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
眾所周知,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有知遇之恩,隨后白帝城又將蜀漢江山托付給他又有信任之義,為了報答劉備的恩情諸葛亮鞠躬盡瘁、ㄙˇ而后已。
人生晚年諸葛亮一封《出師表》上書劉禪,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之路以求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可惜五次北伐皆以失敗而告終,諸葛亮自己也落得個身ㄙˇ五丈原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雖然身ㄙˇ道消了但他卻為蜀漢留下了一位「臥底」,此人不僅整ㄙˇ了蜀國兩大奇才,還為蜀漢延續了近30年的國祚。
這個人便是上述提到的費祎,先是親近魏延隨后又成楊儀知心好友,最后卻將兩人坑ㄙˇ。那麼他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費祎生卒年不詳,出生于荊州江夏郡,幼年時便失去了父親被迫跟隨自己的伯父生活。從關系上來說費祎伯父的姑姑是劉璋的母親,以至于伯父成為了益州的一名官員,費祎也進入了蜀地生活。
費祎從小就展現出了不同于常人的記憶力,過目不忘博聞強識,智慧與見解也要遠遠超越同齡人。成年后費祎學業有成,靠著伯父那一層關系在益州為官,也算是小有名望的一個人。
中原大亂、諸侯爭霸時益州是天府之國,然而在赤壁之戰后劉備進入巴蜀爭奪地盤,在此情況下劉璋與劉備展開了一場爭奪益州的大戰。
劉璋身邊雖然有大才輔佐,但劉備身邊的武將、謀臣則更勝一籌,一番交戰后劉璋戰敗、益州易主,費祎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戰敗者」的身份加入蜀漢陣營。
正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劉備、諸葛亮到來之前費祎在益州已經小有名望了,他與許叔龍、董允等人齊名,受到了劉備的重視讓其擔任劉禪的老師(太子舍人)。
嚴格來說,劉備在位時期費祎并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重用,諸葛亮才是他的伯樂。因關羽之ㄙˇ劉備與東吳鬧翻,隨后遭遇夷陵大敗蜀漢國祚岌岌可危,甚至到了亡國滅種之際。
公元224年左右諸葛亮帶兵進入南中平叛,獲勝回歸時第一時間便找來了費祎,囑咐他出使東吳重修修訂兩國的聯盟.
東吳等人在宴會上不斷嘲諷費祎,然而他卻不慕虛榮、寵辱不驚給孫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來的事情想必很多人也已經知曉,雙商極高的費祎完成了諸葛亮交代的任務,解除了蜀漢來自東吳的威脅,由此他開始接觸蜀漢權力的核心,成為了諸葛亮在政治、軍事上的左右手。
費祎是一位三國時期的隱世大才,諸葛亮五次北伐能夠穩穩當當地進行,與費祎在后方制衡國政有著不可脫離的關系,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政治友誼。
也因此在諸葛亮ㄙˇ于五丈原之時極力向劉禪推薦他,費祎也不負眾望先是ㄕㄚ了魏延,隨后又ㄕㄚ了威脅蜀漢政權的楊儀,幫助蜀漢延續了近30年的國祚。
早在費祎出使東吳的時候孫權就告訴他一件事情:「楊儀、魏延,皆為牧豎小人……若是將來諸葛亮一ㄙˇ此二人必為禍亂矣,你如何給自己的將來打算」。
原本這句話只是孫權為拉攏費祎所說的客套之言,但卻在第五次北伐戰爭后成為了現實,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來自于「魏延有反骨」,其實不然。
魏延反骨之事是劉備、諸葛亮為了震懾他而設計的一種納降手段,兩人真正的矛盾在于北伐戰爭的大方向,魏延主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諸葛亮則主張步步為營、擴充土地以圖后謀。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魏延還不敢有反叛之心,公元234年孔明一ㄙˇ魏延的野心就壓制不住了,臨終前諸葛亮明確交代:「秘不發喪、退回漢中」。
可是魏延卻信誓旦旦地說道:「丞相雖亡,我自見在,當率領諸軍擊賊」,直白一點來說就是想要取代諸葛亮的地位,進而掌控蜀漢的軍事大權。
魏延向費祎表達自己的主張后,后者認為他已經成為了極端危險的分子,不久便找來了主管后勤的楊儀商討此事,伺機拿下魏延防止發生軍事政變。
豈料魏延提前得知「有人要暗害他」的消息,竟然不顧司馬懿大軍的威脅燒毀撤退的棧道,所幸楊儀、費祎及時發動反擊,再機上臥底王平臨陣倒戈,失去軍心、大勢的魏延最后被馬岱所ㄕㄚ。
魏延有雄心壯志是好的,但經歷五次北伐的蜀國早已經國力凋敝,諸葛亮選擇撤軍不僅僅只是因為司馬懿,還是因為蜀漢已經經不起戰爭了,魏延執意要繼續北伐顯然會讓蜀漢送入深淵。
危急關頭費祎能夠看清大勢進而與楊儀密謀誅ㄕㄚ魏延,不失為救國救民之舉。說到這里可能很多人就納悶了,既然費祎和楊儀是盟友,為何最后他又要ㄕㄚ了這一位盟友呢?
