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寶寶在成長的階段都會有咬人或者是打人的成長經歷,這些行為也是正常的,但是家長的應對措施卻能決定寶寶以後是繼續咬人、打人還是能夠改掉這一「惡習」。想要處理好這個問題,家長就要提前瞭解為什麼寶寶會在某一階段喜歡咬人或者是打人。
「家裡有一個喜歡打人的小孩,是什麼樣的體驗?」
朋友思文最近是深有體會,暑假還沒過去一半,她因為娃打人、咬人的事,不知道和社區裡的家長道歉過多少次。
說來她也奇怪,在家挺正常的孩子,怎麼一出去就喜歡和小夥伴動手呢?
這不,前幾天晚飯後,思文帶娃到社區放風,兒子和一小姐姐玩小汽車正嗨,思文也乘機鬆口氣和家長們聊聊天。
可天還沒聊熱乎呢,就被小姑娘的一陣哭喊聲打斷了。
幾位寶媽順著聲音一看,好傢伙, 思文的兒子正咬人胳膊,把小姑娘給疼的。
思文見狀,二話不說上前把兒子提溜一邊去,狠狠呵斥幾句後,趕緊給人道歉。
好在小姑娘沒啥事,思文又買了點零食作為賠禮,才糊弄過去。
可這件事過去了,還會有另外類似的事會發生,想想都讓思文一個頭兩個大。
為了解決這一大難題,思文就各種查閱書籍,還向我們寶媽圈取經。
都說養娃是升級打怪,打完一關還有一關,一關更比一關難。
其實,針對孩子打人這個難關,很多寶媽都不陌生,因為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 尤其是6歲前,孩子打人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玩遊戲、吃零食、做活動.....甚至在公眾場所,只要發生矛盾,都有可能發生小朋友打人的行為。
對此,很多父母不明白:
平時教育得挺好的,怎麼還會出現打人、咬人行為?
孩子出現這種現象,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別著急,獅獅媽這就給大家松松神經,教大家更好對待孩子打人現象。
孩子為什麼打人、咬人
關於孩子打人,只有當我們瞭解孩子打人背後的形成因素,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矯正這種行為。
其實關於孩子打人,常見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孩子精細動作發展不成熟首先,我們要瞭解什麼叫精細動作,簡而言之,就是孩子手指動作的精細程度。
比如不怎麼會拿取東西的寶寶,他們會用整個手來抓取,抓得粗糙且毫無章法。
後期隨著手部動作的精細化,他們會靈活運用手指來完成。
所以,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精細動作發展不一樣, 有時一著急,手部動作就顯得粗暴了一點。
我家蛋蛋有一次就因為自己的笨拙而鬧了不開心。
本來他想通過拍拍頭表達對鄰居弟弟的喜歡,但一不小心,動作重了,看起來就變成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