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話含蓄,講究點到為止,所以將死亡也形容得非常高級,比如 皇帝去世,就用 「崩」, 皇后去世,就用 「薨」,一些 早亡的孩子,就用 「殤」,一些因為 特殊原因去世的人,就會用 「歿」。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稱呼,不過也不影響他們對死亡的恐懼。
不過相比于這些人,有的人則將死亡看得云淡風輕,他們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 死亡的意義卻是可以選擇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而這一切,都取決于他自己的價值。
在歷史上,有一人就秉持著這樣的觀念,甚至還為死亡發明了一個成語,老年人絲毫不忌諱,甚至還常掛在嘴邊。
這個成語叫做 「百年之后」,而發明這個成語的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 一代梟雄曹操。
曹操,不僅是個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還是個頗有文采的文學家,他與自己的兩個兒子,合稱為 「三曹」,對建安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他的諸多作品中, 《龜雖壽》尤為出名,從這部名作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對死亡的看法。
他認為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即便是以長壽聞名于世的神龜,也會有生命消散的時刻,可以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騰蛇,也終究會化為塵土,更何況是渺小的人類呢。
所以看破了生命的真諦后,曹操便不畏懼死亡,而是將實現人生價值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可以說,曹操這樣的思想在那個時代,就是一股清流,也難怪能成為三國霸主。
曹操雖然不在乎生死,但也不會輕易說出「死」這個字眼,畢竟他不介意,不代表別人也不在意、
為此,曹操還想出了一個成語,叫做 「百年之后」,「百年」就是指的死亡。這個詞匯好聽又好記,讓人不得不為曹操的天賦感到心服口服。
事實上,「百年之后」還是源自于 官渡之戰。
那時候袁紹取代了董卓,成為了實力最強悍的一方霸主,而曹操要想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就必須要鏟除袁紹這個絆腳石。但曹操當時的實力遠遠比不上袁紹,所以兩方在官渡附近,對峙了很長一段時間。
本來袁紹是穩操勝券的,因為恰逢曹操的糧草都用光了,而袁紹又恰巧截住了他的求援信,所以當謀士許攸建議袁紹要增加兵力,駐守糧草的時候,自信滿滿的袁紹不僅充耳不聞,還將他斥責了一頓。
于是心有不滿的許攸,轉頭便投向了曹操的懷抱,并將袁紹的屯糧之地告訴了曹操,曹操也是趁此機會,一把大火將袁紹的糧草基地燒得干干凈凈。
失去了糧草支撐的袁紹部隊,很快就潰不成軍,而曹操則瞄準時機,一舉進攻,大獲全勝。
官渡之戰勝利后,曹操看著生活在戰火之中的百姓們,頗有感觸,便寫下了 《軍譙令》。
意思就是我率領著將士與敵人作戰,可家鄉的百姓卻在戰爭中受苦,我非常難過,這些將士為國戰死,沒有留下子嗣,所以要優待他們的親朋好友,賜予他們良田和家畜維持生計,并且讓他們在死后能有一個祭奠祖先的地方,這樣的話,我就可以死而無憾了。
在這道命令的最后,曹操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這里的「百年」就是指的死亡,曹操是在說很多年之后,自己死亡的情景,可以說曹操的用詞,十分 巧妙委婉了。
一百年,是當時所有人的觀念里,人類最長的壽命。所以「百年之后」這個詞,并沒有「死」那麼難聽,反而給人一種延年益壽的感覺,讓人不再那麼畏懼死亡。
所以,原本十分忌諱「死」這個字眼的老人們,就會用「百年之后」來指代,久而久之,這就成為死亡的一種文雅說法,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被人常掛在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