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后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復姓,出任秉筆太監后,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以至于,魏忠賢的垮臺,令百姓彈冠相慶,百官拍手叫絕,人人都說朱由檢干了一件大好事。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崇禎真的該誅魏忠賢嗎?
天啟七年八月,朱由檢繼承了兄長的皇位,接受百官朝拜。此時,朝野上下遍布魏忠賢的私黨,每個大臣都在等待朱由檢或魏忠賢的動作。為了防止魏忠賢對自己動手,朱由檢入宮的第一天徹夜未眠,抱著佩劍守到天亮。謹慎的崇禎不吃太監們送來的食物,用藏在袖中的麥餅充饑。
朱由校臨終前,囑咐朱由檢千萬不能與魏忠賢為敵,并希望朱由檢能夠委以魏忠賢重任。然而,朱由檢卻并不這麼認為,在他眼中威脅皇權的魏忠賢非歿不可。干掉魏忠賢是個艱巨的任務,朱由檢必須鞏固自己的地位,從長計議。為了安撫魏忠賢,保證自己的安全,朱由檢像朱由校一樣,對魏忠賢以禮相待。
朱由檢心機城府極深,魏忠賢一時間沒法看透他的心思。魏忠賢的心里惴惴不安,他不知道剛上位的崇禎會怎麼處置自己。為了試探朱由檢的態度,魏忠賢準備了幾個漂亮的女人,將她們送到宮中供朱由檢享用。朱由檢本來就不是個好色的人,如今形勢緊張,朱由檢更是無心貪戀美色。
不過,朱由檢不敢直接拒絕,他將這幾名女子留在宮中,假裝領受了魏忠賢的「美意」。小心謹慎的朱由檢,仔細檢查了這幾個美人,發現這幾名美女腰間的香囊里藏著「迷魂香」這種催丨ㄣˊ藥。雖然朱由檢看破了魏忠賢的伎倆,但他并未聲張,只是讓人悄悄毀掉了藥物。
魏忠賢想盡辦法引導朱由檢成為一個荒丨ㄣˊ皇帝,見此計不成,魏忠賢另生一計。
魏忠賢派出自己的心腹太監,坐在宮中手持香爐,讓室內充滿香氣,達到使朱由檢精蟲上腦的效果。然而,聰明的朱由檢再次識破這一伎倆,將小太監趕出皇宮。雖說朱由檢屢次識破了陰謀,但他的心里一陣后怕。
既然美人計不能奏效,魏忠賢干脆采取更加直接的方式,試探朱由檢的底線。當時,朝中多半大臣都在討好魏忠賢,甚至在朱由檢面前大吹法螺,拍魏忠賢的馬屁。
某日,魏忠賢寫了一篇名為《久抱建祠之愧疏》的奏章,請求朱由檢停止為他修建生祠。朱由檢的回復中規中矩:「以后各處生祠,其欲舉未行者,概行停止」。這種做法非常懷柔,既不得罪魏忠賢,又扼制了滿朝文武對魏忠賢的盲目崇拜。
從表面上看,朱由檢與他的哥哥一樣,放任閹黨。然而,只有崇禎自己明白,所有對魏忠賢的恩寵,有朝一日必會加倍討回。
政治斗爭悄然而至,文武百官大多抱著觀望的態度,兩不相幫,在這場風波中明哲保身。天啟七年十月,御史向朱由檢彈劾了崔呈秀,卻高度贊揚了「廠臣」魏忠賢:「呈秀毫無益于廠臣,而且若廠臣所累。蓋廠臣公而呈秀私,廠臣不愛錢而呈秀貪,廠臣尚知為國為民,而呈秀惟知恃權納賄。」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就是一種「丟車保將」的套路。
崔呈秀是魏忠賢的歿黨,借著魏忠賢的威勢作威作福。崔呈秀的兒子胸無點墨,竟能上榜登科。朱由檢不溫不火地免去了崔呈秀的官職,將他趕回老家。此時,已有敏銳的官員察覺到,朱由檢先發制人,已經開始進攻。于是,那些與魏忠賢有間隙的大臣紛紛上書,向朱由檢檢舉揭發閹黨的惡行。
面對鋪天蓋地的奏章,朱由檢仍表現得十分平靜,始終不進行下一步動作。這就是朱由檢的聰明之處,他之所以按兵不動,一是為了觀察朝中究竟有多少反對魏忠賢的大臣,二是擔心魏忠賢會魚歿網破。隨著「倒魏」來到[高·潮],朝中的大部分大臣都與魏忠賢撕破臉皮,這股力量已經能夠壓制閹黨。
直至此時,朱由檢才認為時機成熟,開始了下一步的動作。不過,朱由檢仍未直接懲處魏忠賢,只是命人當堂宣讀了彈劾魏忠賢的奏章,給了魏忠賢一個下馬威。果不其然,魏忠賢自亂陣腳,「震恐傷魄」。見朝中大多數大臣站在自己的對立面,魏忠賢知道自己已經沒有戲唱了。為了保住身家性命,魏忠賢不得不遞交辭呈,告老還鄉。
朱由檢的計劃,正是讓朝臣與魏忠賢「窩里斗」,讓魏忠賢方寸大亂。魏忠賢正中下懷,在他離開京城的那一刻,他苦心經營多年的權力網絡已土崩瓦解。此時的魏忠賢,已經從大象變成了人人踩踏的螞蟻,朱由檢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將其鏟除。在整場政治斗爭中,朱由檢只是不動聲色地暗示、誘導朝臣,唯一主動下達的命令就是讓錦衣衛將離京的魏忠賢緝拿歸案。
魏忠賢大勢已去,知道自己已無活路,干脆懸梁自盡,一了百了。從這以后,樹倒猢猻散,魏忠賢手下的閹黨遭到了清算,朱由檢成了這場政治斗爭的勝利者。魏忠賢就這樣歿在了朱由檢的算計中,成了這場政治風波中的失敗者。
