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4年,楊士奇仰屋竊嘆、哀叫數聲后身亡,朱祁鎮:匹夫誤我大事
2022/06/21

1444年3月,80歲的楊士奇病重將亡。聽聞消息后,朱祁鎮百感交集,連夜派人前往泰和縣,探望行將就木的老尚書。在見到來使時,楊士奇突然跪伏于地,自懷中掏出遺折,嘆道:

「朝中多難,危機四伏,祈望陛下能親賢臣、遠小人,勵精圖治,延續大明光輝。」

不久后,楊士奇與世長辭。朱祁鎮感念他的功勛,為楊士奇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并罷朝兩日,追封他為左柱國、太師。在說到楊士奇的遺折時,朱祁鎮竟不屑一顧,將它扔進戶部的垃圾堆中。然而5年后,朱祁鎮卻在諸將面前公開辱罵楊士奇,還痛斥他是老匹夫。那麼朱祁鎮為何要這麼做?楊士奇與朱祁鎮之間發生了什麼?他讓朱祁遠離的小人究竟是誰呢?

朱棣的「寵臣」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1399年,楊士奇進入翰林院,編纂「太祖實錄」。在埋頭編書時,楊士奇恰逢朝堂巨變,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擊敗侄子朱允炆,入主應天。

楊士奇為人機智警覺,善于應答,但城府極深。朱棣初次見到楊士奇時,對他大為贊賞,特將他提入「內閣」,參知政事。然而,楊士奇又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他多次冒犯圣威,讓朱棣下不來台。

1404年,徐奇赴廣東任職,朝中大小官吏,皆以豪禮相送,唯有楊士奇借故不去,也未曾送禮。朱棣聽說后,大罵朝中大臣結黨營私。可楊士奇卻直言勸諫:

「徐齊去南方煙瘴之地,群臣出于禮儀,送些禮物無可厚非,我若不是生病,也必當為他送行。」

楊士奇只言片語,即化解了朱棣的怒氣,又讓同僚免于責難。可見,楊士奇的心腸非常好,且能夠掌握說話的分寸,在適當的時機切中要害,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官員。

朱棣北伐時,朱高熾監國輔政。當時,朱高熾尤為喜愛詩詞歌賦,眾人苦勸不聽,只好求教楊士奇。楊士奇就上疏勸諫太子:「詩詞歌賦是用來陶冶情操的,而不是治國的。殿下是一國儲君,應當多學習前朝詔令,不應沉迷于此。」

正是有了楊士奇的輔佐,朱高熾才能在奪嫡之爭中多次擊敗漢王朱高煦。而在朱棣歸來后,朱高煦聯合朱高燧誣告朱高熾荒唐誤國,又是楊士奇臨危解難,幫助朱高熾穩住了太子之位。

于是,朱高煦將魔爪伸向了楊士奇。1414年,朱棣回到南京時,朱高熾忙于政務,姍姍來遲,引起朱棣不滿。朱高煦趁機拉攏武將構陷楊士奇,斥責他輔佐太子不盡心,迫使朱棣不得不將楊士奇下放詔獄看管。

然而,朱棣對楊士奇的忠心十分了解。他將楊士奇抓進獄中,不過是為了平息朱高煦及武將的怒火,并非真正治罪。在朱高煦多次引誘楊士奇誣陷太子時,楊士奇始終閉口不言,未曾說過一句朱高熾的壞話。

因此,在找不到楊士奇的利用價值后,朱高煦才將他從詔獄放出,而這也符合朱棣的心思。當時 ,朱棣常年外出北伐,朝中大臣多出自太子府。在大明朝,儼然形成了只知太子,而不是皇帝的局面。故而,朱棣利用朱高煦牽制朱高熾,以達到平衡的局面,有利于他控制朝政。

壓制朱高煦

可在朱高煦多次暗中使絆后,楊士奇終于決定反擊。與朱高煦不同,楊士奇是一個文人,能用嘴ㄕㄚ人的時候,他們絕不用手。因此,在朱棣詢問朱高煦豢養ㄙˇ士、當街誅ㄕㄚ兵馬使的事情是否是傳說時,楊士奇冷言冷語道:

「我是太子府的人,外人是不會告訴我漢王的不軌之事的。但皇上讓他兩次外出就藩,他都不肯去,如今皇上要遷都北平,他卻要留在應天,他要干什麼呢?」

楊士奇的一席話,擊中了朱棣的要害。朱棣是造反出身,他最害怕他的子孫與他一樣謀反作亂。故而,楊士奇在質問朱高煦留在應天意欲何為時,無形中就向老皇帝傳達了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不久后,朱高煦就被貶到樂安州,朱棣甚至將他的貼身兩衛全部廢除,形同軟禁。

