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一幕在很多家庭裡都會上演:
孩子寫字又丟了一筆,媽媽急忙指出來:「都說多少回了,又把這一橫丟了!」
「寫作業抬頭、抬頭,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呢?」
「上完廁所沖馬桶,你怎麼就不能長點記性?」
「告訴過你多少回了別跟某某玩,看,又被欺負了吧。」
這些事例有兩個共同的特點:1.為了孩子好。2.同樣的話重複過很多次。
這就是過度提醒,過度提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過度提醒」是很多家長都會「掉的坑」,家長們之所以會中招,不外乎這兩個原因:
1.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
2.害怕孩子走彎路。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父母因為愛孩子,所以希望能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怕孩子做得不好、受到傷害、走冤枉路,所以,不停地提醒孩子,卻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語重心長」,在孩子那裡已經變成了「嘮叨」和「耳旁風」。
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朱莉.禮斯科特在書中提到:對於子女的生活,太多的父母表現出過度指導、過度保護、過度介入的傾向。導致孩子成年卻未成人,既缺乏基本生活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1.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在火車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幕:我的斜前方坐著一家三口,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跟他的父母。
為了打發火車上漫長的時間,孩子開始畫畫,父母在邊上看著。可不一會,父母就開始對孩子的畫指指點點。
「花兒怎麼會比房子還大?應該畫小一些。」「爸爸是男人,怎麼能把衣服畫成粉色?」
孩子畫了還沒一會兒,父母已經提了很多的意見,甚至還拿過孩子手裡的畫筆示范了起來。
這時候,孩子看起來已經完全沒有了畫畫的興趣,只是無精打采地按父母的指示修改著。
當孩子專心玩耍的時候,父母過來喂孩子吃東西東西,孩子正吃著飯,又讓孩子喝口水……
雖然家長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切總是在孩子專注時打擾孩子,使孩子的注意力總是分散的,是孩子無法形成專注力。
2.讓孩子失去自主性
一次去表姐家做客,吃飯的時候,她已經上了中學的兒子在隔壁的房間打遊戲。
表姐和表姐夫輪番喊兒子吃飯,孩子要麼充耳不聞,要麼應上一聲「等會兒」。
我們邊吃邊聊,一直到我們擱下了碗筷孩子都沒過來。表姐夫默默地給飯菜保上了溫。
後來表姐跟我聊起孩子在學校狀態很差:上課走神、作業不寫不交、甚至還會翹課去玩遊戲,這學期已經休學了。
說到這兒,表姐抹起了眼淚。
其實孩子的問題就出在自主性差上,表姐每天都提醒孩子該吃飯了、該睡覺了、該做作業了、上學要遲到了。
有了家長的提醒,孩子幾乎不用操一點兒心,還會敏銳地察覺到,「我沒做好,媽媽會比我更著急」,這樣孩子就更加不用操心、著急了。
時間久了,孩子就在學習和生活中失去了自主性,甚至會有「按時作息、好好學習都是在給父母完成任務」的想法。
3.使孩子無法獲得直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