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吵著要喝飲料,怎麼辦?
長假帶女兒去青島玩,經歷了一幕,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閨蜜帶著5歲的兒子赫赫來接站。路過一個冷飲攤,赫赫大聲說:
赫赫可憐巴巴地乞求媽媽。
閨蜜態度很堅決:說完繼續走。
赫赫瞬間委屈地眼淚掉出來,一邊抹眼淚,一邊拽著媽媽的衣角,悻悻地跟著我們。
孩子委屈的樣子,戳得心疼。我們都知道喝飲料不好,但當孩子想喝時,我們這麼理性的拒絕,就是最正確的方式嗎?
孩子喝的不是可樂,是幸福感
出門去玩,當孩子們看到滿大街的人,手裡拿著飲料、奶茶、冰淇淋時,不免產生好奇心,想嘗一嘗。
原因很簡單,看到別人喝,那麼幸福,我也想感受一下。
有一次,我帶女兒去上舞蹈課,
那次她跳得很認真,下課後很累,女兒提出要給她一份獎勵:「一瓶飲料」。
我本能地拒絕了女兒:不行,這樣的獎勵,媽媽不能給。
女兒感受到了我的堅決,生氣地對我說:「我討厭你,你不愛我。」
看到女兒委屈的樣子,我腦海裡其實想到的是一堆數字: 喝一瓶飲料淨含量為500克的果汁飲料,含有大約48克糖,相當於吃12塊方糖。
世界衛生組織(WHO)強烈建議兒童游離糖的攝入量最好控制在總能量的5%以下,對於1-2歲的孩子來說,5%大約是10-15克;對於4-6歲的孩子來說,5%大約是15-20克。
孩子喝的不是飲料,是糖、添加劑和色素,經常喝會讓孩子出現齲齒、增加腎臟負擔、容易肥胖等等等等危害。
正是因為有這些知識支撐,我曾堅決地讓孩子4歲之前,一滴飲料都沒喝過。
但看到女兒強烈的反應,說出你不愛我的時候,我一下意識到,在大人眼裡喝的是飲料,在孩子眼裡,其實喝的是快樂,是幸福感,是愛。
孩子的需求被禁止,容易產生匱乏心理
好奇、想嘗試是孩子的天性,雖然飲料的危害很多,可我們長期拒絕孩子喝飲料的要求,雖然保護了孩子的身體,卻影響了孩子的心理。
越得不到滿足,欲望就會越強烈。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年人那些奇奇怪怪的癖好,例如:喜歡某種食物的食物癖;愛收集某類物品的收集癖;總是喜歡摸腳的戀足癖;喜歡穿奇異服裝的異裝癖,等等,都是由於小時候不被滿足而引起的匱乏心理。
我的一位朋友,她總有一個習慣。
每次去超市都會買回來一大堆零食,我有次跟她一起去超市,看著她購物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零食,吃驚地問:
朋友回答我說:
朋友是被奶奶帶大的,奶奶是位醫生,對她的日常飲食要求特別嚴格,8歲回到父母身邊之間,朋友在奶奶家裡幾乎沒吃過任何零食,就連別的小朋友帶零食來家玩,朋友也只有看著的份。
從奶奶家搬回自己家後,朋友開始瘋狂地吃各種零食。有的時候她自己也很驚訝,但更多的時候是控制不住自己,更控制不住對零食的欲望。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小時候的經歷已經忘記了,但事實上,身體從未忘記過。
有些事身體永遠會「記得」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在某些特定的時候,這件事的影響就會一次次地重深,如同後遺症一般,伴隨著我們終身。
所以,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能喝、不能吃,這一個「不」字,剝奪的不僅僅是孩子品嘗甜食的權利,可能還有一生無法理性享受美食和物質的態度。
面對孩子的需求,聰明的父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