元載,連同其妻兒及親信黨羽,全部處ㄙˇ。
短短一夜之間,曾經無比風光的當朝宰相淪為階下囚。
望著在元府進進出出忙著查抄元家的官兵,文武百官心中不無感慨。
論功績,因驕縱貪婪、試圖專權而被ㄕㄚ的元載,一路走來雖德行有虧,但卻是唐代宗執政路上扎扎實實的左膀右臂,是深得信任的皇家心腹。
曾經的從龍者如今被就地清算,即使罪有應得,也難免讓人后背生汗。
一陣唏噓之余,人們不禁想到了當年與元載如出一轍的一位功臣:郭子儀。
要知道,相比于在朝堂斡旋的文臣元載,武將郭子儀戰功赫赫,在戰場上出生入ㄙˇ,幾乎一手撐起了整個大唐,無論聲望還是實力,都有口皆碑。
從軍十余載,郭子儀的戎馬生涯中不止有滔天戰功,一并傳為佳話的,還有他為人處世的高尚美德。
只不過好景不長,四年前的那次殿堂受賞之后,獲封美人珠玉的郭子儀竟自毀招牌,不僅出入極盡奢豪,似乎還迷上了美人溫ㄐ丨ㄡˇ,自家府邸之門整日大開、來客不拒,大有晚年「失節」之勢。
而他這一驟然轉變,也讓那些寄予其護國重任的黎民百姓大失所望,直言郭子儀不過也是「朱門ㄐ丨ㄡˇ肉臭」的泛泛之輩,此后再不關注。
如今,元載獲罪下馬,四年前郭子儀的種種反常表現如今看來竟似另有別樣深意。
回過神來的眾人,忍不住在心中一次次細數當年那位忠勇將軍的深明謹慎,連同他晚年的荒謬之舉一同被翻出,漸漸竟琢磨出些隱藏在暗處的高明之道...
論起保家衛國,對大唐而言,郭子儀有再造之恩。
生于武則天執政時期,即使郭子儀世代為官、身手不凡,他也并未因此得到重用。
礙于邊境紛爭不斷,武則天在位時期,首創武舉,廣招天下英雄豪杰前來為國效力。
作為武臣之后,郭子儀也報名參加了選拔。結果不出意外,他武舉高第,順利入仕,成為了唐朝眾多軍官中的一員。
本以為從軍后能一展身手,扛起護國大旗,但直到郭子儀過知命之年,他也仍未得到重用,只能徘徊于內蒙古與山西沿線,官位最高也只不過是中下級軍官。
雖然在實戰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但苦于沒有話語權,郭子儀在官場武將之中并不突出。
從某種程度上說, 安史之亂,就是他中年發跡的原因。
公元758年,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率精銳部隊由黃河以北奔向唐都長安,形勢萬分危險。
一方是蓄謀已久、訓練有素的叛亂部隊,一方是長期不習武備、毫無防備的唐朝軍隊,差距懸殊之下,叛亂部隊竟有勢不可擋之勢,接連攻略黃河以下十二郡,燒ㄕㄚ搶掠,為害一方百姓。
情急之下,唐玄宗緊急任命朔方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討伐安史叛軍。
奉命就任后,郭子儀迅速整合部隊,在次年四月重創叛軍,打響了唐軍節節敗退后的第一勝仗,收復山西,解除了長安危機。
憑借著自己豐富的對戰經驗,在接連收復河北多個縣城后,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 李光弼一致認為,想要將叛軍一舉殲滅,權宜之計便是繼續追擊,切斷叛軍間的聯系。
但由于受當朝宰相 楊國忠的極力阻攔,諫書上報至朝廷后,郭子儀一行人的請求并沒有得到唐玄宗的批準。
不僅如此,在楊國忠的錯誤建議下,唐玄宗命令郭子儀繼續堅守與叛軍的正面戰場,重新布置作戰計劃。
結果顯而易見,正是因為唐軍堅守正面戰場,沒有及時切斷叛軍后方支援,潼關一戰,唐軍不僅落得個戰敗下場,還被逼出東都洛陽,使得長安再次陷入危難之中。
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得倉促退位,將棘手的軍務交由唐肅宗處理,自己前往西南方向避亂。
而唐肅宗,就是郭子儀發跡之路上的第二位伯樂。
唐肅宗繼位之后,他對郭子儀的重用不減,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批準郭「繼續攻占潼關」的建議。