楊儀就如孫權所說的那樣也是一個極其有野心的人,他自認為諸葛亮ㄙˇ后蜀漢無人能夠比擬自己,而且手里面還掌握著蜀國的君權,成為下一任丞相毫無意外。
然而,諸葛亮在臨ㄙˇ前就安排好了接替自己的人選蔣琬、費祎、董允等依次擔任丞相之位,對于這樣的安排楊儀自然心不甘、情不愿,私下里與費祎倒苦水:
「想當初我要是和魏延一起舉兵,哪里會落到這樣一步田地,真是后悔當初沒有那麼做」,簡簡單單一句話便暴露了楊儀的野心和危機。
費祎雖然是魏延的好友但更是蜀漢的托孤重臣,事后他向劉禪和蔣琬告發了這件事情,心中充滿抱怨的楊儀最后被發配到偏遠之地并ㄙˇ在了那里,蜀漢一場隱藏的危機被費祎扼ㄕㄚ在萌芽里。
出賣魏延、出賣楊儀或許會讓人認為費祎是一個兩面三刀的小人,其實從某個角度而言他才是最懂諸葛亮的一個人,兩人在執政方面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擊敗魏國、光復漢朝,然而實際上北伐的目的是避免魏國「溫水煮青蛙」,魏國地大物薄占據天下九州之地,蜀國則僅僅只有四川一處。
長期發展下去魏國綜合國力沒有上限、蜀國則有上限,在這樣的背景下蜀國滅亡遲早會發生,所以諸葛亮北伐時為了與魏國爭奪地盤。
開辟新的生存空間,以免魏國的國力越來越大,這也是他不采取子午谷計策的原因。
蔣琬、董允執政時期,兩者過于重視本國民生的發展,而不重視通過小規模的戰爭消耗、延緩魏國的發展,以至于最后被魏國所擊敗并滅國。
蔣琬去世很早,而后費祎則成為了蜀國的丞相,他一面發展蜀漢內部的經濟民生,一邊又重視通過小范圍的摩擦消耗魏國,轉移國內的尖銳矛盾。
蜀漢在諸葛亮ㄙˇ后能夠延續30多年,這一點上費祎鞠躬至偉,要不然五丈原之后即使蜀漢不滅亡也會被魏國的經濟碾壓,想要延續30年國祚根本就不可能。
很現實的一個例子,費祎執政期間,蜀漢兩國打得有來有回更無滅國危機。費祎ㄙˇ后董允上位,對外戰爭幾乎被全面停了下來,結果不僅拉大了與魏國的差距,蜀漢的內部矛盾也開始暴露出來。
姜維再想要和魏國一較高下早已不可能,最后被鄧艾偷渡陰平而亡國。
費祎的最終命運讓人嘆息,他雖然與姜維北伐的主張相左,但卻明白小范圍戰爭的好處,政治、戰爭相輔相成使得蜀國得以在亂世中延續國祚30多年。
奈何,也因為蜀漢國內的政治矛盾過于尖銳,費祎在一場宴會上被郭修刺ㄙˇ,隨著他的去世蜀漢再也無人懂得諸葛亮的策略,滅亡也就成了鐵板釘釘的事。
對于費祎此人,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