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不著急與魏開戰,而是深耕巴蜀,養精蓄銳,會怎麼樣
2022/07/16

有人說三國時代,蜀國最弱,但卻最有斗爭精神。諸葛亮繼承昭烈皇帝之遺志,矢志不渝,為了克復中原,鞠躬盡瘁ㄙˇ而后已!這種精神的確值得敬佩。同時,有人認為這也是蜀國最早滅亡的根源,因為孔明的北伐耗空了蜀漢本來不多的資源。

中國自古以來人才和經濟主要集中在北方,包括現代,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北方而不是在中西部,現在如此發達的科技,中西部發展都延緩,更何況當初交通不便的蜀國呢?有志之士都去北方尋求發展,所以在三國時期人才基本集中在魏國,魏國的人才其實不需要培養,就會存在很多人才,而蜀國不一樣,蜀國本地人口本來就少,出色的人才更少,想要維持蜀國的發展,必須培養人才。

蜀國原本的高端人才都是劉備帶進來的,從劉備去世后,蜀國的人才批量去世,蜀國面臨人才的問題,而且人才也不是短時間能培養出來的,而諸葛亮只用三年時間就培養一只新軍隊,一批新人才,以弱小的蜀國對抗強大的魏國,讓魏國好無還手之力,這得需要多高的才能才能做到。

其次,我們來看蜀漢的地理位置,就是今天的四川云南一帶,如果是在現代那還好,畢竟科技發達了,比較方便。但是在古代那是群山環繞,交通閉塞之地,在那樣一個窮山惡水的地方,由于技術的限制和環境的惡劣,蜀國根本沒有資本和魏國吳國對著發育。不但可利用土地少,而且土壤條件也沒有魏吳兩國好,再加上蜀國人口連隔壁的半數都不到,人力資源也處于下風。

公元219年關羽丟失荊州三郡,以及三年之后的夷陵之戰的慘敗,最早跟隨劉備打天下的荊州派損失慘重,益州本土派又有復興的趨勢,出于地方保護的需要益州本土派反戰情緒頗大,如果不能利用荊州派僅剩的資源繼續發動對外擴張,獲得新的戰略資源,一旦荊州派殘余的勢力消耗殆盡,整個局面將難以控制。

從思想和心態上來說,蜀漢集團本來勢力弱小,一旦選擇長時間和平發展,和平的環境只會逐漸降低蜀漢集團對外擴張的戰略思維,一旦這樣的思想在蜀漢集團高層中逐漸消失,未來想重新推動整個北伐大業,光是在思想啟動方面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關。

AD
文章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