1424年,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榆木川。得知消息后,朱高熾心慌意亂,欲要率人北上,迎回朱棣的靈柩。然而,楊士奇卻將他攔在宮門內。當時,朱高煦雖被貶樂安州,可他在軍中效力數十年,聲威顯赫。一旦知道朱棣病逝,朱高熾北上,必然會在中途設伏攔截。因此,楊士奇秘密派遣朱瞻基前往草原,而他與朱高熾則在京城暗中布防,做好最壞的準備。

楊士奇利用他的聰明才智騙過了朱高煦,保住了朱高熾的皇位。可僅僅十個月后,朱高熾卻突然駕崩,致使朝中慌作一團。在危機時刻,又是楊士奇站出來,力排眾議,扶立朱瞻墡監國,斬斷朱高煦趁機奪權的美夢,并從應天迎回被朱高煦暗ㄕㄚ的太子朱瞻基。

朱高熾、朱瞻基父子能夠安穩地繼承皇位,離不開楊士奇的輔佐,而兩次奪位失敗的朱高煦更是對他恨之入骨。因此,在朱瞻基剛剛繼位后,朱高煦就陰謀作亂,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欲發兵北平,效仿朱棣靖難。

然而,朱瞻基御駕親征朱高煦,沒用多久就平定了叛亂。當時,陳山密告朱瞻基,趙王朱高燧也參與了朱高煦的謀反。眾臣得知后,紛紛勸諫朱瞻基斬草除根,將朱高燧一同處ㄙˇ。可楊士奇卻提出了不同意見:

「陛下只有兩個叔叔,漢王朱高煦謀反被擒,ㄙˇ有余辜。可我們手中沒有朱高燧謀反的證據,對他只需要嚴加防范即可,切勿刀兵相加,以致遺禍子孫。」

正是楊士奇的勸諫,方才保住了朱高燧一脈,而在朱瞻基將楊士奇的奏疏遞送給朱高燧后,朱高燧痛哭流涕,從此再無反意,安心做藩王。

朱瞻基時期,楊士奇與楊榮、楊溥并稱三楊,而以楊士奇為首。在他們三人的輔佐下,朱瞻基才得以開創「仁宣之治」。

然而,楊士奇也犯了很多錯。朱瞻基在交趾問題上猶豫不定時,楊士奇力勸他以民生為本,放棄交趾。在北疆,朱瞻基采納楊士奇的建議,放棄奴兒干都司,致使山海關以北全境淪陷。而放棄開平衛所,將明軍撤回到長城以內,更是犯了一個極大的戰略錯誤。楊士奇治國理政堪稱一流,卻缺乏長遠的目光。

病亡

1435年,朱瞻基病重,臨終前多次召見楊士奇,委以他輔政之責。在朱瞻基病逝后,楊士奇、楊榮、楊溥力排眾議,摒棄眾臣想要推舉朱瞻墡的想法,扶持9歲的朱祁鎮繼承皇位。當時,朱祁鎮年幼,楊士奇等人又占據朝堂,手握生ㄕㄚ予奪的大權,雙方難免會發生不愉快的碰撞。

可是,太皇太后張氏卻無條件地站在楊士奇一邊,多次斥責朱祁鎮及其寵信的宦官王振。隨著朱祁鎮的年齡逐漸增長,他對楊士奇等人也更為不滿。而太皇太后張氏、楊榮先后病逝后,楊士奇再也無力遏制朱祁鎮、王振索取權力的欲望。

1442年,楊士奇的兒子楊稷當街ㄕㄚ人,遭到抓捕。王振等人利用楊稷的罪行,牽扯楊士奇。恐懼中的楊士奇只好告老還鄉,不再過問朝政。

兩年后,朱祁鎮的朝堂越來越黑暗。王振一手遮天,大力排斥異己,打擊政敵。眼看著朱瞻基留下的大好基業就要毀于一旦,楊士奇極為不滿,他著手寫了一道勸諫朱祁鎮的奏折。不曾想,奏折寫完后,他卻一病不起,奄奄一息了。

1444年,楊士奇躺在病床上,仰屋竊嘆,哀叫數聲后不幸病亡。然而,他費盡心血寫成的最后一道奏折,卻被朱祁鎮毫不猶豫地扔進了垃圾堆。

楊士奇病逝七年后,朱祁鎮聽信王振的建議,不顧群臣勸阻,執意北征瓦剌,結果兵敗土木堡。在被敵軍包圍時,朱祁鎮仍不思自己和小人王振的過錯,反而將罪行推給了力勸朱瞻基撤銷開平衛所的楊士奇,大罵他是老匹夫,誤了他的大事。縱然朱瞻基、楊士奇內遷明軍的舉動極為不妥,可四十萬精銳部隊土崩瓦解,卻是朱祁鎮、王振的「功勞」。

AD
文章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