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並非不敢造反,而是有心無力。
康熙晚年,因太子胤礽被廢,導致「九子奪嫡」事件爆發,其中,以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為首的皇子,圍繞皇位繼承權展開了激烈的政治鬥爭。
最終,皇四子胤禛勝出,繼位登基,是為雍正皇帝。
而在雍正登基之初,曾經是「八爺党」重要成員之一的皇十四子胤禵,在手握精兵強將的情況下,不僅沒去推翻雍正,反而乖乖的回到京城,最終還落了個被雍正圈禁的結局。
要知道,胤禵在當時可是撫遠大將軍,麾下軍隊也是兵強馬壯,為何他不趁此機會推翻雍正呢?實際上,胤禵倒是很想這麼做,但奈何當時被人卡著脖子,著實是有心無力啊。
胤禵與雍正是一母同胞的親哥倆,但兩人的感情實在不怎麼樣。
康熙十七年(西元1678年),康熙皇帝的妃子烏雅氏生下了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但由于清初時後宮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在出生之後,就被送到佟佳氏處養育。
又過了十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烏雅氏再次產生一名皇子,這名皇子就是胤禵。
而在胤禵出生後,烏雅氏在後宮的地位已經提高不少,同時後宮的制度也有所改變,因此,胤禵的童年,是跟隨生母長起來的。
而此時的胤禛,依然跟著佟佳氏生活,直到其成年。
也就是說,雍正和胤禵這哥倆,在小時候就沒有太多的感情,畢竟很少在一起,長大之後又各自居住,更沒有了建立感情的機會。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九子奪嫡」期間,本是親哥倆的兩人,卻分屬不同的陣營。
雍正自不必說,他是「四爺黨」的首領,而胤禵則投入了皇八子胤禩一方,成為了「八爺黨」的重要成員。
至于他為何選擇老八胤禩,史料中沒有太多記載,只提到胤禵在小時候,就對才華橫溢、為人謙和的老八十分敬仰,兩人的關係也一直維持的很好,既然感情好,那選擇老八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那麼,他與老八的感情究竟有多好呢?據載,胤禵曾經為了幫助老八,差一點被康熙皇帝一D宰了。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康熙皇帝廢除,皇長子胤禔便趁此機會蠢蠢欲動,結果遭到康熙皇帝的嚴厲訓斥,自知已無繼承大統希望的胤禔,轉而開始舉薦皇八子胤禩,並找來一個叫張明德看相人,對外宣稱老八日後必有富貴。
這件事讓康熙知道以後,極為震怒,他當著眾皇子的面,斥責皇八子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並下令要將胤禩鎖進大牢看管。
關鍵時刻,老十四胤禵挺身而出,當場就對康熙說 「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
本身,康熙在當時就處在怒火中,老十四這麼一鬧,更讓康熙憤怒地失去了理智,操起一把刀就砍向老十四,幸虧當時是皇五子胤祺抱著康熙的腿,再加上其他皇子都一同求情,康熙這才暫時消除了怒火。
「上出所佩D欲誅胤禵,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諸皇子叩首懇求,上怒稍解,命諸皇子撻胤禵「---《清史稿》
而最終,老十四挨了二十大板,以至于好幾天都行走困難,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康熙皇帝認為老十四是一個對兄弟的有情有義的人,同時,對他心直口快,表裡如一的質量,也相當認可,自此,老十四因禍得福,讓康熙皇帝反而更加寵愛他。
包括老十四能夠擔任撫遠大將軍,帶兵平定西北叛亂,都與這件事所帶來的影響有關。
總之在這件事發生之後,直到康熙駕崩,老十四在諸多皇子中的受寵程度,可以說是排在前幾位的,甚至在他帶兵前往西北之後,康熙皇帝不僅經常對他進行賞賜,還將他的幾個兒子帶在身邊親自進行撫養。
而老十四的人生高光時刻,就是他在西北的那幾年。
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部的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帶領大軍侵擾西藏,軍情傳到京城之後,經過康熙皇帝的慎重考慮,最終決定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並封大將軍王。
當時,康熙皇帝對老十四可以說是寄予厚望,並且也多有優待,比如在出征儀式的規格上,康熙皇帝允許老十四可以使用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
不僅如此,在出征儀式上,康熙皇帝本人親自到場,同時還要求王公、貝勒、貝子以及在京二品以上大臣全部參加,這足以可見,當時康熙對于老十四的重視程度。
