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都是第一次做媽媽,她們在用力地成長。請允許她不完美,允許她是一個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小脾氣。曾經看過一句話:那些小脾氣背後,其實是積攢了很久的不滿一下子傾瀉而出。或許,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缺位」的爸爸。希望更多的爸爸能夠承擔起那份責任,好好愛媽媽,跟媽媽一起照顧孩子,給他換紙尿褲,陪他玩樂高,給他講故事,給媽媽一份底氣和自由。
一個家庭,應該是夫妻一起承擔所有事,才能讓這個家庭和諧美滿。請各位爸爸們多多參與家務和教育孩子,給妻子分擔一些勞累,也給孩子帶來一些美好的陪伴。
昨天,看到一個媽媽的動態:
看起來是個有趣的事,但背後的心酸估計只有當媽的才能懂了。
大概很多男人有時候都會納悶,談戀愛的時候溫溫柔柔的老婆,怎麼結完婚生完孩子,咋就那麼難伺候?分分鐘脾氣就爆發?
納悶毛線?還不是因為老公不得力?
如何讓一個少女變成一個暴躁的婦女?嫁個不管事的老公,生個不省心的孩子。
前段時間《都挺好》蠻火的,看到各個公眾號都在寫蘇媽媽怎麼怎麼強勢,兒女上如此,對老公也是如此。
一開始嘛,我也覺得是蘇媽媽太強勢了,後來看到蘇爸爸在老婆走後做的一系列事(把兒子都弄得離婚了),才覺得,碰上這樣一個老公,女人不強勢不行啊!
(家庭一有分歧,他就裝傻充愣)
連他二兒子也說,「媽在的時候這個家多好呀~」
撇去「重男輕女」不說,蘇家確實是蘇媽媽一個人在操勞著。
如果可以選擇,蘇媽媽不想找個靠譜的男人什麼都不用操心地過完一生嗎?
當然想,可現實擺在面前,都是被逼出來的啊~
而這是中國家庭大多數的現狀,媽媽強勢的背後,往往是一個爸爸的缺失。
武志紅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過,有問題的家庭結構,常可歸到一種模式上: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一個時不時暴躁的母親,孩子不省心是一個原因,最大的原因是缺席的父親。
媽媽的形象,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易怒」的代言?
記得去年的時候,朱丹在微博上發飆,起因是動畫片描述的媽媽形象讓她生氣。
看到她這麼一說,我回想了一下,還真是。
比如我家寶以前很喜歡看的《大耳朵圖圖》,媽媽就時不時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