唐肅宗雖私心 任命兒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但也將兵權交由郭子儀,甚至還向回紇借軍十五萬,大力支持郭子儀平叛。
軍中平白無故來了位「天下兵馬大元帥」,這讓郭子儀的部下都十分不滿。
安史叛軍鼎盛時期,是他們一行人出生入ㄙˇ,為唐朝奪回來寸金疆土。
此時局勢尚未穩定,唐肅宗就想利用平叛來為自己的兒子「鍍金」,屬實讓人無法接受。
但面對副元帥的任命,郭子儀卻表現得不以為意。
作為被譽為「大唐最能打仗的武狀元」,脫下甲胄的他有尋常武將所無法企及的戰略智慧。
河北一戰,郭子儀火速成名,他憑借自己出色的對戰能力,贏取了朝堂乃至鄉野間的信任。
再觀此時的朝政,老皇剛剛退位,新皇根基不穩,決定生ㄙˇ的兵權握在一介將軍手中,于情于理都是對皇室的一大威脅。
想要盡可能地削減君王對自己的忌憚之意,郭子儀有自己的處理辦法。
一方面,他從善如流,接過「副元帥」一職,繼續奔走在與叛軍對抗的第一線,且數立奇功,甚至還在征戰之路上以德報怨,將包括李光弼在內的能臣武將收入麾下,進一步擴大了唐軍的作戰實力。
另一方面,郭子儀更是大改《孫子兵法》「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之法則,行軍以來,從未發生過忤逆圣旨的抗旨事件。
「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征之,未嘗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
他對外破釜沉舟,對內深明謹慎,二者雙管齊下,郭子儀漸漸在朝堂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或許是郭子儀對內安撫有道,他在繼續與安史叛軍纏斗的征程中越戰越勇, 收復潼關后,他更是與敵軍激戰一周,最終將東都洛陽成功收回。
這一仗,對扭轉戰爭局勢,扳回唐軍勝率極為重要。
消息傳入朝堂后,唐肅宗面對台下群臣仍難掩眼中熱淚,直言 「雖吾之家國,實由郭子儀再造」,后更是賞賜奇珍異寶無數。
換作旁人,在滔天軍功在前,又得當今皇上如此重用,意氣風發之下,難免會急功冒進,試圖為朝廷再盡一份力。
但郭子儀,卻看到了一片褒獎背后的暗流涌動...
僅在唐肅宗在位期間,他所接受的軍事調動便不下數次。
若戰事起,他便被尊為高閣,奉命起兵平叛;可若天下太平,朝廷便會以種種理由將他召回,削弱兵權之意分外明顯。
想要明哲保身,不斷的辭官讓官,就是郭子儀唯一的選擇。
史料記載,唐肅宗在位時,郭子儀就曾多次請旨免除自己司空和關內、河東副元帥之職,希望以此來向朝廷表明其不二忠心。
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饒是行事如此謹慎,唐肅宗退位后,新上來的 唐代宗還是在宦官程元振的讒言之下,免除了他兵馬副元帥之職,并命其監修肅宗陵墓。
兵權被奪,雖免不了受些朝堂排擠之苦,但好在消除了皇帝的忌憚。
本以為就此能松一口氣時,突如其來的一道任命,還是將郭子儀重新推到了波云詭異的風口浪尖。
而這一次的重新出山,也為郭子儀「老來背德」埋下了伏筆...
自從奉命擔任肅宗陵墓使,圍繞在郭子儀身旁的明槍暗箭便沒有斷過。其中最為嚴重的,還要數 大歷二年十二月,郭子儀父親的墓葬被盜一案。
身為一國得力武將,已故父親卻不得安眠,換作別人,恐怕要將此事鬧到沸沸揚揚,不徹查到底不罷休。
但在郭子儀看來,墓葬被盜,有朝中小人之手筆。
權衡之下,郭子儀請求面見皇上,但他只字不提自己所受的冤屈,而是將話題的重點放到了忠孝愛國層面。
「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
如此大度處理,朝堂爭議之聲漸小,他也由此保全了家族的性命。
可讓人無法預料的是,朝廷之禍雖然有驚無險,但聽聞郭子儀退居守陵的外族吐蕃又再次來犯...
