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謀士故意為之,誘導其主公不選所謂的「上策」。
舉個例子。歷史上劉備和劉璋翻臉前,軍師龐統曾獻過上中下三策,供劉備酌情選擇。
上策是挑選精兵,星夜偷襲成都,乘劉璋還沒反應過來之前,一舉拿下成都。
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
中策是讓劉備先給劉璋帶信,假意說荊州那邊有事,自己要回荊州。待劉璋見信,讓沿途的官員送別劉備時,建議劉備趁機干掉蜀中名將楊懷和高沛。并吞并他們的部隊。然后再圍攻成都。
下策是別冒險,不打了,直接回荊州,以后再找機會緩圖益州。
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那麼,劉備最終選的是什麼呢?
他選了中策。
那麼,為什麼劉備會選中策,而不是上策或下策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龐統的上策、下策,雖然他說,一個叫「上策」,一個叫「下策」,故意在名字上做了區分。
但其實在劉備看來,都一樣,沒啥區別。
即:都只有一句話,沒有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上策,龐統讓劉備偷襲成都。可他又預設了兩個前提:「璋既不武」和「素無預備」。
萬一劉璋有防備,預設不成立呢?后來劉備在圍攻成都時,果然就發現劉璋并非是所謂的不武之人,成都也并非素無預備。劉璋在連吃敗仗,兵源后勤消耗不少的情況下,成都城中仍然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足以支撐一年時間。
從這就可以看出,如果劉備當時選了這個不靠譜上策,必然要倒大霉,怕是連ㄙˇ 都不知道怎麼ㄙˇ 的。
再就是下策,龐統讓劉備先回荊州,以后再緩圖益州。可啥時候再來,龐統沒說。這等于就是讓劉備放棄奪取益州。
因此,這種所謂的上策、下策。說了就跟沒說一樣,劉備必然都不會選。
相比于所謂的上策、下策,中策雖然被龐統故意塞在中間,不起眼,但實際上,中策是最有可操作性的建議。
因為中策最為詳細,有具體的操作建議。相當于龐統手把手的在教劉備,你第一步應該干什麼,第二步、第三步應該怎麼干。
劉備又不是傻子,他自然會對比。用《三國演義》里面,虛構的劉備的話說:上策未免太急了點,下策又感覺太慢了。只有中策讓人覺得不快不慢,剛剛好。
PS:《三國志》中沒有解釋劉備為什麼選擇中策。只說「先主然其中計」。
雖說《三國演義》中,劉備的話是羅貫中虛構的,但如果我們感同身受,把自己帶入到劉備當時的情景,其實也能理解。
這里可能有人要問了:龐統干嘛不直接給劉備推薦中策,而要兜圈子,給出三套解決方案讓劉備自己做選擇呢?
這其實就是古代謀士的聰明之處了。
古代的謀士,很多都是心理學大師,善于揣摩別人的心思。
劉備當時已經五十好幾了,一生坎坷,此時的他,已經不是一個冒進之人了,所以他必然不會選上策。
而同時,已經五十多歲的劉備,也沒時間再搞什麼緩圖之。所以他也必然不會選下策。
龐統把劉備的心思摸的透透的。知道他并不是不想拿下益州,他的問題,在于下不定決心跟劉璋翻臉。總是有所顧忌。
所以這個時候,對龐統而言,難點,不在于怎麼出謀劃策,而是另外兩方面。
第一,怎麼讓劉備下決心跟劉璋翻臉。
第二,怎麼讓劉備感受到決策成就感。
畢竟,龐統只是參謀,只是在幕后提建議供劉備參考的人。如果他只提一條建議,讓劉備沒得選。這個時候,他們兩人的角色就會發生互換:龐統成了實際決策人,劉備反倒成了陪襯人物。
甚至于,他還有可能讓劉備懷疑他,是不是背著自己搞小動作?
如果劉備不在意,那倒罷了。可一旦劉備心懷不滿,產生不爽心態——難道他想篡位?
那龐統的麻煩就大了。
所以說,很多時候。難的不是提意見,而是怎麼讓領導聽進自己意見。以及不讓領導有疑神疑鬼的心理,要主動給領導搭臺唱戲。
我們仔細的看看龐統的三策,可以發現這個上中下三策,是一個從急到緩的變化。
上策最著急——恨不得馬上取益州。
下策最不急——幾乎是不取益州了。
中策最合理——有具體的操作意見。
劉備參與到了決策中,在心理上接受龐統的建議。最后拍板,下決心的是他。這就使得這是一個讓他們都能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