然而,此時的崇禎根本沒意識到魏忠賢的歿會給大明帶來怎樣的影響,直到十幾年后,當他意識到魏忠賢的重要性時,為時已晚。
崇禎十七年三月,朝堂上的氣氛十分緊張,不論是朱由檢還是文武百官,都被大廈將傾的絕望扼住喉嚨,無法呼吸。太監曹化淳站在皇帝身邊,長嘆道:「如果魏忠賢還活著,事情絕對不會發展到這種境地。」
聽完這句話,崇禎若有所思,他終于想通了皇兄在彌留之際為什麼要留下那句「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在闖賊兵臨城下,大明基業朝不保夕之際,朱由檢沒把心思放在如何對敵上,竟還有閑心考慮將魏忠賢殮葬。
為什麼朱由檢會在這種關鍵時期,否定了自己早年對魏忠賢的處理,重新審視這位權宦的價值呢?
明熹宗臨終之際,對朱由檢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一定要重用魏忠賢。正所謂「人之將歿,其言也善」,明熹宗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高度肯定了魏忠賢的價值,其中固然有個人私情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明熹宗認識到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時的能力與遠見。
魏忠賢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作出了不少殘害忠良的骯臟勾當,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這些都不能掩蓋魏忠賢的功績。熊廷弼在遼陽打了敗仗,若非魏忠賢力排眾議,熊廷弼根本沒機會戴罪立功。而孫承宗、趙南星等與魏忠賢有間隙的能臣,也是靠魏忠賢不徇私情而獲得了上位的機會。
由此可見,魏忠賢還是心系國家且知人善用的。
總體來說,魏忠賢總攬朝政的過程中,國內的形勢相對平穩。完全可以說,魏忠賢是大明的「續命丸」,他的上臺讓茍延殘喘的大明延續了幾十年壽命。
朱由檢上臺后,國內形勢不容樂觀,各地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關外異族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危機局面中,朝廷急需一位像魏忠賢一樣的能人。雖說當時的局面,憑借魏忠賢一人之力很難扭轉,但至少可以延緩大明敗亡的趨勢。然而,朱由檢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穩定一時的形勢,借著滿朝文武的「倒魏」浪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徹底掃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
干掉魏忠賢后,朱由檢春風得意,在后來的政治生涯中,鏟除魏忠賢始終被朱由檢當成人生中的「得意之作」,居功自傲。自滿的朱由檢,迅速陷入自我崇拜中,對自己的政治能力十分迷信。雖說朱由檢為政勤勉,勵精圖治,但這種心態使他陷入剛愎自用的歿循環。此外,朱由檢的思想非常極端,他一度認為與魏忠賢做對的就是忠臣,因此他啟用了保守迂腐的東林黨人。
顯然,東林黨人對十萬火急的戰事根本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政策,他們只會在朱由檢面前大放空炮,說一些放之歷朝歷代皆準的套話。可笑的是,朱由檢非常吃這一套,那些空談被他錯認為是治國良方,深以為然。
在大明生歿攸關之際,儒將們有何作為?楊鶴堅持要對民風彪悍的闖軍進行「招安」,袁崇煥則與皇太極這只塞外猛虎謀皮。拋開這些儒將毫無意義的愚忠不談,他們的庸俗和無能,就像癌細胞一樣在朝廷內部滋生。
盡管崇禎事必親躬,但他缺乏遠見,瞻前顧后,毫無作為。此外,朱由檢的性情暴ㄋㄩㄝˋ,動輒對大臣揮動屠刀。因為朱由檢有非常嚴重的疑心病,崇禎一朝的官場就像是走馬燈一樣,變幻無常。
在短短的十七年里,朱由檢竟先后任命、罷黜了十七位刑部尚書。這種令人窒息的高壓態勢,使民間的人才不敢請纓投效朝廷。
朝廷無人可用,朱由檢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培植私人勢力,重新啟用宦官,最終一手釀成「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