公元763年,趁大唐朝堂初定之危,吐蕃軍隊迅速攻占了長安城,在城內燒ㄕㄚ搶掠,無惡不作。
眼見局勢無法控制,唐代宗被嚇得逃往陜州避難,臨行前任命郭子儀為兵馬副元帥,要求盡全力對抗敵軍。
臨危受命,能供郭子儀指揮的士兵并不多。
面對差距懸殊的軍隊體量,郭子儀并沒有推辭,而是帶著自己不到三十人的隨從部隊立即出發。
即使一路整頓,到達武關后,郭子儀手下部隊也不過5000人,在作戰人數上根本不占優勢。
仔細分析過當下戰事之后,郭子儀迅速制定出一套「聲東擊西」、「以少勝多」的作戰方針,帶著數千游兵登上戰場。
好在他作戰經驗豐富,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郭子儀仍成功營造出四面楚歌的陣勢,再加上自己遠揚在外的赫赫戰名,竟將吐蕃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四散而逃。
誰料好景不長,沒過幾年,賊心不ㄙˇ的吐蕃又再次來犯,聯合仆固懷恩、回綸等再次入侵中原。
消息傳到京師,唐代宗惶恐不已,連忙再次推出已被卸掉兵權的郭子儀前去迎戰。
領命出征后,郭子儀找準敵軍弱點,采取「游說+分殲」的智取思路,先是說服回紇與其聯手,再狠抓敵軍弱點,最終一舉殲滅敵軍,生擒上萬人,叛亂至此平定。
捷報傳至京城,唐代宗聽聞叛亂終定,自然非常開心, 當即表示要立郭子儀為尚書令。
作為宰相之首,尚書令一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以來,也唯有還未稱帝前的李世民曾經任職。
郭子儀明白,如果他真的謝旨領命,恐怕等待著他的,是帝王之家數不盡的猜疑與忌憚。
為此,凱旋回朝后,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出言拒絕了唐代宗的旨意。
「陛下寧文繼體,固當奉而行之,豈可狠私老臣,版厥成式,上掩陛下之德,下貽萬方之柞。」
為了不讓唐代宗再起疑心, 已75歲高齡的郭子儀,還欣然接受了美人珠玉的御賜,帶著6位美人回到府中。
自此以后,郭子儀便一改往日忠勇之做派,開始流連花叢之中,整日飲ㄐ丨ㄡˇ取樂不說,還肆意奢靡,大交ㄐ丨ㄡˇ肉之友。
就連他居住的府邸,也徹夜洞開大門,上門之客來者不拒。
面對手下幕僚的規勸,郭子儀卻表現地滿不在乎,甚至還當眾表示,自己已到了縱情享樂的年紀,貪圖富貴榮華不足為過。
他的忠官形象,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受賄放縱中轟然倒塌。
但讓人倍感意外的是,雖然此時的郭子儀把柄顯露無遺,但圍繞在他身旁的陷害誣告卻少了很多,就連向來對他忌憚不已的朝廷,也對他的肆意妄為置之不理,大有放任自由之勢。
除去民間風評的驟然直下,郭子儀竟也落得個清閑安逸的結局。
如果不是元載事發被ㄕㄚ,郭子儀的高瞻遠矚或許仍不會為世人所知。
同為從龍者,元載與郭子儀有著太多相似之處:曾效力皇室有功、曾獲皇帝寵愛,但與前者不同的是,子儀后期的放浪不羈,并沒有超出君臣之度。
不同于元載越滾越大的欲望之球,郭子儀的處世之道非常簡單,那就是與皇室無爭,在小惠小利中沉溺,不問權力,因此沒有留給朝廷太多忌憚的空間。
恰恰與之相反,得賜美人之后的他,似乎找到了一條與帝王相安無事的道路,處處暴露缺點,做了個「把柄官員」,親自走下了萬人敬仰的神壇,也由此拉開了與帝王之間的距離。
從忠勇將軍到丨ㄣˊ奢老官,在這一轉變中,郭子儀不僅免遭了同僚暗刺,更是向皇室證明,自己絕無政權野心,無需費力忌憚。
如此一石二鳥之計,恐怕并非尋常貪官污吏所能做到。
不動聲色留存性命,才是郭子儀「老年背德」背后的真相,高明之極讓人稱道。
伴君如伴虎。
無論哪個朝代,在太平盛世面前,實力或是民意太過強勁,對人臣來說都不是件好事。
自古以來,帝王的心意都難以捉摸,如果僅僅憑借著一時的器重就居功自傲,恐怕都會落得個元載那樣的下場。
能在滿朝排擠中為自己謀出一條處世之道,就證明郭子儀并非岳飛、韓信那類忠膽有余卻欠缺變通的鐵血武將。
他的高齡善終來源于對朝廷形勢的正確判斷,不居功自傲,也不在意清白名聲。借 「自污」來「自保」,正是郭子儀為人處世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