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天使,是他們心中的寶藏。從孩子到他身邊的那一天起,父母就巴不得給他這個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大部分家長都會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是在滿足要求的同時,可能還會抱怨著,自己掙錢有多不容易,沒錢了,或者沒用的東西不要買了之類的話。殊不知,父母的一些抱怨,竟然會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
經常對孩子「哭窮」的父母,會讓孩子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甚至很容易走極端。
「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
很難擁有幸福感
性格也容易有缺陷
有些事情,細思極恐。
雖然,不是所有貧窮家庭都會把孩子逼入絕境,但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特別敏感、自卑,更可怕的是:
貧窮思維一旦刻進生命的底色,就會變成性格的一部分,一輩子恐怕都改不過來。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的文章,分析了貧窮心理。
作者是一個已經40歲的中年人,年薪超過70萬美元,擔任過投資銀行的經理,還是國家安全項目的成員。
表面上看,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社會典型的成功人士。
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不安全感,常常自我懷疑,充滿焦慮,不敢要孩子,似乎總覺得缺錢。
文章揭示出一個真相,窮人思維最大的悲哀,是無論多麼成功都體會不到生活的「輕鬆感」與「幸福感」。
因為被窮養大的孩子,不僅缺錢,更缺少來自家庭的認可和支持,導致成年後內心有個巨大的黑洞,用任何東西都填補不了。
這就是貧窮效應。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 「未完成願望之魔咒」,即童年時的需求沒被滿足,才會導致成年後性格偏激,像中了魔咒一般。
這類人雖然表面上優秀,其實內心非常脆弱,生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任何與錢有關的事,都會上升到對自尊的挑戰,甚至一個玩笑,都能夠刺傷他們心中那點可憐的自尊。
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貧窮效應,不亞於原子反應,會給孩子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影響一輩子的生活和命運。
父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
因此,不管家庭多麼艱辛,都不能讓孩子的心靈黯淡無光,而是要讓他們的天空明亮晴朗,千萬不要讓心窮成為孩子一輩子的魔咒。
哭窮會讓孩子變得摳門、吝嗇
甚至長大後過度追求物質
還有一種父母,不一定真的窮,「哭窮」可能只是他們的一種習慣,出發點是想用窮養來鍛煉孩子。
可是, 當父母經常對孩子抱怨「錢不夠花」,把「我們家窮,這個沒必要買」掛在嘴邊時,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這種負面影響,有的是因為內心的匱乏而變得摳門、小氣,不願付出;
有的是在讀書時,通過和同學間的比較,產生了自卑心理,長大後成為討好性人格;
更有甚者,是想要的東西總得不到,以致成年後產生畸形的金錢觀而過度追求物質……
認識一個九零後的小妹妹,最近經常在深夜發推,抱怨人生不易,自己一無所有。
可據我所知,她就職於某事業單位,每個月工資加福利近萬元,而且吃住都在父母家, 怎會一年到頭存不下一分錢?
後來,深入聊天中我才知道她是個購物狂。而且,她瘋狂購物的很大原因緣於童年的經歷。
小時候,她想要買什麼,父母經常以「我們家窮」為理由拒絕。
想得到的,大部分時候都得不到,吵過哭過,父母也不給買,於是變得聽話懂事,但內心的匱乏感卻越積越深。
她心裡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呐喊:將來一定要好好補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