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第一個來接我」是他們對爸爸媽媽最大的期待;
可對父母來說,能趕在幼稚園關門前把孩子接回家實屬不易,第一個接孩子?真的很難。
「第一個接」為什麼對孩子那麼重要?
如果父母做不到,又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傷害?
最近,被一個視頻觸動到了~
一個小男孩,放學一出幼稚園門口,就看見了來接自己放學的媽媽,既開心又想哭,想直奔過去,可被老師拉了回來。
等老師放行後,他迫不及待地奔向媽媽,強裝鎮定的表情漸漸失控~
緊緊摟住媽媽的脖子,帶著哽咽的語氣說:你第一...第一名來接我!然後,趴在媽媽肩膀上哇哇哭了起來....
原來,從孩子進入校園開始,「媽媽第一個來接我」,竟是他們最大的期待!
孩子為什麼會對「早接」有這麼大的期待呢,看看他們在幼稚園是怎樣的狀態!
從送去學校的那一刻起,就不想鬆開媽媽的手...
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家裡最親近的人都不在,瞬間慌了~
雖然老師和夥伴可以暫時轉移意力,但心裡還是想著媽媽!
孩子到陌生環境,媽媽不在身邊,會產生「分離焦慮」,怕再也看不到媽媽了。
忍了一天,好不容易等到放學,所有的焦慮不安都在門口看到媽媽的那一刻釋放出來。
焦慮和恐懼之下,父母的及時出現簡直就是孩子的救命稻草!
如果放學後總是等不到來接自己的人,孩子會想:
媽媽答應好早點來接我的,為什麼沒有來?
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媽媽是不是忘了來接我了……
有個網友留言:別說是一個小孩子了,我一個大人,也超喜歡有人等在門口接我的感覺,如果讓我獨自在門口等,那會讓我有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
心理安全感不是實體的房子或簡單的親緣血緣關係,而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
對孩子來說,放學的那一刻,結束了一天的煎熬,立馬看見自己最親密的人來接自己,就是他們找回歸屬感一種方式。
小時候「有人在門口等我」的篤定會變成長大後「在最需要的時候,父母一直都在」的安全感。
有的人會說:生性敏感的孩子才會在乎晚接,有些孩子天生心大,媽媽不來,也能開心地邊玩邊等。
才不是這樣!
胡可的大兒子安吉是公認的有擔當的「小男子漢」,但在《媽媽是超人》裡,安吉也露出了脆弱敏感的一面。
一天安吉去上學,媽媽說好放學了就去接他,但因為要帶小魚兒去體檢,耽誤了時間。
等媽媽的過程裡,安吉一直問老師媽媽怎麼還沒來。
看著小夥伴一個個接走,堅強的安吉終於忍不住哭了,在電話裡他哭著對媽媽說:「我不想等你了」...
看到這,真讓人心疼....
對於「晚接」所有的孩子感受都是一樣的,只是有些孩子注意力轉移得快,但並不等於他們沒感受到傷害。
國外一項調查發現:
那些經常被最早接走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加自信;
相反,那些最後被接走的孩子,他們往往比較內向,甚至有些自卑。
孩子雖小,但特別敏感,每次看到小夥伴一放學就能撲進親人的懷抱,而自己卻只能慢慢等待,巨大的失落感會淹沒孩子。
有個朋友,有一天接到孩子班主任打來的電話:
你家孩子情緒最近有些低落,也不和同學交流,總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發呆,希望你可以重視這個問題,抽時間早點接孩子。
從那以後,她不論多忙,都儘量早早在校門口等著,果然,一段時間後,孩子的沮喪不見了,性格也開朗自信很多。
孩子的思想很單純,父母早出現,對他們來說,就是關注,就是愛。
長時間的等候,會讓孩子的內心會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影響他們的性格。