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論語》是一部行為準則,那麼《孟子》就是一部中國人的心理指南。
孟子的一生都在探索 「心性」兩個字,一如他自己所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林語堂在《需說才志氣欲》中寫道:「現代青年人,應該多讀孟子,常讀孟子。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氣,與青年人之立志卒勵工夫,是一種補劑。」
心路即是修行。
《孟子》中提及的四顆心,便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便出自孟子。
在孟子看來,一個人的惻隱之心,就是他靈魂深處最大的善。
春秋時期,齊景公與大臣們去郊外游玩,無意間看到一位面黃肌瘦的老者。
景公看了,心里很難受,覺得老者非常可憐,便囑咐官吏給予這位老者照顧,免得他再勞累受餓。
一旁的晏子,見景公憐憫老者,便稱贊說:「臣聽說,喜好賢良的人與憐憫不幸的人,是執掌國家的根本,如今君王能憐愛老者,將恩惠廣施百姓,此乃治國之本啊!」
景公聽了晏子的稱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晏子繼續說道:「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臣請求君王下令,派各地官員去調查清楚那些貧弱之人,然后給予他們妥善的安排與照顧,以此彰顯您的德行。」
景公聽了晏子的建議,更加歡喜,馬上答應下來。于是,齊國老弱有養,鰥寡有室,呈現出一片祥和景象。
孟子雖與晏子屬于不同時代,但他們對于惻隱之心都存有一種敬意。
因為他們知道,惻隱之心是引導一個人向善的途徑。
心中有善,才會同情,而真誠的同情能給予弱者敢于面對生活的勇氣。
助人者,人助之。惻隱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性不再冰冷,讓人間更有情味。
正所謂: 「知恥而為人,知恥而后勇。」
不知恥只會讓自己墮落,知恥則會讓人獲得重新出發的勇氣。
在孟子看來,羞恥心對于一個人來說尤為重要。只有知恥,才能反省,才能改進,才能成功。
王陽明在江西剿匪時,曾逮住一個山賊頭子。
那山賊頭子雖然被擒,卻一臉不屑,他嗤笑王陽明說:「王大人,你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卻不以為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干我這行的就沒有良知!」
王陽明聽后,一言不發,立即讓手下把這山賊的衣服一件件脫掉。
脫到還剩最后一條褲子時,山賊跪地哀求道:「大人,給我留條褲子吧!要不我可怎麼見人啊!」
王陽明笑道: 「原來你還有羞恥心啊,這不正是良知嗎?」
山賊恍然大悟,從此洗心革面、做個良民。
一代大儒王通曾說:「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生活之中沒有無緣無故的刁難,有的只是不知悔改的自取其辱。
沒有羞恥心的人,就失去了為人的基準,而懂得以羞恥心自我勉勵的人,才是內心真正強大的人。
趕快丟掉心中那不可一世的糊涂與驕傲吧!
要明白,唯有知恥,方能遠辱。
辭讓心,便是做人要懂禮儀,明事理,曉進退。
孟子說: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只有懂得辭讓之心,才能做到謙遜待人,不失其福。
西漢時期有位官員叫陳囂,與鄉民紀伯是鄰居。一天夜里,紀伯偷偷地把籬笆移向陳囂的地里,以擴大自己家的地盤。
陳囂發現后沒有和他爭執,反而悄悄拔去自己家的籬笆,又往自己的地里移了一丈,將更多的土地讓給紀伯。
紀伯得知后,慚愧不已,不僅主動償還所侵占的土地,同時也往自己家的方向退出一丈土地。
兩人各自退讓的行為,后來成了一段佳話。
教育家徐特立說: 「世界上沒有便宜的事,誰想占便宜誰就會吃虧。」
人生想要獲得成就,不僅要懂得吃苦,也要懂得吃虧。
與其爭得面紅耳赤、兩敗俱傷,倒不如學會辭讓,留點情面,利人利己。
孟子曾言: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對于如何辨別是非,孟子也給出了答案: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康熙年間,江南有個總督名叫噶禮。此人陰險狡詐、嫉妒心強,只要有人比他強,他就千方百計地將人家整倒。
彼時,蘇州知府陳鵬年為官清正、秉公執法,與噶禮形成鮮明對比。在許多問題上,他們也看法不同,甚至針鋒相對,因此引起噶禮的嫉恨,他總想伺機報復陳鵬年。
噶禮曾多次借機在康熙皇帝面前誣蔑陳鵬年,想借用皇帝的權勢將陳鵬年充軍邊疆,但康熙始終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后來為了調和兩人之間的矛盾,康熙將陳鵬年調到宮廷,負責編修圖書。
陳鵬年雖被調走了,噶禮卻仍舊步步緊ㄅ丨。他趕忙密奏康熙,說陳鵬年曾寫過一首「游虎丘」的詩,流露出對朝政不滿的情緒,這是對皇上的不忠,應當重罰。
此時的康熙雖已近高齡,但頭腦仍較清醒,他反復研讀了陳鵬年的詩,覺得其中并沒有什麼惡意,這分明是噶禮在無中生有,其用心之險惡,手段之卑鄙,令人不齒。
康熙越想越生氣,他立刻召來噶禮,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厲聲斥責了噶禮的卑劣行徑。
管仲曾言:「不審不聰則繆,不察不明則過。」
為人處世,首要之事便是明辨是非。
可是非不像黑白般分明,因此在是非對錯面前,我們應該明目警神,理性分辨。
在做出結論前,多聽,多看,多用心思考,不以單一標準去衡量是非,便是最好的明辨之道。
唯依道而行,方得圓滿人生。
《孟子集注》中有言:「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收之。
人們常說,人生是一場修行,而其中必修的一門功課,便是修心。
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拂拭心中塵埃的過程。
修一顆惻隱心,分享自己的善良;
修一顆羞恥心,堅守做人的底線;
修一顆辭讓心,收獲他人的認同;
修一顆是非心,看清人生的方向。
唯有如此,才能完善人格,光明己心。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