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個變著花樣討價還價的娃?
因為刷牙:
(早上)「媽媽,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刷牙?」
「不行,每天都得刷。」
(晚上)「我今天早上已經刷過牙了,可以不用刷了。」
因為睡覺:
「媽媽,我可以再看一集動畫片再去睡覺嗎?」
(一集看完後)「我再看最後一集!」
最後複最後,最後何其多?
分分鐘讓人竄火的節奏~
也難怪後臺總有媽媽問: 有什麼好法子治治這得寸進尺的娃,真的要被TA煩透了。
停!孩子討價還價,並不是什麼壞事!為啥要治他?
討價還價意味著啥?
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把孩子的自我意識比喻成洋蔥。
伴隨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自己不想做什麼就會想辦法逃避。
那個時時刻刻在挨打邊緣試探的娃,其實內心是在設法爭取自己的「利益」,會跟你討價還價, 這是孩子思維開始逐步成熟的標誌。
通常如果孩子不滿足于大人的安排,那麼他會有兩種解決辦法:
一是被不滿的情緒擊中,嚎啕大哭,不停地發脾氣;
一是討價還價達到滿意。
當他開始討價還價時,說明他在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方式,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還要費盡心機地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別人,從而達到「共贏」。
本質上講,這是一種比「直來直去、不滿足就哭」更高級的社交方式。
兩個「討價還價」原則
我們怎麼才能將計就計,讓孩子的「討價還價」為己所用呢?
原則一、並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討價還價
孩子討價還價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討價還價, 所以要有一些明確的底線。
底線就是死規定,就是無條件必須做的事情,沒商量,不樂意也得這樣。
一般來說,安全和道德都是底線。
比如:玩危險的東西、不坐安全座椅、打人、對人沒禮貌、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等等……還有一些個人在意的死規定,比如吃飯前洗手、早晚刷牙、控制螢幕時間等等,具體就因父母而異了。
死規定就需要父母堅定溫和地不妥協,可能每一場都可能是拉鋸戰,執行起來需要一定力度和耐心。
你不可能有精力把每一項都跟娃死磕到底,如果事事都那麼較真,會累死, 所以制定時要慎重,看自己是否每次都有精力堅持到底。
雖然最初會很艱難,但是挑戰失敗次數多了,娃最終相信,在這件事上,你就是一顆冥頑不靈的茅廁石,一堵堅不可催的南牆,他自然就放棄抵抗了。
原則二、在可議的事情上給孩子議價空間
經典育兒書《遊戲力》認為,讓孩子獲得一定的掌控感,有助於他們變得更自信。
底線是要有,也不要把孩子框得太死。
其實每個人都會為了爭取自身權益討價還價。比如買東西我們會砍價,成功後內心會有說不出的滿足感。
對於孩子而言,與父母談判的過程中, 就是孩子尋找和肯定自己掌控感的過程。
所以,不涉及原則和底線的問題,在我能接受的范圍內,我會允許CC議價。
比如最近吃雪糕:「 媽媽,迷你的可愛多太小了,兩個等於一個大的,我可不可以吃兩個?」 (之前是說每次只能吃一個)——有道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