而康熙的重視,就造成了一種直接後果,當時京城內外都謠傳說康熙皇帝有意將皇位傳給老十四,但這個說法,也為老十四日後淒涼的結局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究竟康熙有沒有想過傳位給老十四我們暫且不說,單說他擔任大將軍王的那個時期,那可真是威風八面。
據史料記載,老十四在帶兵抵達藏區後,很快就展現出其優秀的軍事素質。
當時,老十四需要負責的工作有很多,其中包括軍事決策指揮,軍隊調度、調節內部和外部矛盾,籠絡達賴喇嘛等等,基本上軍中的大小事務,均由他負責。
也就是說,老十四這個大將軍王,是一個綜合性管理崗位,什麼事情都得管,什麼事情都得抓。
雖說事務繁雜,但老十四在抵達後,沒用多長時間,便將這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如此,在軍中交易處理妥當之後,老十四又迅速出兵,平定了策旺阿拉布坦發動的叛亂。
從康熙五十七年出兵,到康熙五十八年年末的勝利,老十四用了僅僅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平定了藏區的叛亂,由此可見,老十四在軍事方面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在叛亂平定之後,老十四並沒有回京,而是留在了前線,之所以如此,一來是當時藏區並不十分穩定,策妄阿拉布坦時不時的還會進行小股部隊的侵擾,二來是老十四確實表現很好,康熙皇帝也一時半會找不到替代他的人。
因此,從康熙五十八年到康熙皇帝去世,老十四大部分時間都在前線待著,但也正是因為他一直在西北前線待著,讓他在康熙皇帝去世時,失去了先機。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逝,在他死後,皇四子胤禛奉康熙遺詔,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改元雍正。
關于雍正如何登上皇位,歷來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說當時康熙本有意傳位給老十四,結果胤禛卻在遺詔上動了手腳,改動了一個字,這才登上了皇位。
不過,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畢竟遺詔是滿、蒙、漢三種文字,要想改動還不露出痕跡,應該不太容易實現。
但不管怎麼說,從這個傳聞可以看出,老十四確實是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人。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通過康熙晚年對老十四的表現來看,當時的老十四,確實相當受寵,因此,康熙也有可能真的想過把皇位交給他。
不過,最終的勝利者卻是老四胤禛,並且,在他繼位之後,就對掌握重兵的老十四開始下手了。
據史料記載,就在康熙皇帝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就安排鎮國公延信為撫遠大將軍,前往西北接替老十四。
此舉意義十分明顯,就是雍正擔心老十四會對他造成威脅,而延信在抵達西北後,對老十四以及其家人的行蹤,做到了隨時隨地的彙報給雍正。
而得到老十四準確行蹤的雍正,則在老十四回京奔喪的路上,派人攔住了他,並對其以及家人攜帶的所有物品,全部進行了檢查搜索。
之所以雍正會這麼做,有一種說法,是說在老十四所攜帶的物品裡,可能有康熙意欲傳位給他的書信等證據,雍正正是擔心這些書信一旦來到京城,就會對他皇位的穩定造成衝擊,因此才會提前攔住老十四,並進行搜索和銷毀。
雍正的這個舉動,讓本就與他感情不好的老十四,更加對他有了隔閡,等到老十四好不容易到了京城之後,在康熙皇帝的靈柩前,再也沒能控制住,大鬧了靈堂。
這個情節,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也有體現,老十四見到雍正後死活不肯下跪,不過,在電視劇裡,雍正是利用把生母烏雅氏立為皇太后的策略,迫使老十四跪拜,從而默認了他的皇帝之位。
而在史料中,讓老十四下跪的,則是老八胤禩。
當時,老十四趕到靈堂後,看到雍正確實不肯跪拜,有個叫做拉錫的侍衛過來拉老十四,還被老十四罵了一頓,並要求雍正以「以下犯上」的罪名處罰拉錫。
還沒等雍正表態,老八胤禩看到情形不對,就站出來對老十四說了一句「汝應下跪」。
結果,老十四十分聽話的就跪下叩拜了雍正,史料中描述其當時是「寂然無聲而跪」,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雍正在老十四的罪狀上,又多加了一條。
而在隨後,老十四的苦難歲月就來臨了,雍正也對他這個親弟弟越來越嚴酷。
先是在雍正元年,老十四被安置在埋葬康熙的景陵附近,明為守陵,實則圈禁,之後,雍正曾加封他為郡王,但不給任何封號和俸銀,到了雍正四年,雍正又將老十四的貝子封號革去,並將其押解回京,囚禁在景山壽皇殿內。
在這裡,老十四一共度過了十年左右的歲月,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登基,才被放了出來。
由此可以看出,老十四在回到京城之後,境況還是比較慘的,那麼回到問題本身,為何他不在得知康熙駕崩的消息後,不選擇回京城奔喪,而是乾脆在西北帶領幾十萬大軍,直接起兵推翻雍正呢?難道他不敢嗎?
