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許多有孩子的家庭,尤其逢年過節的時候往往都有這樣一個「習慣」:家裡有客人的時候,都喜歡讓自家孩子表演「拿手」的節目,當做給客人的見面禮。
當然,孩子能大膽地表現,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但是有的孩子樂意表現自己的能力,也有的孩子卻不願意,我們不能逼孩子。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討論,有哪些事情不能逼孩子做?
場景一
逼孩子當眾表演,只為滿足虛榮?
「寶寶,幼稚園是不是教了舞蹈?」
「是的。」
「那你給叔叔阿姨們來一段。」
「……」
你家寶貝環視一周,發現很多陌生的面孔,因此,站在那裡無動於衷。
見狀,你靈機一動,輕聲細語的說:
「寶貝,你不想跳舞那我們不跳吧。」
孩子一聽,開心的點點頭。
「不跳舞的話,我們就拿話筒唱首歌。」
原本高興的孩子立馬嘟起小嘴,拿著話筒,一聲不出。
這時,你終於忍不住了,尷尬又微笑著劈裡啪啦一頓說:
「我家孩子就是這麼害羞。」
「……」
怎麼樣?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每到年末,少不了各類聚會,幾個小家庭聚在一起,孩子難免成為焦點。
無論孩子願意與否,讓他們當眾表演成為了約定俗成的習慣。
只是這樣逼孩子的意義又何在?
到底是滿足了當媽的虛榮心?還是真給孩子一個舞臺展示自己呢?
如果是後者,那孩子顯然很享受當眾表演的感覺,而不是被逼得不敢作聲。
因此逼迫孩子當眾表演就是滿足了當媽的虛榮心。
你覺得孩子不敢在外表演是因為膽小,不大方不活潑。
可換個角度:讓你在毫無準備毫不知情的前提下,上臺表演節目。
你會不會心裡膽怯?想不想拒絕?
因此,孩子不願做的事就別逼著他去做,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成長的時間。
話說回來,如果孩子不排斥表演,你就鼓勵他,如果排斥,也不要指責。
教育孩子以鼓勵為主,而不是一味的讓他活成你想的樣子。
場景二
逼孩子叫人,有教養的體現?
如果讓孩子表演節目的場景讓你陌生,那接下來的這個場景可謂是每天無限量上演。
「寶寶,這是住樓下的叔叔,來,叫叔叔。」
「……」
「寶寶,這是隔壁的阿姨,來,叫阿姨。」
「……」
「寶寶,你看門衛爺爺正沖你招手,來,叫爺爺。」
「……」
無論你怎樣示范,寶寶就是不配合,別說禮貌叫人了,連聲音都不會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