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一家人去吃小龍蝦,旁邊桌坐了三個大人兩個小孩,席間那兩個小孩在玩鬧,嘻嘻哈哈的,看起來五六歲的樣子。
突然間小男孩哭了起來。
穿黃色上衣的女子問小女孩:是不是你打到哥哥了?
女孩說沒有,是他們倆同時撞了一下。
男孩媽媽一邊看了下男孩額頭一邊說:就撞了一下,也沒腫,不要哭了,妹妹比你小都沒哭,你個男孩子還在這哭,還不如妹妹堅強。
男孩哭聲小了,但還是在不停地抽噎著。
生活中,我們好像總是對男孩子比較苛刻一點,有的父母看到兒子哭會說「你都這麼大了還哭,丟不丟人」「你是男孩子,總是哭哭啼啼的跟個女孩子一樣」「男孩子不能老哭,要堅強」……
「自古男兒有淚不輕彈」,很多家長都認為男孩子就應該勇敢,不能哭!哭就等於脆弱,哭就等於軟弱。所以,碰到男孩子哭就會想要馬上阻止,甚至出言斥責。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阿爾戴·索爾特說:哭泣是對自我修復的天然工具。
當我們試圖阻止男孩子哭泣的時候,其實是在剝奪他自我修復的機會。
作為父母,家有男孩的我們,不應該繼續讓這個傷害延續下去,男孩子也有哭泣的權利,也需要通過哭泣宣洩情緒。
哭和笑一樣重要,都是種情緒宣洩,只不過表現方式不一樣。
那些不被允許哭泣的男孩子,會受到哪些傷害?
1、真實情緒被壓抑,失去表達的欲望
當男孩子哭的時候,如果父母總是以「男兒有淚不輕彈」來要求孩子不能哭泣,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性地壓抑自己,不敢表達或不願表達,很可能會失去哭泣的能力。
之前去做助教的時候,班上一個10歲的男孩子,被鄰村的幾個孩子欺負,我問他,這些孩子是不是經常在路上欺負你,他點點頭說習慣了,繼續走。
我問他覺得打不贏有沒有告訴家裡人,他抵著頭說了句:不想說,說了也白說。
我跟他爸媽反應情況時,他爸媽感到很驚訝,說不知道有這回事啊,他從來沒跟我們說過。後來,經過瞭解才明白,男孩以前被欺負時也不知道還手,總是哭著回家,結果被爸媽一頓訓,說你是男孩怕什麼,有什麼好哭的,就知道哭,活該被欺負。
從那之後,他就不再跟爸媽哭訴了,人也不如以前活潑,總喜歡一個人待著。
究其原因,不過是起源于父母的一句:男孩子哭哭唧唧的,跟娘們一樣。
2、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產生低自尊和討好型人格
孩子哭泣,通常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滿、害怕、委屈等等各種不好的情緒,尤其是更小一點的孩子,除了哭不知道如何表達。
但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關心和安慰或尋求幫助。
如果,父母沒理解到位,張口就對孩子說:男孩子不能老是哭。你想孩子是什麼感受?當然是挫敗感。
那些遭到父母無視或是阻撓的孩子,內心感受沒有得到有效回應,長久以往,會產生否定心理,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形成討好型人格。
3、缺乏安全感,極度依賴父母
孩子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在自我療傷。阻止孩子哭泣,相當於扯開孩子的傷口。
朋友的兒子5歲,前段時間,她跟我說,孩子總是喜歡黏住她,害得她去哪都去不成,帶上他吧太麻煩,不帶吧動不動就哭。
以前吼一吼立馬停住,現在越吼越哭,甚至還在地上打滾了,哭得煩死個人,叫他不要哭還哭。
我想,她跟孩子之間就陷入了這麼一個迴圈:她越是不讓孩子哭,孩子就哭得越厲害。
而孩子之所以越哭越帶勁,就是對媽媽不理解的強烈反抗。
因為,越是沒安全感的孩子,越喜歡黏住父母,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關注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