其實,不是老十四不敢,而是他不能。
這個不能,並非是老十四沒有這個能力,相反,他是具備起兵的基礎條件的,但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導致他只能是想想而已。
第一個因素,是他在軍營裡的地位。
老十四確實擔任大將軍王不假,他在軍營裡的威信很高也不錯,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他麾下的士兵,是屬于大清朝的,而不是屬于他老十四的。
不僅僅是士兵,包括那些軍官同樣如此,這些軍官拿的是朝廷的俸祿,吃的是朝廷的賞賜,他們憑什麼會聽老十四一聲吼,就不管不顧的跟著他去造反呢?
並且,在康熙皇帝活著的時候,經歷了平三藩、收臺灣已經親征噶爾丹等多場戰役,他對軍權的重要性,是有著切身的體會,因此,他終其一生,都在想方設法將軍權收攏到皇權之下,而非任由軍權被某個人掌控。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老十四要造反,那無疑是以卵擊石,至少在清朝前期,任何在外帶兵的將帥,是沒有可能會鬥得過皇權的。
假設老十四鐵了心要造反,那些將領軍官,第一個就不會答應,並且,這樣也會給雍正一個很好的藉口,他就會以老十四意圖謀反,直接辦了他,而不是費勁再將他圈禁。
第二個因素,是糧草問題無法解決。
根據史料記載,在老十四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後勤供應糧草的是年羹堯,而年羹堯是什麼人?他可是雍正的頭號馬仔。
因此,如果老十四造反,雍正就會一個旨意,命令年羹堯停止對老十四的糧草供應,到那個時候,大軍不吃不喝餓上幾天,別說造反,自己內部就會先嘩變了。
如果老十四當時不是在西北駐軍,而是在中原或者江南某個地區,甚至是蜀地,倒還有一絲成功的可能性,畢竟在這些地區,手裡再有個幾萬忠心的部下,靠著搶掠糧草,也能堅持一段時間。
並且,老十四本身也有一定的帶兵能力,如果糧草不限制他的話,雖說取代雍正可能有些困難,但至少也能讓雍正極為頭疼。
但可惜的是,老十四人在西北,大軍也在西北,要想造反,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糧草問題,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造反無疑是癡人說夢。
即便是老十四靠著忽悠以及脅迫,讓一部分人跟著他造反,但其結果,極有可能還是被嘩變的士兵捆成粽子,送到雍正面前。
第三個因素,就是用什麼理由造反
有道是師出有名,假如老十四想造反,那麼他該用什麼理由呢?
用他才是皇位繼承人,老四是篡改了遺詔這個理由嗎?這顯然說不過去,雍正登基可是奉的康熙遺詔,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
即便是遺詔背後有隱情,但那些士兵們可不知道,他們不會去想,也不可能去想。
那就用清君側,效仿當年的朱棣?這更不行了。
朱棣的清君側,是有特殊的環境限制的,當時朱元璋已經去世數年,並且朱允炆在削藩上急于求成,導致朱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朱棣才會不得不舉兵起事。
但饒是如此,朱棣也是在起兵的理由上下了好大功夫,最終找出一個「清君側」的理由。
而老十四呢?他憑什麼清君側?要知道清君側的前提是「朝有佞臣」,朱棣當年也是打著「誅齊黃(齊泰、黃子澄),清君側」的旗號才開始行動的。
但作為當時的大清來講,朝中可沒有什麼佞臣,老十四也不敢去隨便將這個名頭按在某個大臣身上,如果他這樣做,沒等他開始起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到時候,光大臣們的口水,就能把老十四淹沒了,而這一切,恰恰是雍正最希望看到的,他正愁沒有理由收拾老十四呢。
綜上,正是老十四明白和知道起兵的困難和利害關係,他才會沒有那樣去做,而是乖乖的回到的京城,不是他不敢推翻他四哥雍正,而是真的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